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梅为民专利>正文

炒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9804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6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炒茶机,包括机架(1)及设于其上的锅体,所述锅体为底面呈圆弧形的长槽形结构,所述锅体内设有沿锅底圆周运动的炒板(8)及炒耙(7),所述炒耙(7)与锅底接触的前端设有多个间隔布置以打散茶叶的炒爪(71)。此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炒茶机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小型家用炒制茶叶,使用方便,效率高,可实现对茶叶的均匀炒制,炒出的茶叶品质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炒茶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加工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小型的炒茶机。
技术介绍
茶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农产品,受很多人喜欢。茶树长出新叶后,即进入采摘季节,采摘下的青叶需进行炒制工序,普通的茶户人家通常采用手工炒制,这种炒制方法效率低,费时费力。茶叶杀青的过程中茶叶需翻得快撒得开,才能保证茶叶杀青均匀透彻。而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由于茶叶具有水分,炒制时容易黏连在一起,很难保证均匀炒制。现有技术中有许多的炒茶机,存在着使用不便,炒制的速度不易控制,翻炒的方式单一,炒出的茶叶质量不佳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使用简单方便,可保证均匀翻炒的炒茶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炒茶机,包括机架及设于其上的锅体,所述锅体为底面呈圆弧形的长槽形结构,所述锅体内设有沿锅底圆周运动的炒板及炒耙,所述炒耙与锅底接触的前端设有多个间隔布置以打散茶叶的炒爪。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所述锅体分为下锅体及上锅体,所述上锅体及下锅体的一边可转动的铰接,所述炒板及炒耙连接于设于上锅体内的转轴上,所述转轴通过电机带动。所述下锅体及上锅体与铰接边相对的前端设有控制上下锅体开合的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下端的挂钩钩挂于所述机架上,上端通过卡环与设于上锅体上的卡钩配合连接实现锁紧,所述卡环与挂钩之间设有压紧弹簧。所述炒板及炒耙为塑料板,通过螺钉将夹板连接于所述炒板及炒耙的一边,并通过连杆连接至所述转轴上;在所述炒板及炒耙各炒爪与锅底接触的端面设有倾斜的坡面。所述下锅体下方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盒体及设于所述盒体内的电热杆,所述盒体可沿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导轨抽拉运动。所述上锅体的侧边设有控制所述电机转速及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的电控柜。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上锅体端部设有配重块。所述上锅体前端设有出料门,所述下锅体上与出料门对应的下方设有倾斜布置以辅助出料的导向板。本专利技术炒茶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炒板及炒耙配合炒制茶叶,炒板起到翻炒茶叶的作用,炒耙主要用于打散茶叶,避免茶叶在炒制的过程中黏成团,以保证茶叶均匀受热炒制;锅体分为可转动打开的上下锅体,以有利于锅体的清理清洗,亦可快速的倒出炒好的茶叶,正常炒制过程中配合锁紧机构锁紧定位即可,使用方便快捷;炒板及炒耙本体采用塑料制成板,并通过夹板固定连接,连接结构稳定,在炒板及各炒爪与锅底接触的端面为坡面,以增大接触面积,更好的适应弧形锅底,方便翻动茶叶,避免对茶叶硬损坏;电控柜控制调节翻炒速度及加热温度,可根据实际茶叶炒制不同的程度选调不同的速度及温度,已得到最好的炒制效果。该炒茶机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小型家用炒制茶叶,使用方便,效率高,可实现对茶叶的均匀炒制,炒出的茶叶品质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炒茶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炒茶机打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炒茶机锅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炒耙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锁紧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出料门固定装置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机架,2、下锅体,3、上锅体、4、锁紧机构,401、卡环,402、挂钩,403、压紧弹簧,404、卡钩,5、加热装置,501、电热杆,6、转轴,7、炒耙,701、炒爪,702、坡面,703、连杆,704、夹板,705、螺钉,8、炒板,9、配重块,10、出料门,101、把手,11、导向板,12、电控柜,13、电机,14、出料门固定装置,141、连接块,142、弹簧,143、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炒茶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及设于其上的锅体,还包括加热装置、电机及电控柜。如图2中所示,锅体为底面呈圆弧形的长槽形结构,弧形底面的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在其中翻炒茶叶,增大翻炒的高度。如图3所示我锅体内部示意图,在锅体内设有沿锅底圆周运动的炒板8及炒耙7,其中炒耙7与锅底接触的前端设有多个间隔布置以打散茶叶的炒爪71。采用炒板8及炒耙7配合炒制茶叶,炒板8起到翻炒茶叶的作用,炒耙7主要用于打散茶叶,避免茶叶在炒制的过程中黏成团,以保证茶叶均匀受热炒制。如图2所示,炒茶机的锅体分为下锅体2及上锅体3,上锅体3及下锅体2的一边可转动的铰接。在下锅体2及上锅体3与铰接边相对的前端设有控制上下锅体开合的锁紧机构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捷的锁紧机构4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卡环401、挂钩402、压紧弹簧403及卡钩404。在正常炒制过程中上下锅体需锁紧,将下端的挂钩402钩挂于机架1上,上端通过卡环401与设于上锅体3上的卡钩404配合连接实现锁紧,卡环401与挂钩402之间设有压紧弹簧403,保证锁紧的稳定性;当需要清理锅体时,从卡钩404上取下卡环401,松开下端的挂钩402即可将上下锅体打开,便于清理,保证炒茶机的干净卫生。本专利技术中,如图4所示,炒板8及炒耙7为塑料板,通过螺钉705将夹板704连接于炒板8及炒耙7的一边,并通过连杆703连接至转轴6上;炒板8及炒耙7成一定角度布置与转轴6上。在炒板8及炒耙7各炒爪701与锅底接触的端面设有倾斜的坡面702。通过夹板704固定连接,使得连接结构稳定,在炒板8及各炒爪701与锅底接触的端面为坡面702,增大了接触面积,以更好的适应弧形锅底,方便翻动茶叶,避免对茶叶造成的硬损坏。本专利技术中,炒板8及炒耙7连接于设于上锅体3内的转轴6上,电机13设于上锅体3的外侧壁上,转轴6通过电机13带动。在上锅体3的侧边设有电控柜12,该电控柜12上设有控制开关、转速调节旋钮及温度调节旋钮。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转轴6,输入端连接电控柜12,通过电控柜12调剂控制电机13的转动速度。如图2所示,下锅体2下方设有加热装置5,该加热装置5可拆卸的连接于机架1上。加热装置5包括盒体及设于盒体内的电热杆501,导热杆501设有均匀排布的多根。在机架1上设有两个供盒体推拉滑动的导轨,类似于抽屉式抽拉。在正常使用时,该加热装置5通过螺栓固定于机架1上;如遇机器故障需检查或是更换电热杆501,便可拆卸下加热装置5,便于进行维修检查。也可适用于一些地方通电不便,拆卸下该加热装置5,采用煤、材等现有能源进行加热。其中加热装置5的加热温度可通过电控柜12进行调节,以适应茶叶在不同炒制阶段的加热炒制,调控方便快捷。本专利技术炒茶机中,转轴6的一端与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穿出上锅体3,在该伸出端设有配重块9,以平衡转轴上连接的炒板8及炒耙7的重量,保证器在锅体内平稳的转动。本专利技术炒茶机,上锅体3前端设有出料门10,出料门10上设有便于打开关闭该出料门10的把手101。出料门固定装置14设于上锅体3的两侧面,出料门10与上锅体3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在上锅体3的两侧边分别设有连接块141,转轴的两端连接有连接杆143,弹簧142一端钩挂于连接块141上另一端连接于连接杆143上,保证出料门10在闭合状态下被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炒茶机

【技术保护点】
炒茶机,包括机架(1)及设于其上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底面呈圆弧形的长槽形结构,所述锅体内设有沿锅底圆周运动的炒板(8)及炒耙(7),所述炒耙(7)与锅底接触的前端设有多个间隔布置以打散茶叶的炒爪(71)。

【技术特征摘要】
1.炒茶机,包括机架(1)及设于其上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底面呈圆弧形的长槽形结构,所述锅体内设有沿锅底圆周运动的炒板(8)及炒耙(7),所述炒耙(7)与锅底接触的前端设有多个间隔布置以打散茶叶的炒爪(71);所述锅体分为下锅体(2)及上锅体(3),所述上锅体(3)及下锅体(2)的一边可转动的铰接,所述炒板(8)及炒耙(7)连接于设于上锅体(3)内的转轴(6)上,所述转轴(6)通过电机(13)带动;所述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6),输入端连接电控柜(12),通过所述电控柜(12)调节控制所述电机(13)的转动速度。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锅体(2)及上锅体(3)与铰接边相对的前端设有控制上下锅体开合的锁紧机构(4)。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4)下端的挂钩(402)钩挂于所述机架(1)上,上端通过卡环(401)与设于上锅体(3)上的卡钩(404)配合连接实现锁紧,所述卡环(401)与挂钩(402)之间设有压紧弹簧(403)。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炒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为民
申请(专利权)人:梅为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