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包括榨镗和榨杆,榨杆插接于榨镗,榨镗包括第一镗体和第二镗体,第一镗体与第二镗体可拆卸连接,第一镗体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油口,第二镗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和第四圆环,第一圆环的内径大于第二圆环的内径,第二圆环的内径大于第三圆环的内径,第三圆环的内径大于第四圆环的内径,第三圆环呈圆台状,第三圆环的内壁设有用于增加阻力的凹槽或凹坑,榨杆的外壁与第四圆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5~0.5毫米;应用该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油渣不会将油从榨油机带出来,提高了出油率,使用同样重量的油料榨油,出油率提升20%以上,且油榨出来澄清透明,无需沉淀即可使用,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榨油机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的提高,家用榨油机也成为家用电器中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这种新型的电器产品。随着地沟油等食品问题出现,加剧了食用油安全问题。传统的压榨食用油方法,已不能保证提供品质优良食用油。因此,各种家用榨油机应运而生,并且各种压榨技术与外型设计也有所不同。家用榨油机有螺旋榨油机、全智能家用榨油机。螺旋榨油机主要是农村地区做加工用的。全智能家用榨油机一般面对广大家庭,压榨成本低,出油率高,操作简单。几乎所有的油料作物都能通过小型榨油机来压榨,包括花生,大豆,油葵,菜籽,核桃,棉籽,芝麻等等。榨油机运转时,经过处理好的油料从料斗进入榨膛。由榨杆旋转使料胚不断向里推进,进行压榨。由于料胚在榨油机的榨膛内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的,在榨膛高压的条件下,料胚和榨杆、料胚和榨膛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摩擦阻力,这样就能使料胚微料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相对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榨杆的根园内径是逐渐增粗,螺距是逐渐减少的,因而当榨杆转动时,螺纹使料胚既能向前推进,又能向外翻转,同时靠近榨杆螺纹表面的料层还随着榨轴转动。这样在榨膛内的每个料胚微粒都不是等速度,同方向运动,而是在微粒之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又满足了榨油工艺操作上所必须的热量,有助于促使料胚中蛋白质热变性,破坏了胶体,增加了塑性,同时也降低了油的粘性,容易析出油来,因而提高了榨油机的出油率,使油料中的油压榨出来,并从出油口流出。家用榨油机的核心构件是榨油机构,其由榨镗和榨杆组合而成,现有的榨油机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榨镗,其为一整体的圆管结构,榨镗的内壁都是光滑的,榨杆的外壁与榨镗的出渣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0.6毫米,其中,榨镗是铸造而成的,由于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精度难以把握,因此,榨油机构的次品率非常高(达到90%),使用这些次品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会出现油渣在榨镗内打转,出渣口喷油,进料不顺畅,出油不稳定的现象。使用现有的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油渣会将油从榨油机带出来,从榨油机出来的油渣湿润,从而使得出油率偏低,且油榨出来非常浑浊,需要沉淀8小时以上才能使用,使用不方便,不能即榨即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应用该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油渣不会将油从榨油机带出来,从榨油机出来的油渣干燥,从而提高了出油率,使用同样重量的油料榨油,出油率提升20%以上,且油榨出来澄清透明,无需沉淀即可使用,使用方便,能即榨即用,具有显著的进步;此外,该结构的榨油机构对精度的要求较低,良品率高,使用该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不会出现油渣在榨镗内打转,出渣口喷油,进料不顺畅,出油不稳定的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包括榨镗和榨杆,所述榨杆插接于所述榨镗,所述榨镗包括第一镗体和第二镗体,所述第一镗体与所述第二镗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镗体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二镗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和第四圆环,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二圆环连接,所述第二圆环与所述第三圆环连接,所述第三圆环与所述第四圆环连接,所述第一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呈圆台状,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壁设有用于增加阻力的凹槽或凹坑,所述榨杆的外壁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5?0.5毫米。其中,所述凹槽或凹坑的数量为3?24个。其中,3?24个凹槽或凹坑等距离间隔排布。其中,所述凹槽或凹坑的横截面呈弧状。其中,所述凹槽或凹坑的倾斜角为3?20度,所述凹槽或凹坑的深度为0.5?1.5毫米。其中,所述第一圆环的高度为2.97?3.03毫米,所述第二圆环的高度为2.97?3.03毫米,所述第三圆环的高度为4.47?4.53毫米,所述第四圆环的高度为1.97?2.03毫米。其中,所述第一圆环的内径为26.97?27.03毫米,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为22.87?22.93毫米,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径为20.47?20.53毫米。其中,所述第一镗体为一中空圆管,所述圆管的内壁的横截面呈正多边形。其中,所述第一镗体一体成型有方形的加料漏斗,所述加料漏斗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加料漏斗设有用于调节进料速度的挡板。其中,所述第一镗体的一端的周缘套设有卡环,所述卡环设有若干卡块,若干卡块等距离间隔排布于所述卡环的周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包括榨镗和榨杆,所述榨杆插接于所述榨镗,所述榨镗包括第一镗体和第二镗体,所述第一镗体与所述第二镗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镗体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二镗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和第四圆环,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二圆环连接,所述第二圆环与所述第三圆环连接,所述第三圆环与所述第四圆环连接,所述第一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呈圆台状,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壁设有用于增加阻力的凹槽或凹坑,所述榨杆的外壁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5?0.5毫米;应用该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油渣不会将油从榨油机带出来,从榨油机出来的油渣干燥,从而提高了出油率,使用同样重量的油料榨油,出油率提升20%以上,且油榨出来澄清透明,无需沉淀即可使用,使用方便,能即榨即用,具有显著的进步;此外,该结构的榨油机构对精度的要求较低,良品率高,使用该榨油机构的家用榨油机,不会出现油渣在榨镗内打转,出渣口喷油,进料不顺畅,出油不稳定的现象。具体地,设置用于增加阻力的凹槽或凹坑,能够对将要从榨镗末端出去的油渣进行深度压榨,使得油料的油析出更充分,使得油更清澈,避免了油渣将油从榨油机带出来,使得从榨油机出来的油渣干燥,从而提高了出油率;榨杆的外壁与第三圆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5?0.5毫米,这个数值越小,意味着油料榨得越干,出油率越高,但是该数值也不能过小,因为一旦该数值过小,将会严重影响榨油的速度,降低了榨油机的榨油效率;在0.15?0.5毫米这个数值范围内,榨油机构的出油率高,榨油效率高,油清澈透明,榨油效果特别好。第一镗体与第二镗体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二镗体和第一镗体能够分开成型,分开制造,降低了第二镗体的加工难度,提高了第二镗体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第二镗体的次品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第二镗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二镗体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家用榨油机的榨油机构,包括榨镗和榨杆,所述榨杆插接于所述榨镗,其特征在于:所述榨镗包括第一镗体和第二镗体,所述第一镗体与所述第二镗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镗体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二镗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和第四圆环,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二圆环连接,所述第二圆环与所述第三圆环连接,所述第三圆环与所述第四圆环连接,所述第一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径,所述第三圆环呈圆台状,所述第三圆环的内壁设有用于增加阻力的凹槽或凹坑,所述榨杆的外壁与所述第四圆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0.15~0.5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富强,陈发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众赢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