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引线框架、半导体装置以及引线框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应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密度化而要求半导体部件的高密度化、高性能化,半导体装置(半导体封装)的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潮流中,QFN封装(QuadFlatNon-leadedPackage:无引线四方扁平封装)、SON封装(SmallOutlineNon-leadedPackage:小外形无引线封装)等引线不向外侧延伸的无引线型的半导体装置(无引线封装)被实用化(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30924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309242号公报)。图22是示出无引线型的半导体装置90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半导体装置90中,在芯片焊盘91上搭载有半导体元件92,半导体元件92和引线93利用金属线94电连接。引线93具有:上表面,其与半导体元件92电连接;以及下表面(内表面),其与主板等连接,上表面具有比下表面大的宽度。即,引线93形成为阶梯形状。换言之,引线93的顶端部93A被削薄。并且,在半导体装置90中,半导体元件92、金属线94以及引线93的顶端部93A被密封树脂95密封。密封树脂95以向引线93的顶端部93A的下侧延伸的方式埋入到引线93与芯片焊盘91之间。由此,可利用所谓的锚效果抑制引线93从密封树脂95脱离。这样,通过引线93的顶端部93A被削薄,从而引线93形成为侵入到密封树脂95内而抑制引线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线框架,具备:芯片焊盘;以及多个引线,其设于所述芯片焊盘的周围,各个所述引线包含:内引线,其包含:顶端部,其与所述芯片焊盘相对;以及位于与所述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连接端部;弯曲部,其与所述内引线的连接端部连接;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经由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内引线的连接端部连接,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内引线的下侧,包含与所述内引线的下表面相对且平行的上表面,在各个所述引线中,所述内引线、所述弯曲部以及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形成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2014.07.09 JP 2014-1415841.一种引线框架,具备:
芯片焊盘;以及
多个引线,其设于所述芯片焊盘的周围,
各个所述引线包含:
内引线,其包含:顶端部,其与所述芯片焊盘相对;以及
位于与所述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连接端部;
弯曲部,其与所述内引线的连接端部连接;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经由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内引线的连接端
部连接,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内引线的下侧,包含与所述内
引线的下表面相对且平行的上表面,
在各个所述引线中,所述内引线、所述弯曲部以及所述外部连
接端子形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其中,
还具备支承所述芯片焊盘的框架部,
所述多个引线从所述框架部朝向所述芯片焊盘呈梳齿状延伸,
在各个所述引线中,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上表面与所述内引线
的下表面以及所述框架部的下表面重叠。
3.一种引线框架,具备:
芯片焊盘;以及
多个引线,其设于所述芯片焊盘的周围,
各个所述引线包含:
外部连接端子,其在与所述芯片焊盘相对的一侧包含连接
端部;
弯曲部,其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连接端部连接;以及
内引线,其经由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连接端
部连接,所述内引线位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上侧,包含与所述外
部连接端子的上表面相对且平行的下表面,
在各个所述引线中,所述内引线、所述弯曲部以及所述外部连
接端子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框架,其中,
所述内引线包含形成为比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大的宽度的大宽
度部,
所述大宽度部包含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所述上表面部分重
叠的下表面。
5.一种引线框架,具备:
芯片焊盘;
框架部,其支承所述芯片焊盘;以及,
多个引线,其设于所述芯片焊盘的周围,从所述框架部朝向所
述芯片焊盘呈梳齿状延伸,
所述多个引线包含交替设置的多个第1引线和多个第2引线,
各个所述第1引线包含:
第1内引线,其包含:第1顶端部,其与所述芯片焊盘相
对;以及位于与所述第1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连接端部;
第1弯曲部,其与所述第1内引线的连接端部连接;以及
第1外部连接端子,其经由所述第1弯曲部与所述第1内
引线的连接端部连接,所述第1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所述第1内引线
的下侧,包含与所述第1内引线的下表面相对且平行的上表面,
各个所述第2引线包含:
第2内引线,其在与所述芯片焊盘相对的一侧包含第2顶
端部;
第2弯曲部,其与所述第2内引线的第2顶端部连接;以
及
技术研发人员:林真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新光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