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94397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3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包括转向器横拉杆,所述转向器横拉杆的转动端设置有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包括螺母内圈、螺母外圈以及卡爪,所述螺母内圈的内表面用于与所述转动端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卡爪具有安装端和挡接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两者转动的轴线与所述螺母内圈的轴线平行;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所述挡接端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挡接端与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调节螺母对转向器横拉杆具有单向调节的功能,从而使得前轮前束的调整较为方便,大大地提高了调节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车轮的定位参数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转向性能以及轮胎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的前轮前束是指前轮前端面与后端面在汽车横向方向上的距离差,也可指汽车前进方向与前轮平面之间的夹角,此时也称前束角,它是重要的车轮定位参数之一。如图1所示,现有前轮前束的调整通常是先将锁紧螺母13松动,然后用扳手与转向器横拉杆11的外六角转动端12相配合,再转动扳手,从而带动转向器横拉杆11转动,进而对转向器横拉杆11与转向器外球销14之间的螺纹配合长度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汽车前轮前束的调整。由于扳手操作空间的限制,使得扳手一次转动的角度有限,当扳手碰到附近的零部件时,就需要将扳手取下,重新调整扳手与外六角转动端的配合位置,才能够继续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使得前轮前束的调整较为不便,调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前轮前束的调整较为不便,调节效率较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包括转向器横拉杆,所述转向器横拉杆的转动端设置有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包括螺母内圈、螺母外圈以及卡爪,所述螺母内圈的内表面用于与所述转动端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卡爪具有安装端和挡接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两者转动的轴线与所述螺母内圈的轴线平行;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所述挡接端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挡接端与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优选地,所述卡爪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卡槽的个数也为多个,各所述卡爪与各所述卡槽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各所述卡爪均匀设置在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的周向上,各所述卡槽均匀分布在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母还包括第一端面挡圈和第二端面挡圈,所述螺母外圈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端面挡圈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螺母外圈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端面挡圈相配合的第二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面挡圈上垂直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柱相对应的过孔;所述安装端上设置有供所述安装柱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柱转动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挡圈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柱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安装柱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安装端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能够容纳所述固定部,所述U型结构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挡接端上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装在所述安装凸起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中。优选地,所述转动端上靠近转向器外球销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中设置有轴端挡圈;所述转向器横拉杆上靠近所述转动端的一侧具有限位面。优选地,所述螺母外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方向标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调节螺母在一个转动方向上,即在挡接端与卡槽保持配合的方向上,通过螺母外圈带动螺母内圈转动,进而带动转向器横拉杆转动实现对前轮前束的调整;而在相反的转动方向上,由于挡接端与卡槽没有配合,螺母外圈与螺母内圈之间滑转,螺母外圈不能带动螺母内圈转动,也就不能带动转向器横拉杆转动,使得该调节螺母对转向器横拉杆具有单向调节的功能。在扳手与该调节螺母配合后,当扳手转动到碰到附件的零部件时,只需将扳手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后即可再次进行前轮前束的调节操作,而不需将扳手取下重新与调节螺母进行配合,从而使得前轮前束的调整较为方便,大大地提高了调节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转向器横拉杆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螺母的爆炸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母外圈的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母外圈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母内圈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爪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爪与卡槽在配合状态时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器横拉杆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1、转向器横拉杆12、外六角转动端13、锁紧螺母14、转向器外球销21、转向器横拉杆22、转动端23、限位槽24、限位面31、调节螺母41、螺母外圈42、调节方向标识43、卡槽44、第二凹槽51、螺母内圈52、固定部53、过孔54、安装凹槽61、卡爪62、安装端63、挡接端64、安装凸起65、第一通孔66、第二通孔71、弹簧81、第一端面挡圈82、第二端面挡圈83、安装柱84、固定孔85、配合孔91、转向器外球销92、锁紧螺母93、轴端挡圈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包括转向器横拉杆21,其中,转向器横拉杆21的转动端22设置有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31,调节螺母31包括螺母内圈51、螺母外圈41以及卡爪61,螺母内圈51的内表面用于与转动端22的外表面相配合;螺母内圈5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52;卡爪61具有安装端62和挡接端63;安装端62与固定部52转动连接,两者转动的轴线与螺母内圈51的轴线平行;螺母外圈41的内表面的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挡接端63相配合的卡槽43;挡接端63与螺母内圈51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可以理解的是,在对调节螺母31操作之前,也需要将锁紧螺母92松开,待前轮前束调整完成后再将锁紧螺母92锁紧即可;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31能够实现转向器横拉杆21在两个方向上的调整,即靠近转向器外球销91的方向和远离转向器外球销91的方向,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哪个调节螺母进行操作;弹性元件可以为具有弹性的器件,以保证挡接端63能够一直与螺母外圈41的内表面相贴合;转动端22可以为正六边形结构或者正八边形结构,使得螺母内圈51的内表面与转动端22能够实现卡合即可,从而能够通过螺母内圈51带动转动端22转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调节螺母31在一个转动方向上,即在挡接端63与卡槽43保持配合的方向上,通过螺母外圈41能够带动螺母内圈51转动,进而带动转向器横拉杆21转动实现对前轮前束的调整;而在相反的转动方向上,由于挡接端63与卡槽43没有配合,螺母外圈41与螺母内圈51之间滑转,螺母外圈41不能带动螺母内圈51转动,也就不能带动转向器横拉杆21转动,使得该调节螺母31对转向器横拉杆21具有单向调节的功能。在扳手与该调节螺母31配合后,当扳手转动到碰到附件的零部件时,只需将扳手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后即可再次进行前轮前束的调节操作,而不需将扳手取下重新与调节螺母31进行配合,从而使得前轮前束的调整较为方便,大大地提高了调节效率。为了能够较方便快捷地实现卡爪61与卡槽43的配合,卡爪61的个数为多个,卡槽43的个数也为多个,各卡爪61与各卡槽43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使得卡爪61转动较小的角度后就能够再次与卡槽43相配合,使得前轮前束的调整更为方便。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螺母内圈51的外表面上可以有多个固定部52,各固定部52上分别设置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卡爪61;弹性元件的个数也为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包括转向器横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横拉杆的转动端设置有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包括螺母内圈、螺母外圈以及卡爪,所述螺母内圈的内表面用于与所述转动端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卡爪具有安装端和挡接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两者转动的轴线与所述螺母内圈的轴线平行;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所述挡接端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挡接端与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包括转向器横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横拉杆的转动端设置有两相互对顶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包括螺母内圈、螺母外圈以及卡爪,所述螺母内圈的内表面用于与所述转动端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卡爪具有安装端和挡接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两者转动的轴线与所述螺母内圈的轴线平行;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所述挡接端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挡接端与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卡槽的个数也为多个,各所述卡爪与各所述卡槽一一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卡爪均匀设置在所述螺母内圈的外表面的周向上,各所述卡槽均匀分布在所述螺母外圈的内表面的周向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横拉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还包括第一端面挡圈和第二端面挡圈,所述螺母外圈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端面挡圈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螺母外圈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端面挡圈相配合的第二凹槽。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磊高龙徐春梅储胜林张奇奇张俊达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