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加抗负载性能和减少使用材料的真空成形缓冲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6298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加抗负载性能和减少使用材料的真空成形缓冲件,包括上衬垫和下衬垫,所述上衬垫至少包括两个,纵向分体设置,形成上衬垫和下衬垫相互接触的面;所述的每个上衬垫具有从顶面到与下衬垫接触部分的连续相连的第一支撑结构。在保存、保管时,外箱装载、托盘等多层重叠时,采用上述结构的上衬垫和下衬垫进行包装,在不改变以前的成形性和减少使用材料的同时,能够增强抗负载性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包装用緩冲件,尤其涉及一种在将装载物收容 在纸板、纸箱、塑料板等箱子里时,能减小货物所受到的负载的緩沖件。
技术介绍
如图1至图5所示,以往纸箱之类箱子在运送、保管货物时,由于 装载物、托盘等多层重叠,存在对装载物施加过度负载的问题,进而出 现由于施加超出外箱强度的负载、不能承受来自上方的负载而造成外箱 压曲等损坏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是通过使上衬垫(1,)和下衬垫 (3,)接触而提高抗负载性能,如图2所示。然而,在根据装载物的形状 使两个衬垫间产生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由于上衬垫(1,)和下衬垫(3,) 不接触,因此无法提高上衬垫和下衬垫的抗负载性能。如果为了适应装载物的高度,必须使緩沖件的上衬垫和下衬垫具有 一定的深度。在真空成形制造方法的特性中,如果仅仅通过增加成形品 的高度深拉深而形成上下衬垫接触的形状,成形时的成形性也会变差, 并且板状材料伸展变薄而达不到充足的强度,因此增加外箱抗负载性能 的原始目标不能实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又提供了一种增加外箱的抗负载性 能的方法,如图6、图7所示,该方法以装载物(2,)的底面、侧面展开 的状态对真空成形緩冲件成形,并且使包装时的折弯部分形成90度的弯 曲而产生侧面,所述侧面与顶面配合来包装装载物(2,)。但是,该方法 存在着在折弯部分处需要许多材料的缺陷。另外,即使在不是上述折弯式的情况下,为了使上、下衬垫全面覆 盖装载物(2,),相应于装载物(2,)的尺寸,衬垫也变大,因此需要许 多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减小货物所受到的负载的 包装货物用的真空成形緩冲件,它在与货物一起装入包装箱中时,能利用真 空成形緩冲件的结构形状减小货物所受到的载荷,增加包装箱的整体强度, 同时,克服以往折弯式和上下衬垫全面覆盖装载物所存在的问题,减少緩冲 件的使用材料,增加抗负载性能,防止抗负载不足造成的外箱损坏和对装载 物施加过度负载的情况的出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加抗负载性能和减少使用材料的真空成形緩冲件,包括上衬垫和 下衬垫,所述上衬垫至少包括两个,纵向分体设置,形成上衬垫和下衬 垫相互接触的面;所述的每个上衬垫具有从顶面到与下衬垫接触部分的 连续相连的第一支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每个上衬垫上至少包括两个设置在两侧的第一支撑 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从每个上衬垫顶面到与所述下衬垫接 触部分连续相连的板状形状。进一步地,在所述两个第一支撑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与所述下衬垫 相接触的第二支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支撑结构为平行设置的从所述上衬垫顶面到所 述下衬垫接触部分连续相连的板状结构,并可分隔装载物。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从所述上衬垫底面凸设的支撑筋。采 用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加上衬垫受力的面积,提高真空成形緩沖件 的抗负载能力。进一步地,所述上衬垫为三个,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下衬垫的两侧和 中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固定装载物,增加真空成形緩沖件的抗 负载能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底面具有与所述下衬垫接触的第一接触 面和第二接触面。进一步地,所述下衬垫的表面具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分别与 所述的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接触配合,以接受来自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区域的负载。进一步地,所述下衬垫外边缘纵向形成有多个加强筋棱线,以接受来 自于所述下衬垫的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区域的负载。进一步地,在所述下衬垫底面设有至少一个孔,所述的孔的侧壁上i殳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上衬垫和所述下衬垫为聚乙烯、聚丙晞或聚对苯二曱 酸乙二酯等材料。上述材料,均可以使其真空成形品具有緩冲作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组合包装的真空成形緩冲件,包括上衬垫 和下衬垫,其中,所述上衬垫至少包括三个,纵向分体对应设置在下衬垫的两侧和中间;其中所述的设置在下衬垫两側的上衬垫与下衬垫相互 形成有接触的面,且具有从顶面到与所述下衬垫接触部分的连续相连的 第一支撑结构。本技术有效利用真空成形的特性产生形状,也考虑成形性,在成形 时,上衬塾真空成形品高度可以与以前的产品几乎相同,不需要成形困难的 深拉深。通过纵向使用上衬垫,不需上下衬垫全面覆盖装载物,也不需随装 载物的尺寸而增大其尺寸,能够以比较少的材料和良好的成形性,提高緩沖 件的抗负载性 能。附图说明图1、图2是现有技术中緩冲件的上衬垫和下衬垫的分解状态立体图 和组合状态立体图3、图4是现有技术中緩冲件的剖视图和接受来自上方负载状态下 的剖视图5是现有技术中緩冲件上下衬垫相接触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图7是现有技术中緩冲件下衬垫为折弯式的分解状态立体图和 组合状态立体图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緩冲件上衬垫与装载物组合状态 下的分解立体图和下衬垫的立体图IO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緩冲件上衬垫与下衬垫相接触的局部 放大图;图1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緩沖件上衬垫的主视图和右视图13、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缓沖件上衬垫的立体图和I部 放大图15、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緩冲件下衬垫的主视图和立体图17、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缓冲件下衬垫II部和III部放 大图19是使用本设计緩冲件包装的纸板箱在从上方施加负载时的截面 图,图中显示了负载的施加情况;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緩冲件的立体图21、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緩冲件上衬垫的立体图和IV 部放大图23、图2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緩冲件上衬垫的主视图和右视图2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緩冲件下衬垫的主视图; 图26、图27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緩冲件上下衬垫组装立体图和 下衬垫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如图8、图9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真空 成形緩冲件包括上衬垫1和下衬垫3,所述的上衬垫1至少包括两个,与 以前使用上衬垫的方法方向有所改变,纵向分体设置在装载物的左右两 侧,同时,如图10所示,上述真空成形緩冲件还形成有上衬垫1与下衬 垫3相互接触的面。所述的每个上衬垫1具有从顶面到与下衬垫3接触 部分的连续相连的第一支撑结构11,该第一支撑结构11为从每个上衬垫 1顶面到与所述下衬垫3接触部分连续相连的板状形状,该板状形状的截 面大体呈上宽下窄的梯形形状。图11至图13显示了所述真空成形緩冲件上衬垫1的具体结构。在上述第一支撑结构11之间还设置有等间距的第二支撑结构12。如图14 所示,上述第二支撑结构12与上述第一支撑结构11均为从a至b又从b 至c连续相连的形状构成,形成支撑来自上方的负载的形状。其中,第二支撑结构12为从上衬垫1顶面到与所述下衬垫3接触部 分连续相连的可分隔装载物的板状形状,上述板状形状大体呈上宽下窄 的梯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支撑结构11之间设置有4个上 述第二支撑结构12。上述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的底面具 有与上述下衬垫3接触的第一接触面A和第二接触面C。图15、图16显示了上述真空成形緩冲件下衬垫3的具体结构。再参 阅图10,在上述下衬垫3与第一支撑结构11、第二支撑结构12的第一 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加抗负载性能和减少使用材料的真空成形缓冲件,包括上衬垫和下衬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衬垫(1)至少包括两个,纵向分体设置,形成上衬垫(1)和下衬垫(3)相互接触的面;所述的每个上衬垫(1)具有从顶面到与所述下衬垫(3)接触部分的连续相连的第一支撑结构(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谷真孝治学
申请(专利权)人:嘉力士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