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6704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上的斜油道、与该斜油孔相通的主油道、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相通的第一斜油道、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液压挺柱油道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控制阀切换,实现控制气门升程的调节,并能有效的规避由于气缸盖空间结构小对油路布置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发动机油耗以及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可变气门升程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发动机上,其主要目的是在既提高性能的同时又节省油耗。目前,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发动机机型上的升级改造进行,而原有发动机的结构布置很大程度上将会对该技术的应用有着布置设计的限制阻碍。如图4所示,原气缸盖5中的气缸盖轴承座51与摇臂4会发生干涉,在VVL结构布置上存在空间不足的问题,如图5所示,在原气缸盖5的结构中,原气缸盖的原液压挺柱长油道52、机油控制阀安装孔53、机油控制阀安装面54、原气缸盖的螺栓安装孔55等结构已经占据了原气缸盖5中的空间,对VVL油道的布置设计起到了限制阻碍的作用,从而使VVL油道无法在原气缸盖中布置。CN202851102U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油道结构,它包括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上设有比例电磁阀。在内燃机缸盖的单油道结构基础上,通过在主油道中安置比例电磁阀将一路压力油道分成两路压力油道和一路泄油道,两路压力油道实现了对内燃机配气机构中液压挺柱和摇臂升程切换的双油道供压力油,其中,该双油道中,一路为液压挺柱提供压力油,另一路为液压挺柱的摇臂升程切换提供压力驱动,并可通过比例电磁阀单独控制摇臂升程切换的油路通断,实现了压力支撑及摇臂升程切换可变同时控制的功能;同时,该油道结构布置合理紧凑,不会对传统内燃机缸盖做大的改动,不会增加缸盖材料,且油道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但仍然局限在汽缸盖上做改进,存在进一步改善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该油路能够提供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控制阀切换,实现控制气门升程的调节,并能有效的规避由于气缸盖空间结构小对油路布置的限制。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上的斜油道、与该斜油道相通的主油道、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相通的第一斜油道、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液压挺柱油道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所述的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在所述气缸盖罩上设有多个凸轮轴孔,多个凸轮轴孔通过油道与气缸盖上主油道相通。本技术涉及气缸盖、气缸盖罩、控制阀和摇臂,为了避让气缸盖罩凸轮轴孔的位置,需在气缸盖罩上开设一条第一斜油道与长油道相连,而为了与气缸盖罩的第一斜油到相连,需在气缸盖上开设一条斜油道与气缸盖的主油道连通,气缸盖罩的第一斜油道与气缸盖的斜油道相连,使机油从气缸盖引入气缸盖罩,气缸盖罩的长油道与气缸盖罩的第一斜油道相通,使机油流向气缸盖罩的长油道中,再通过气缸盖罩的第二斜油道斜进入控制阀中;机油进入控制阀后,再由回油道进入气缸盖中的液压挺柱油道,机油通过液压挺柱油道对摇臂进行升降控制,从而实现气门的高低升程切换。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保持原有气缸盖结构的基础上,同时增加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结构,解决了在原有气缸盖上空间小无法布置油路的难题,避免了缸盖铸造及机加工艺的较大改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之一。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之二。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之三。图4是传统缸盖正向示意图。图5是传统缸盖前端示意图。图中:1 一气缸盖,11 一斜油道,12 —主油道,13 —液压挺柱油道,2 —气缸盖罩,21 一第一斜油道,22 —长油道,23 —第二斜油道,24 —回油道,25 —凸轮轴孔,3 —控制阀,4 一摇臂;5 —原气缸盖,51 —原气缸盖轴承座,52 —原气缸盖液压挺柱长油孔,53 —原气缸盖机油控制阀安装孔,54 一原气缸盖机油控制阀安装面,55 一原气缸盖螺栓安装孔、6-液压挺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I上的斜油道11、与该斜油道相通的主油道12、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13,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2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相通的第一斜油道21、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22、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23、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3、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24,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I上的液压挺柱油道13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6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4。所述的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在所述气缸盖罩2上设有多个凸轮轴孔25,多个凸轮轴孔通过油道与气缸盖I上主油道12相通。机油从气缸盖的主油道进入斜油道,再上升到气缸盖罩上的第一斜油孔道中。这种油路设计方案有效的把机油由气缸盖引入到气缸盖罩上,从而避免在本已空间较小的气缸盖上面布置油道。当机油上升到气缸盖罩后,由气缸盖罩上的第一斜油道进入长油道中。气缸盖罩上的长油道中的机油通过气缸盖罩上的第二斜油道进入控制阀中,机油通过控制阀后进入气缸盖罩回油孔,之后进入气缸盖上的液压挺柱油道,从而实现液压挺柱对摇臂的升降控制。【主权项】1.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I)上的斜油道(11)、与该斜油道相通的主油道(12)、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13),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2)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11)相通的第一斜油道(21)、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22)、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23)、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3)、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24),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I)上的液压挺柱油道(13)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6)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其特征是:在所述气缸盖罩(2)上设有多个凸轮轴孔(25),多个凸轮轴孔通过油道与气缸盖(I)上主油道(12)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上的斜油道、与该斜油孔相通的主油道、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相通的第一斜油道、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液压挺柱油道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本技术能够提供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控制阀切换,实现控制气门升程的调节,并能有效的规避由于气缸盖空间结构小对油路布置的限制。【IPC分类】F01L9/02【公开号】CN204984524【申请号】CN201520556107【专利技术人】代光亮, 吴国勇, 何海珠, 苏继才, 邓伟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油路,包括设在气缸盖(1)上的斜油道(11)、与该斜油道相通的主油道(12)、与该主油道相通的液压挺柱油道(13),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气缸盖罩(2)上并与所述气缸盖上的斜油道(11)相通的第一斜油道(21)、与该第一斜油道相通的长油道(22)、与该长油道相通的第二斜油道(23)、与该第二斜油道相通的控制阀(3)、与该控制阀相通的回油道(24),该回油道与所述气缸盖(1)上的液压挺柱油道(13)相通,该液压挺柱油道与液压挺柱(6)连通,该液压挺柱上连接有摇臂(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光亮吴国勇何海珠苏继才邓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