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具收容空间的壳体、出音孔、发声单体及出音通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所述出音孔贯穿所述侧壁设置,所述发声单体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前腔和与所述前腔相对的后腔,所述前腔通过所述出音孔与外界相通,所述壳体还包括设于发声单体和所述侧壁间的支撑筋,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盖设于所述支撑筋的盖板,所述支撑筋、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围成连接所述前腔和所述出音孔的出音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原与壳体设计为一体的出音通道改进为通过支撑筋支撑的盖板,增加了发声单体的出音宽度,减小了前腔受阻,提高了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声器件,具体涉及一种运用在便携式通讯电子产品上的发声器件。【
技术介绍
】目前出音通道与盖体为一体化设计,采用模具滑块抽芯或分型方法成型,受客户要求的出音孔尺寸的限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沿滑块的方向,出音通道靠近出音孔一端的宽度只能是相同或缩小的,否则模具滑块结构无法实现,最终造成出音通道和扬声器连接处的宽度很窄,即发声单体出音通道窄,对声学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如声音失真,总谐波失真;其次、在模具成型过程中易造成出音通道局部的塑料过厚,引起缩水。所以,有必要对发声器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发声器件受模具成型影响导致发声单体出音通道窄,引起谐波失真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声器件,该发声器件通过将原有的与壳体一体化设计的出音通道设计成一盖板,盖板与壳体密封连接,克服了模具成型限制,另一方面盖板与发声单体相连接的宽度可以大于出音孔的宽度,减小前腔声阻,大大提高扬声器声学性能指标,失真小且音响效果好。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器件,包括具收容空间的壳体、出音孔、发声单体及出音通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所述出音孔贯穿所述侧壁设置,所述发声单体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前腔和与所述前腔相对的后腔,所述前腔通过所述出音孔与外界相通,所述壳体还包括设于发声单体和所述侧壁间的支撑筋,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盖设于所述支撑筋的盖板,所述支撑筋、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围成连接所述前腔和所述出音孔的出音通道。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与所述出音孔抵接的第一边,与所述发声单体抵接的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出音孔的宽度,所述第二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边的长度,沿所述发声单体至所述出音孔方向,所述盖板的横截面积呈减小变化。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还包括凸棱、连接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的第三边及第四边,所述凸棱设于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支撑筋包括与所述凸棱配合设置的凹槽,所述凸棱卡设于所述凹槽内。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等于所述发声单体的长度。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等于所述发声单体的长度。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筋与所述壳体为一体化成型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的一端连接所述侧壁,另一端抵接所述发声单体。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盖板和所述支撑筋的连接处打胶密封。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原有的与壳体一体化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出音通道设计为盖板、支撑筋和壳体共同围成的出音通道,此种改进一方面克服因模具限制,造成的局部塑胶过厚,引起缩水的缺陷,另一方面盖板的宽度不受出音孔宽度的限制,可与发声单体的长度一样,即增加了发声单体的出音宽度,因此可以减小前腔声阻,大大提高扬声器声学性能指标,失真小,音响效果更好。二、盖板和支撑筋卡合连接,方便组装加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剖面示意图。所述发声器件I包括具收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盖11和后盖13、出音孔15、发声单体16、盖板17及出音通道18,所述前盖11与所述后盖13配合共同围成收容空间(图未示)。所述后盖13与所述前盖11结构相配合,可以卡合连接,方便组装拆卸。所述发声单体16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120和与其相对的后腔140,所述前腔120通过所述出音孔15与外界相通。所述前盖11包括侧壁115和支撑筋117,所述支撑筋117与所述前盖11为一体化成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筋1171、第二支撑筋1173及凹槽1175,所述第一支撑筋1171和所述第二支撑筋1173的一端连接所述侧壁115,另一端与所述发声单体16抵接;所述凹槽117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筋1171和所述第二支撑筋1173,用于与所述盖板17卡合连接。所述出音孔15贯穿所述侧壁115表面设置,用于声音的输出。所述出音孔15的截面形状为直角矩形或圆角矩形,所述出音孔15的宽度为B,具体参见图2。所述发声单体16可嵌设于所述后盖13,合理利用所述发声器件I的空间,有效降低所述发声器件I的体积。所述发声单体16的长度为A,具体参见图2。请再结合参阅图4,为图1所示发声器件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盖板17呈梯形或类梯形的结构,盖设于所述支撑筋117,和所述支撑筋117卡合连接,并打胶密封。所述盖板17包括凸陵179、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边171、第二边173、以及连接第一边171和第二边173的第三边175及第四边177,所述第一边171与出音孔15抵接,其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出音孔15的宽度B,所述第二边173与所述发声单体16抵接,其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声单体16的长度A且大于所述第一边171的长度,所述第三边175为斜边,所述第四边177为直边。沿发声单体16至出音孔15方向,所述盖板17的横截面积呈减小变化。所述凸棱179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三边175和所述第四边177,且和所述凹槽1175对应配合设置,所述凸棱179卡设在所述凹槽1175内,即所述盖板17和所述支撑筋117卡合连接。所述出音通道18由所述盖板17、所述支撑筋117和所述前盖11围成,所述出音通道18连接所述前腔120和所述出音孔15。所述出音通道18与原有的壳体一体化设置的出音通道相比,克服模具限制的同时改进了出音宽度,大大提高扬声器声学性能指标。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器件I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原有的与壳体一体化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出音通道设计为盖板17、支撑筋117和前盖11共同围成的出音通道18,此种改进一方面克服因模具限制,造成的局部塑胶过厚,引起缩水的缺陷,另一方面盖板1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声器件,包括具收容空间的壳体、出音孔、发声单体及出音通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所述出音孔贯穿所述侧壁设置,所述发声单体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前腔和与所述前腔相对的后腔,所述前腔通过所述出音孔与外界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设于发声单体和所述侧壁间的支撑筋,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盖设于所述支撑筋的盖板,所述支撑筋、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围成连接所述前腔和所述出音孔的出音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程良,张伏虎,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