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4875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3 10:01
提供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装置(3)具有:通信部(31),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无线通信装置(1)进行多元通信;以及通知部(34),其向无线通信装置(1)通知数据关联信息。无线通信装置(1)具有:第2通信部(11),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部(14),其通过从控制部(34)接收数据关联信息,对第2通信部(11)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增大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送容量(下面有时称为“系统容量”),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在3GPPLT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RadioAccessNetworkLongTerm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中,进行了除了“宏小区”以外还应用“小小区”来增大系统容量的技术的相关议论。这里,“小区”是指为了使无线终端发送接收无线信号而由无线基站覆盖的范围的用语,但是,由于无线基站和小区是大致对应的概念,所以,在以下说明中,可以适当改写“小区”和“无线基站”。而且,“宏小区”是能够以较高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基站、即射程区较大的基站的小区。并且,“小小区”是以较低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基站、即射程区较小的基站的小区。在3GPPLTE中,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例如,研究了在宏小区中包含有多个小小区的结构。而且,研究了移动台与宏小区和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除此之外,还研究了移动台与不同的2个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这样,移动台与2个不同小区双方连接而实施通信的通信有时被称为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二元连接)。此外,作为双连接,也有基站与上位层的装置直接连接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该结构,双连接一般是指,终端与多个基站连接而分别与它们同时进行通信,由此与各个基站之间同时发送或接收不同信息。在这里的说明中,对双连接进行说明,但是,在三元以上的多元连接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议论。因此,以下说明中的双连接可以捕捉为包含多元连接的概念,也可以将双连接改写为多元连接。在移动台与宏小区和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进行用于传送数据的传送路径的设定和越区切换的控制等的控制面与宏小区连接,该控制面是发送L3控制信息的呼叫。并且,数据面与小小区连接,该数据面是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呼叫。这里,控制面也被称为C-plane、SRB(SignalingRadioBearer:信令无线承载)等。并且,数据面也被称为用户面、U-plane、DRB(DataRadioBearer:数据无线承载)等。并且,在移动台与不同的2个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考虑控制面与一个小小区连接并且数据面与另一个小小区连接的结构、或者使数据面与两个基站连接的结构。如上所述,双连接一般是指,终端与多个基站连接而分别与它们同时进行通信,由此与各个基站之间同时发送或接收不同信息。这样,在双连接中,有时将控制面所连接的无线基站称为主无线基站(小区)。并且,有时将与主无线基站(小区)协作进行数据通信的数据面所连接的无线基站(小区)称为辅无线基站。并且,有时也分别称为锚无线基站(小区)、协助无线基站(小区)。有时还分别称为主无线基站(小区)、从无线基站(小区)。这里,在双连接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通信特性,在无线通信终端具有从2个无线基站接收数据的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从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双方均向无线通信终端输出数据。但是,各个无线基站的称呼方式不限于这里记载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如现有的LTE通信系统那样,如果连接有控制面和数据面双方而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是主要基站,则在不脱离该意图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各种称呼。下面,为了简化而使用“主”和“辅”这样的用语。作为双连接的结构,根据在哪个层中分离数据面而提出了各种结构。例如,存在在PDCP(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前级分离数据面的结构。并且,例如,存在在PDCP层与RLC(RadioLinkControl:无线链路层)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结构。并且,例如,存在在RLC层与MAC(Medium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结构。不限于此,还可以采取在层内进行分离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主基站进行PDCP层的一部分功能、辅基站进行PDCP层的其余功能的结构。并且,RLC层和MAC层也同样。在采取双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主无线通信站和辅无线基站利用有线或无线链路连接。而且,在分离数据面后,数据经由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向辅无线基站发送。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3GPPTR36.932V12.1.0(2013-03),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ScenariosandrequirementsforsmallcellenhancementsforE-UTRAandE-UTRAN(Release1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双连接中,在辅无线基站中,考虑根据从PHY(Physical)层通知的所发送的数据量而使MAC层从RLC层取得可发送的量的数据并进行发送。或者,考虑根据与从PHY层通知的无线质量对应的可发送的数据而使MAC层从RLC层取得可发送的数据量的数据并进行发送。该情况下,PDCP层取得RLC层的数据的滞留量后,向RLC层发送与所取得的滞留量对应的量的数据。在该结构中,PDCP层经由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取得RLC层的数据的滞留量。但是,考虑到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的通信质量不高,该情况下,基于PDCP层的RLC层中的数据的滞留量的取得可能滞后。该情况下,可能未适当控制从PDCP层发送的数据量,来自PDCP层的数据配送可能延迟。并且,由于RLC层的数据滞留量无法反映最新状态,所以,超过RLC层中可收容(可缓存)的数据量而从PDCP层向RLC层配送数据,因此,还可能产生数据的废弃。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在一个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1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以及通知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2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部,其通过从所述通知部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1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以及通知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2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部,其通过从所述通知部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第1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
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以及
通知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第2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从所述通知部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
数据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具有第3无线通信装置,该第3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向所述第
1无线通信装置发送从所述第2通信部接收到的数据的第3通信部,
所述第1通信部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
信,
所述第2通信部向一个以上的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通知部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向
一个以上的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和所述第3通信部通过一个以上的链路层协议进行通信,
所述第3通信部在所述链路层协议中的任意一个中从所述第2通信部接收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以有线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部将从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的数据蓄积在缓存中,并从所
述缓存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通知部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
所述控制部随着所述数据滞留量的增加而使所述第2通信部向所述第3无线通信

\t装置发送的数据量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部在所述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部每当经过规定的时间时进行通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规则地对所述数据附加编号而向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好明相川慎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