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0385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0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照明装置。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第一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二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二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一电压馈入点;及一第二电压馈入点。该照明装置可提供一第一回路选择及一第二回路选择;该第一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该第二电压馈入点、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且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于该第一回路选择中彼此串联;该第二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一微发光单元,且不包含该第二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照明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8月17日、申请号为200780029250.6(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07/002485)、专利技术名称为“照明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能够不需要交流/直流转换器而操作于直流电源之下以及交流电源之下。
技术介绍
由于具有耐用、寿命长、轻巧、低耗电并且不含有害物质(例如汞)的特性,因此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的照明技术已经变成照明产业与半导体产业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广泛地应用于白光照明装置、指示灯、车用信号灯、车用大灯、闪光灯、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投影机的光源、户外显示单元…等等。目前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源无法直接操作于交流电之下,故需使用交流/直流转换器将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供发光二极管发光源使用。然而,交流/直流转换器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尺寸与重量并消耗更多的电能,不利于产品的可携性。因此,需要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能够不需要交流/直流转换器而操作于直流电源之下以及交流电源之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一照明模块,以及一选择单元,其中照明模块包括多个二极管微晶粒,设置于一基板上;以及一导线结构,用以连接二极管微晶粒,导线结构具有至少三个电压馈入点。选择单元耦接至一电源,用以由电压馈入点中选择出至少二个,使得部分二极管微晶粒与电源形成至少一回路,以便导通回路上的二极管微晶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一照明模块,具有多个二极管微晶粒,设置于一基板上;以及一导线结构,用以连接二极管微晶粒;至少两交流电极,用以通过导线结构,将一交流电源电性耦接至二极管微晶粒,使得二极管微晶粒的一第一部分于交流电源的一正半周期中导通,而二极管微晶粒的一第二部分于交流电源的一负半周期中导通;以及至少两直流电极,用以通过导线结构,将一直流电源电性耦接至二极管微晶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第一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二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二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一电压馈入点;及一第二电压馈入点;其中,该照明装置可提供一第一回路选择及一第二回路选择;其中该第一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该第二电压馈入点、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且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于该第一回路选择中彼此串联;其中该第二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一微发光单元,且不包含该第二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第一电压馈入点;一第二电压馈入点;一第一微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微发光单元,分别包含二个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及一选择单元,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并使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于一第一电压下相并联或于第二电压下相串联;其中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电压馈入点与该第二电压馈入点之间,且该第二电压高于该第一电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基板;一第一电压馈入点;一第二电压馈入点;一第一微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微发光单元,通过半导体制程形成于该基板之上,并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电压馈入点与该第二电压馈入点之间;一选择单元,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并使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于一第一电压下相并联或于一第二电压下相串联,且该第二电压高于该第一电压。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如下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照明装置的一实施例。图2为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3为选择单元的一实施例。图4为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5为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6为照明装置的一实施例。图7是表不具有多个一■极管微晶粒的基板的一不意图。图8是显不具有多个导体的一底板的一不意图。图9为显示图7与图8中基板与底板的结合的一示意图。图10是显示图6中的照明装置被直流电源供电的一示意图。图11是显示图6中的照明装置被直流电源供电的另一示意图。图12是显示图6中照明装置被交流电源供电的一示意图。图13为具有可移动交流电极的一照明装置的实施例。图14为图13中所示照明装置的一等效电路图。图15为图7中所不的基板的另一不意图。图16为图13中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17是显示具有可移动直流电极的一照明装置的一实施例。图18为图17中照明装置的一等效电路图。图19为具有可移动直流电极的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9A?19C:导线结构;20:基板;21:微发光单元;22:底板;30:照明模块;39a?39e:次照明模块;40:电源;44:阻绝单元;50:选择模块;53、53”:鉴别单元;54:输出单元;70:第一电极模块;72、AC1、AC2:交流电极; 74、84:绝缘部;80:第二电极模块;82:第一直流电极;86:第二直流电极;100?600:照明装置;DC1、DC2:直流电极;SC:结果信号;SP:功率选择信号;LO:电感;CO:电容;31a ?31e、36a ?36d、38a ?38c、45、47:导线;32a ?32e、33a ?33d、37a ?37c、46a ?46j:电压馈入点;34、34_1 ?34_8、34_1A ?34_8A、34_1B ?34_8B:二极管微晶粒。【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照明装置的一实施例。如图所示,照明装置100包括一照明模块30以及一选择单元50。照明模块30包括多个二极管微晶粒34形成于一基板20之上以及一导线结构(conductive wire pattern) 19A用以连接二极管微晶粒34。基板20为一绝缘基板、一绝缘材料或一个可用以将每一个二极管微晶粒34电性隔离的结构。导线结构19A包括:多个导线(未标号),用以将二极管微晶粒34连接成一串微发光单元21、多个导线(即31a?31e),用以将二极管微晶粒34连接至选择单元50以及多个电压馈入点(即32a?32e),用以通过选择单元50接收电源40所提供的电压。举例而言,导线结构19A可由基板20上的多个导线及/或图7中所示的一底板(submount)上的多个导线所构成,但不限定于此。每个微发光单元21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二极管微晶粒34,但不限定于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微发光单元21包括更多并联、串联或串并联连接的二极管微晶粒34。或者是说,基板20上的二极管微晶粒34可被连接成多个并联或串并联的微发光单元21。举例而言,电源40可为一直流电源或一交流电源。二极管微晶粒为可根据不同操作电压调整其操作功率的发光元件。举例而言,二极管微晶粒可为发光二极管微晶粒(micro-light emitting d1des ;micro LEDs)或雷身才二极管微晶粒(micro-laserd1des !micro LDs),但不限定于此。如图所示,电压馈入点32a?32e皆通过对应的导线31a?31e连接至选择单元50。选择单元50耦接于电源40与发光模块30之间,用以控制电源40通过导线31a?31e中的两者提供电流,以便供电至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照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第一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二微发光单元,包含一第二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微晶粒;一第一电压馈入点;及一第二电压馈入点;其中,该照明装置可提供一第一回路选择及一第二回路选择;其中该第一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该第二电压馈入点、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且该第一微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于该第一回路选择中彼此串联;其中该第二回路选择包含该第一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一微发光单元,且不包含该第二电压馈入点及该第二微发光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文勇林瑞映余昱辰
申请(专利权)人: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