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道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御寒防冻功能的路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已找平并清理干净的路面基层上的防潮层、防止热量往下传导流失的绝热层、发热电缆层、固定并保护发热电缆层的路面垫层和路面层,所述发热电缆层包括均布的多个发热区,相邻发热区之间留有加强固定间隙,每个发热区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由发热电缆交叉排布形成的发热单元,每个发热单元包括四个由发热电缆交叉形成的匀热区,每个发热单元中至少一个匀热区内设置有感温探头。本申请彻底解决路面结冰问题,在路面结冰前即对路面进行加热,保证路面不会结冰的同时又提高了路体的性能,防止路面冻结影响路体性能、缩短路体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道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寒冷天气下可防止路面结冰的具有御寒防冻功能的路体。
技术介绍
现有常用的路面融雪除冰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或机械清除法、撒融雪剂法等,融雪除冰效果都不理想,且只能在出现冰雪路面的情况下再进行融雪,不能在冰雪积在路面的前进行预防。现有最普遍使用的融雪剂还会损伤现有路面性能,且融雪速度慢、智能化程度低、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化程度高,可彻底解决路面冻结,防止路面冻结的具有御寒防冻功能的路体。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御寒防冻功能的路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已找平并清理干净的路面基层上的防潮层、防止热量往下传导流失的绝热层、发热电缆层、固定并保护发热电缆层的路面垫层和路面层,所述发热电缆层包括均布的多个发热区,相邻发热区之间留有加强固定间隙,每个发热区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由发热电缆交叉排布形成的发热单元,每个发热单元包括四个由发热电缆交叉形成的匀热区,每个发热单元中至少一个匀热区内设置有感温探头,所述感温探头与发热电缆之间留有匀热间隙,相交叉的发热电缆为单线电缆或多线电缆,所述发热电缆层与绝热层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发热电缆层发出的热量均匀扩散开来的散热层。相交叉的发热电缆可以是两条平行电缆与另两条平行电缆进行交叉,也可以是单条电缆与单条电缆进行交叉,还可以是多条平行设置电缆与多条平行设置的电缆进行交叉,可根据实际需求的功率以及单个发热区的大小来设定。发热电缆交叉排布可大大节约发热电缆的用量,节约成本,匀热区为热量匀散开的区域,感温探头设置于匀热区便于准确地测平均温度,为调温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参考。且电缆的交叉设计,即使在极寒的天气下,路面冰雪来不及融化时,路面也会存在一个最热中心,从而使路面的冰雪形成一个周边向最热中心逐渐减少的形态,出现高低差,不断间隔的高低差,从而给路面增加了摩擦力,故在极寒天气下也能保证车辆在路面不会打滑,且由四周向中心雪冰变少的形式,形成一个不是平行的递进变化,保证与轮胎接触的横向接触面上的地面高低位不同,大大降低了轮胎打滑的机率,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绝热层:用以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损耗的构造层;防潮层:用于防止建筑地基或土壤的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本申请采用发热电缆产生的热量传导给路面层,并通过绝热层的设置将热量尽可能地向上方路面传导,提高热量利用效率。匀热间隙的设置确保感温探头与发热电缆之间不会紧密挨近,从而保证所得的数据是发热电缆产生的热量在发热层均匀散开后得到的数据,为控温提供可靠的参考,确保路面的温度在尽可能的控制范围内,降低不必要的能耗,提高效率。加强固定间隙可使在浇注路面垫层时垫层材料渗入到绝热层、防潮层或路面基层上的加强固定间隙,当绝热层对应加强固定间隙位置挖空时,垫层材料可渗入到防潮层上,当绝热层、防潮层对应加强固定间隙位置挖空时,垫层材料可渗入到路面基层上,从而对整个夹杂多种材料的路体进行整体加固,防止错层。多个发热区的设置,既便于维修又便于施工,降低对用材的大幅面的要求,降低成本和施工难度。散热层设置于发热电缆层与绝热层之间,可有效防止发热电缆产生的热量直接与绝热层接触,由于温度过高导致不必要的热损耗,散热层设置于底部可将电缆向下的热量充分吸收均匀散开,减少不必要的热损耗,提高热利用率。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发热区具有独立电路,部分或全部发热区的独立电路之间并联。从而便于维修和操控,一个独立电路损坏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电路的正常运转。作为优选,所述绝热层与散热层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发热电缆层发出的热量向路面反射的反射层。光靠热量自身辐射以及路面垫层的传导会出现散热慢或散热不均,感温探头数据不准确等问题,本申请采用位于电缆底部的散热层吸收了大部分热量并尽可能地散开,再通过位于散热层下的反射层将热量向上反射,即实现热量向下走一一热量被均匀散开一一均匀后的热量再被向上反射的过程,从而使得散热层到路面垫层之间的区域为尽可能的匀温区即发热区为尽可能的匀温区,而感温探头恰设在该层次内,使得感温探头所检测到的温度是具有代表性的所在的发热区内的整体平均温度。同时散热层位于发热区底部实现在同一层内不损耗热量的同时使热量向下再向上的往复形式可延长热量传导的时间和路程,便于热量充分散开后再传导到路面,避免热量不均匀地直接向上传导,利于整个路体温度均匀。所以上述结构层的设计即利于路体加热均匀,同时也便于精确掌控温度,有效地开启或关闭发热部件,整套系统可控性和准确性高。作为优选,所述反射层为铝箔层,所述散热层为金属网层或金属板层。可采用金属网层作为散热层,从而使得路面基层能渗入到绝缘层上,并包裹住金属网和发热电缆从而可起到更好的固定金属网和发热电缆的作用,确保散热均匀。同时也可降低路面因夹层的设置造成错层的风险,提高路面的稳固性。还可在发热电缆间的选择合适的位置,从绝热层开始向下打孔至路面基层上,且在绝热层上均布该孔,从而使得路面垫层能渗入到路面基层上与路面基层固连,形成稳固的路体结构,孔的大小直径为1 一3cm,过大容易造成热量向下流失,过小会造成强度低,起不到稳固路体的作用。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发热区的发热电缆之间设置有一端深入发热区、另一端延伸至发热电缆层边缘且深入端为盲端的硬质套管,所述感温探头设置于所述硬质套管内,所述防冻路面还包括用于控制感温探头的有线或无线的温控器。通过温控器时时收集感温探头采集的温度数据,对路面温度进行分析,达到温控器指定的开起发热电缆的温度时,温控器即发出指令发热电缆通电开始发热,每个发热区可根据实际发热区面积大小设置一个或多个感温探头,确保测的准确性,同时便于查出每一区域内的发热电缆是否正常运转,便于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电缆为碳纤维电缆。作为优选,所述路面垫层为水泥垫层。作为优选,所述绝热层或绝热层与防潮层对应所述加强固定间隙位置缕空形成用于使路面垫层材料渗入到防潮层或路面基层上的延伸间隙,所述绝热层或绝热层与防潮层由延伸间隙分割形成多个绝热单元区或多个绝热单元区和防潮单元区。本申请的绝热层和防潮层可与发热电缆层同样分成多个单元,即便于施工,又可使路面垫层材料渗入到防潮层或路面基层上增加路体强度。作为优选,所述路面垫层的厚度为2 - 5cm,所述发热电缆层边缘到所述路面基层边的距离为8 — 12cm。路面垫层的厚度在2 — 5 cm时,既能保证发热电缆的热量被充分利用,同时又保证路面垫层能很好地保护发热电缆层。发热电缆层边距路面基层边8 — 12 cm,整个路面受热均匀,同时又保证路面基层与水泥垫层和路面层之间具有足够宽的连接面,保证路体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金属网还连接有接地线,所述发热电缆通过固定连接件与所述绝热层和/或散热层固连,每个所述发热区中包括多根并联的发热电缆。发热电缆并联地设置,便于维修,同时一条断开也能保证其他条电缆正常工作,保障融雪除冰效果。在实际运用中为确保发热有效进行,每个发热区都设置一组发热系统,每组发热系统之间的电路为独立电路,独立电路之间并联,每独立电路中又可包含多条并联的发热电缆,从而尽可能地缩小损耗,提高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单条电缆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个发热系统的运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御寒防冻功能的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已找平并清理干净的路面基层(1)上的防潮层(2)、防止热量往下传导流失的绝热层(3)、发热电缆层(6)、固定并保护发热电缆层的路面垫层(7)和路面层(8),所述发热电缆层包括均布的多个发热区,相邻发热区之间留有加强固定间隙(61),每个发热区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由发热电缆(62)交叉排布形成的发热单元,每个发热单元包括四个由发热电缆交叉形成的匀热区(64),每个发热单元中至少一个匀热区内设置有感温探头(91),所述感温探头与发热电缆之间留有匀热间隙(63),相交叉的发热电缆为单线电缆或多线电缆,所述发热电缆层与绝热层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发热电缆层发出的热量均匀扩散开来的散热层(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忠,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佳中木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