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包括外加基础结构,其分别设置于承台本体结构两侧,包括新加桩位基台、新加桩位、位于新加桩位基台下方的新加基台垫层,承台本体结构的钢筋与所述新加桩位基台的钢筋连接固定,新加桩位之间的间距是所述原桩位之间的间距的1~2倍,新加桩位基台与承台本体结构上部齐平,新加桩位基台的底部与承台本体结构的底部齐平、或新加桩位基台低于所述承台本体结构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承台改造方案是非迁移式,避免二次施工造成的费时费力、施工难度大等缺点,节约成本、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叠合设计巧妙的叠合桩结构,使改造后的承台结构更加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桥梁改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原有管线而改造的桥梁承台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桥梁的支承结构为桥台与桥墩。桥台是桥梁两端桥头的支承结构,是道路与桥梁的连接点。桥墩一般多指多跨桥的中间支承结构,桥台和桥墩都是由台(墩)帽、台(墩)身和承台组成。桥墩除承受上部结构产生竖向力、水平力和弯矩外,还承受风力、流水压力、及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冰压力、船只和漂流物的撞击力。桥台设置在桥梁两端,除了支承桥跨结构外,它又是衔接两岸接线路堤的构筑物;既要能挡土护岸,又能承受台背填土及填土上车辆荷载所产生的附加土侧压力。因此,桥梁墩台不仅自身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而且对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量、地基与基础之间的摩阻力等也都提出一定的要求,避免在上述荷载作用下产生危害桥梁整体结构的水平、竖向位移和转角位移。在对桥梁的施工改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桥梁的支撑结构,而且还需要关注是否存在管线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埋在承台内的管线。为了预防管线安全事故发生,现有技术中经常采用拟建新的管线路线暂时替代原有承台内管线,不影响整个管线系统的运行。然后将承台内原有管线割切移至临时的管线放置点,没有承台内管线的安全隐患过后,进而对桥梁进行施工改造。上述解决方案是迀移式的,虽然能解决桥梁跨径等改造问题,以移动基础避让管线也带来了二次施工的问题,不仅费时费力、施工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施工时间长、施工效率低。因此,一种能在原有管线基础上进行施工,且工期短、效率高的桥梁承台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解决二次施工造成的费时费力、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施工时间长、施工效率低等问题。为实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包括承台本体结构、承台本体结构上设置的原粧位、和外加基础结构,所述外加基础结构分别设置于承台本体结构两侧,外加基础结构包括新加粧位基台、设置在所述新加粧位基台的新加粧位、位于新加粧位基台下方的新加基台垫层,所述承台本体结构的钢筋与所述新加粧位基台的钢筋连接固定,所述新加粧位之间的间距是所述原粧位之间的间距的1?2倍,所述新加粧位基台与承台本体结构上部齐平,所述新加粧位基台的底部与承台本体结构的底部齐平、或所述新加粧位基台低于所述承台本体结构的底部。本技术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新加粧位采用叠合粧,其包括纵筋、外围环状网形箍筋、外围环形混凝土和粧体,所述纵筋、外围环状网形箍筋、夕卜围环形混凝土沿粧体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在粧体周围。本技术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承台本体结构的钢筋与所述新加粧位基台的钢筋的连接方式包括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本技术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新加粧位基台的受力钢筋直径彡15mm,受力钢筋的间距在80_?250mm。本技术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新加粧位基台采用多层双向配筋,其配筋率在0.5%?1.5%范围内。本技术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新加基台垫层包括混凝土层,其厚度在40mm?70mmo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①本技术承台改造方案是非迀移式,避免二次施工造成的费时费力、施工难度大等缺点,节约成本、施工时间短、有效提高施工效率;②本技术新加粧位采用叠合设计巧妙的叠合粧结构,使改造后的承台结构更加稳固;③本技术在新加承台的部分增加基台层垫,并且将新加承台的部分的底部深挖与原有承台底部,有利于加强新加承台与原承台一体结构的整体性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的新加粧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包括承台本体结构1、承台本体结构1上设置的原粧位6、和外加基础结构2。本技术要旨在于外加基础结构2,该外加基础结构2分别设置于承台本体结构1两侧。外加基础结构2的宽度是根据改造方案的需求确定,可以较宽,包括多排外新加粧位4,也可以较窄,只包含一排新加粧位4。外加基础结构2包括新加粧位基台3、设置在新加粧位基台3的新加粧位4、位于新加粧位基台3下方的新加基台垫层5。其中,承台本体结构1的钢筋与新加粧位基台3的钢筋连接固定。在设置新加粧位4位置及间距时需要注意的是,新加粧位4之间的间距是原粧位6之间的间距的1?2倍,以满足外加基础结构2承台配筋的强度要求。具体地,新加粧位基台3与承台本体结构1上部齐平,新加粧位基台3的底部与承台本体结构1的底部齐平、或新加粧位基台3低于所述承台本体结构1的底部,有利于加强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原有管线的桥梁承台结构,包括承台本体结构(1)、承台本体结构(1)上设置的原桩位(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加基础结构(2),所述外加基础结构(2)分别设置于承台本体结构(1)两侧,外加基础结构(2)包括新加桩位基台(3)、设置在所述新加桩位基台(3)的新加桩位(4)、位于新加桩位基台(3)下方的新加基台垫层(5),所述承台本体结构(1)的钢筋与所述新加桩位基台(3)的钢筋连接固定,所述新加桩位(4)之间的间距是所述原桩位(6)之间的间距的1~2倍,所述新加桩位基台(3)与承台本体结构(1)上部齐平,所述新加桩位基台(3)的底部与承台本体结构(1)的底部齐平、或所述新加桩位基台(3)低于所述承台本体结构(1)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娟,张德宣,包孔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同尚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