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点触控板,包含上层网格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和空间,上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空间设置于上层网格压阻与下层网格压阻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前述多点触控板的延伸键盘,并提出前述多点触控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前述具有网格压阻的多点触控板,基于其条状板墙结构,受压以后,使得电流可以以接近线性(linearity)的路径来流动,这种接近线性流动的特性,使得控制系统对于触碰位置(touch position)的计算准确度可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点触控板,特别是有关于一个具有网格压阻(gridpiezoresistorstructure)的多点触控板。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美国专利US20090256817公开的多点触控板系统中,一个多点触控板14提供使用者以手指触碰,输入资讯到电脑主机12之用。一个显示器10电性耦合至电脑主机12,用以显示资讯,多点触控板14具有上层护层18(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在上层护层18的下方,有上电极线14T,上电阻15T,压阻16,下电阻15B,以及下电极线14B。如图3所示,P点被压下时的状况,作为范例说明。显示电流17从上电极线14T流至下电极线14B,参考扇入区17T,电流17以扇入(fansin)方式自上电极线14T流至P点,然后,参考扇出区17B,电流17以扇出(fansout)方式自P点流至下电极线14B。在一个压力感测电阻的任意位置按压,其电流扇入区域以及扇出区域的电阻,等同于多条电路平行接线的电阻;换句话说,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流流动,呈现非线型流动。而这种非线型的电流,会导致于按压位置的计算产生偏差,且愈靠近电极的地方偏差愈大。然而,对于一个触控面板而言,电流的线型流动是被期待的;以便减少按压位置的计算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被使用者压下时,电流以接近线性的方式自电源端(powerend)流至接地端(groundend),按压位置的计算更为准确的多点触控板。本专利技术多点触控板这种接近线性流动的特性,使得控制系统对于触碰位置(touchposition)的计算准确度可以大幅提高。本专利技术还希望提出一种基于前述多点触控板的延伸键盘,并提出前述多点触控板的制备方法。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多点触控板,包含上层网格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和空间,上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空间设置于上层网格压阻与下层网格压阻之间。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触碰面板的延伸键盘,包含上层、网格压阻多点触控板和压力感测区,上层具有至少一个虚拟按键;网格压阻多点触控板设置于所述的上层下方;压力感测区设置于网格压阻多点触控板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的虚拟按键的位置,当所述的虚拟按键被压下以后,用以感测一个压力,并且送出一个对应的压力信号到控制单元。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提出的一种具有网格压阻的多点触控板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印制多条平行电极;印制网格压阻:印制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每一条平行电极设置于对应的横向或纵向条状压阻的上方或是下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网格压阻的多点触控板,被使用者压下以后,基于条状板墙结构,所产生的电流,其流动路径更为接近线性流动,自电源端(powerend)流至接地端(groundend),使得按压位置的计算,更为准确。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网格压阻呈现多孔状结构,在材料使用量方面,比起传统的实体材料结构而言,可以节省网格压阻的材料使用量。本专利技术多点触控板接近线性流动的特性,使得控制系统对于触碰位置(touchposition)的计算准确度可以大幅提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网格压阻的网格通孔孔径大小,可以依据使用的按压工具来做决定。例如,使用手指作为按压工具时,网格压阻的网格通孔孔径大小可以是接近3毫米(3mm)直径或是平方面积,因为手指大约是5毫米(5mm)直径或是平方面积。或是,使用触控笔尖作为按压工具时,网格压阻的网格通孔孔径大小可以是接近0.2-0.4毫米(0.2-0.4mm)直径或是平方面积,因为触控笔尖大约是0.5毫米(5mm)直径。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多点触控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输入装置14的剖面图。图3是图2受压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多点触控板的立体图。图5A是图4所示多点触控板的上视图。图5B是图4所示多点触控板的正视图。图5C是图4所示多点触控板的底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多点触控板的立体图。图7A是图6所示多点触控板的上视图。图7B是图6所示多点触控板的正视图。图7C是图6所示多点触控板的底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网格压阻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网格压阻的制作流程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多点触控板的立体图。图11A是图10所示多点触控板的顶视图。图11B是图10所示多点触控板的正视图。图11C是图10所示多点触控板的底视图。图12A-12C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电极线的配置方式示意图。图13A-13C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电极线的配置方式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应用场合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部分区域的截面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应用场合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多点触控板的立体图。图18A是图17所示的多点触控板的顶视图(图中显示上层网格压阻20T与图11A的第三实施例相同)。图18B是图17所示的多点触控板的正视图。图18C是图17所示的多点触控板的底视图(图中显示下层网格压阻20B与图11C的第三实施例相同)。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网格压阻的堆迭修饰版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的网格压阻的另一堆迭修饰版示意图。其中:20T为上层网格压阻;20TX为横向条状压阻;20TY为纵向条状压阻;20B为下层网格压阻;20BX为横向条状压阻;20BY为纵向条状压阻;25、252为隔离单元;251为空间;26T、2611T、2613T、2615T、2617T为横向电极;2612B、2614B、2616B为金属线;26B、2611B、2613B、2615B、2617B为纵向电极;265T为横向条状压阻;265B为纵向条状压阻;27T、27B为网格通孔;29为电流;29T为路径;29B为路径;31为多点触控板;32为软性显示器;35为智能手机;37为上层护层;38T为上层护层;38B为下层护层;B1、B2为虚拟按键;CEM为导电增强金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改同样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包含上层网格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和空间,上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空间设置于上层网格压阻与下层网格压阻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14 US 14/330,5881.一种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包含上层网格压阻、下层网格压阻和空间,
上层网格压阻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下层网格压阻
具有多条横向条状压阻以及多条纵向条状压阻;空间设置于上层网格压阻与
下层网格压阻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第一横向电极、
第二横向电极、第一纵向电极和第二纵向电极,第一横向电极设置于第一横
向条状压阻上方;第二横向电极设置于第二横向条状压阻上方;第一纵向电
极设置于第一纵向条状压阻下方;第二纵向电极设置于第二纵向条状压阻下
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至少一条横向条状压阻
设置于所述的第二横向电极与所述的第一横向电极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至少一条纵向条状压阻
设置于所述的第二纵向条状压阻与所述的第一纵向条状压阻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横向电极之一电
性耦合至电源;所述的纵向电极之一电性耦合至ADC。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横向电极之一电
性耦合至电源;所述的纵向电极之一电性耦合至ADC。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横向电极之一电
性耦合至电源;所述的纵向电极之一电性耦合至ADC。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导电增强金
属,导电增强金属设置于横向条状压阻上方及相邻的横向电极之间。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导电增强金
属,该导电增强金属设置于所述的纵向条状压阻下方及相邻的纵向电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上层护层和
\t下层护层,上层护层设置于上层网格压阻上方;下层护层设置于下层网格压
阻下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点触控板,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隔离单元,
该隔离单元设置于所述的上层护层与所述的下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呈,侯智升,
申请(专利权)人:利永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