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处理及检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8125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7:52
一种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处理及检测控制系统,涉及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除渣预处理装置、调节池、UASB厌氧反应装置、垃圾坑、MBR处理系统、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纳滤系统、NF浓液混凝装置、反渗透RO系统、回喷系统、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处理实现了分段处理,简化了以往的处理,也更充分利用了双膜的优点,脱水后的污泥可进行后续利用,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

技术介绍
生活垃圾行业中,生活垃圾渗滤液产水量占一定比重。垃圾渗滤液水质污染物成份复杂多变、水质变化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C0D浓度高);氨氮浓度高;重金属离子与盐份含量高;pH值较低;水量波动较大等;其处理具有相当的难度。若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现在渗滤排放按《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要求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要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实际反渗透膜出水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要求》(GB/T 19923-2005)水质标准,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如今,随着我国垃圾处理的发展。垃圾处理即将步入环境友好的生态型阶段。因此,我国垃圾渗滤液排放标准会日益严格,国家对水质排放的控制力度也会不断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实用性强、使用更简单的,维修更方便的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处理及检测控制系统。本技术包括除渣预处理装置、调节池、UASB厌氧反应装置、垃圾坑、MBR处理系统、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纳滤系统、NF浓液混凝装置、反渗透RO系统、回喷系统、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调节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调节池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MBR处理系统的输入端、垃圾坑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所述MBR处理系统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纳滤系统的输入端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在MBR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之间的管道上连接第一回流管路,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经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反渗透RO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渗透RO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NF浓液混凝装置连接,所述NF混凝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反渗透RO系统上连接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经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与纳滤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垃圾渗滤液通过储存坑中的提升栗提升至调节池,调节池渗滤液首先栗入UASB厌氧反应装置,进行水解酸化产沼气生物处理,产生的沼气由风机引至炉膛直接焚烧,废水经UASB厌氧反应装置自流进入MBR处理系统,污水中含碳、氮和磷等元素的有机物在MBR处理系统中经生物降解得到有效去除,水质经过MBR处理系统后经过水质监测控制系统,如果水质达到这一步的水质要求,那么就顺利进入纳滤系统处理反应;否则,则进入UASB、MBR循环系统,循环处理,直到达标,这样的处理为下一步处理减轻处理负荷,也减少处理费用等;纳滤过程产生15%的浓缩液,COD值约2800mg/L,该浓液回流至生化系统会引起重金属、盐等的富集,故将其通过浓液混凝装置进行混凝处理后,回喷至焚烧炉;经纳滤系统进一步深化处理后的水流入反渗透RO系统中继续处理,其中渗透过程产生25%的浓液,均回喷至焚烧炉;水质经过NF、RO系统后进过水质监测控制系统,如果水质达到排放的水质要求,那么就顺利排放;否则,则进入纳滤系统、反渗透RO系统中循环处理,因为之前已经经过UASB厌氧反应装置、MBR处理系统小循环处理,水质已经达到一定的标准,为了达到高标准的出水的要求,只需在这一处理流程中进行纳滤系统、反渗透RO系统的循环系统,双膜的循环的处理,可以保证出水水质的要求。这样的处理简化了大循环系统,对处理实现了分段处理,简化了以往的处理,也更充分利用了双膜的优点。基于之前UASB厌氧反应装置、MBR处理系统循环也减少了后续双膜处理的费用,分段循环处理也简化了日后维修保养程序。本系统产生的污泥来自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排泥、MBR处理系统的排泥,产生的剩余污泥将根据活性污泥的生长情况进行排放调节,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污泥由栗栗入离心脱水系统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可进行后续利用,比如:焚烧、厌氧发酵等,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技术在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与调节池之间设置沉淀装置,可以去除渗滤液中的钙质结晶等形成的砂状物质。本技术在所述调节池与沉淀装置之间设置全自动回转格栅,格栅间距3_。该间距的格栅既可有效拦截大块颗粒物质和纤维,保护后续搅拌设备、提升栗等,防止管道堵塞、磨损;又不会造成格栅前过高的臃水高度或堵塞。本技术在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与调节池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电磁流量计,对进入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渗滤液量进行统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除渣预处理装置1、调节池2、UASB厌氧反应装置3、垃圾坑4、MBR处理系统5、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6、污泥处理系统17、纳滤系统7、NF浓液混凝装置8、反渗透RO系统9、回喷系统10、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11。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I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调节池2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I与调节池2之间分别依次设置沉淀装置12和全自动回转格栅13 ;在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I与调节池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电磁流量计14。所述调节池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UASB厌氧反应装置3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MBR处理系统5的输入端、垃圾坑4和污泥处理系统17连接。所述MBR处理系统5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纳滤系统7的输入端和污泥处理系统17连接,在MBR处理系统5与纳滤系统7之间的管道上连接第一回流管路15,所述第一回流管路15经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6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7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反渗透RO系统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渗透RO系统9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7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NF浓液混凝装置8连接,所述NF混凝装置8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10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反渗透RO系统9上连接第二回流管路16,所述第二回流管路16经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11与纳滤系统7的输入端连接。【主权项】1.一种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处理及检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渣预处理装置、调节池、UASB厌氧反应装置、垃圾坑、MBR处理系统、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纳滤系统、NF浓液混凝装置、反渗透RO系统、回喷系统、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 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调节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调节池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MBR处理系统的输入端、垃圾坑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 所述MBR处理系统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纳滤系统的输入端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在MBR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之间的管道上连接第一回流管路,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经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纳滤系统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反渗透RO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渗透RO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NF浓液混凝装置连接,所述NF混凝装置的输出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处理及检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渣预处理装置、调节池、UASB厌氧反应装置、垃圾坑、MBR处理系统、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纳滤系统、NF浓液混凝装置、反渗透RO系统、回喷系统、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    所述除渣预处理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调节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调节池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MBR处理系统的输入端、垃圾坑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所述MBR处理系统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纳滤系统的输入端和污泥处理系统连接,在MBR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之间的管道上连接第一回流管路,所述第一回流管路经第一水质检测控制系统与UASB厌氧反应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纳滤系统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反渗透RO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渗透RO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纳滤系统的浓液输出端通过管道与NF浓液混凝装置连接,所述NF混凝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回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反渗透RO系统上连接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经第二水质检测控制系统与纳滤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冬燕陈竹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天蓝环保能源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