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64640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侧的显示界面、控制按键和打印机、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风扇、电源接口和若干通讯接口,所述显示界面设置在控制按键的左侧,所述打印机设置在控制按键的下方,所述风扇设置在通讯接口的左侧,所述电源接口设置在通讯接口的下方,该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通过通讯接口与不同检测设备连接,实现控制器对整个网络的实时监控,再通过显示界面、控制按键和打印机增加了控制器的功能,提高了控制器的实用性;不仅如此,通过电源切换模块用于对两个模块进行实时切换,防止控制器出现数据丢失等现象,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
技术介绍
在现代社会,由于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于网络的监控力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监控设备的性能也随之提高。由于网络数据巨大,现在的监控设备普遍都功能单一,用于对单个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不仅浪费了监控资源,还造成了很大的电能损耗。但是在这些网络监测系统的远程控制器中,当监控现场突然出现失电的时候,无法得到持续供电,虽然有些设备采用了蓄电池进行持续供电,但是在电源切换过程中,由于切换速度慢和不稳定,导致了电源的波动,造成了数据的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功能单一且供电质量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功能多样化且供电质量好的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侧的显示界面、控制按键和打印机、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风扇、电源接口和若干通讯接口,所述显示界面设置在控制按键的左侧,所述打印机设置在控制按键的下方,所述风扇设置在通讯接口的左侧,所述电源接口设置在通讯接口的下方;所述壳体中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通讯模块、散热模块、电源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打印控制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通讯接口与通讯模块电连接,所述风扇与散热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与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与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打印机与打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市电电源模块、UPS电源模块和电源切换模块,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稳压二极管、二极管和M0S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M0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M0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与第三稳压二极管并联,所述M0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M0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M0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和第二稳压二极管组成的反串联电路与第六电阻并联。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控制器的实用性,所述通讯接口包括HDMI接口、USB接口和以太网接口。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打印机的可靠性和打印效率,所述打印机为激光打印机。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PNP三极管。作为优选,所述M0S管为N沟道M0S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通过通讯接口与不同检测设备连接,实现控制器对整个网络的实时监控,再通过显示界面、控制按键和打印机增加了控制器的功能,提高了控制器的实用性;不仅如此,通过电源切换模块用于对两个模块进行实时切换,防止控制器出现数据丢失等现象,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后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的系统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的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壳体,2.显示界面,3.控制按键,4.风扇,5.电源接口,6.通讯接口,7.打印机,8.中央控制系统,9.通讯模块,10.散热模块,11.电源模块,12.显示控制模块,13.按键控制模块,14.打印控制模块,15.数据处理模块,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Q4.第四三极管,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D1.第一稳压二极管,D2.第二稳压二极管,D3.第三稳压二极管,D4.二极管,Ul.M0S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 一侧的显不界面2、控制按键3和打印机7、设置在壳体1另一侧的风扇4、电源接口 5和若干通讯接口 6,所述显示界面2设置在控制按键3的左侧,所述打印机7设置在控制按键3的下方,所述风扇4设置在通讯接口 6的左侧,所述电源接口 5设置在通讯接口 6的下方;所述壳体1中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8、与中央控制系统8连接的通讯模块9、散热模块10、电源模块11、显示控制模块12、按键控制模块13、打印控制模块14和数据处理模块15,所述通讯接口 6与通讯模块9电连接,所述风扇4与散热模块10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 5与电源模块11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2与显示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3与按键控制模块13电连接,所述打印机7与打印控制模块14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1包括市电电源模块、UPS电源模块和电源切换模块,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三稳压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M0S管U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M0S管U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网络监测系统分析与报表的远程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一侧的显示界面(2)、控制按键(3)和打印机(7)、设置在壳体(1)另一侧的风扇(4)、电源接口(5)和若干通讯接口(6),所述显示界面(2)设置在控制按键(3)的左侧,所述打印机(7)设置在控制按键(3)的下方,所述风扇(4)设置在通讯接口(6)的左侧,所述电源接口(5)设置在通讯接口(6)的下方;所述壳体(1)中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8)、与中央控制系统(8)连接的通讯模块(9)、散热模块(10)、电源模块(11)、显示控制模块(12)、按键控制模块(13)、打印控制模块(14)和数据处理模块(15),所述通讯接口(6)与通讯模块(9)电连接,所述风扇(4)与散热模块(10)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5)与电源模块(11)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2)与显示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3)与按键控制模块(13)电连接,所述打印机(7)与打印控制模块(14)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1)包括市电电源模块、UPS电源模块和电源切换模块,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三稳压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MOS管(U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MOS管(U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MOS管(U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U1)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R5)外接20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与MOS管(U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与第三稳压二极管(D3)并联,所述MOS管(U1)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MOS管(U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MOS管(U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和第二稳压二极管(D2)组成的反串联电路与第六电阻(R6)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夏安赵军霞徐露允刘宏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