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属于水处理污泥脱水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包括混合槽壳体、底座、搅拌机、配水孔和导流机构,其中:混合槽壳体为方形结构,底座位于混合槽壳体底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搅拌机通过固定板固定在混合槽壳体几何中心位置,搅拌桨深入混合槽壳体的底部;配水孔设置在混合槽壳体的侧壁的上部,与叠螺机相通,导流机构设置在配水孔入水口处、固定在混合槽壳体的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絮凝混合槽任意位置的絮凝体的均匀的通过配水孔注入叠螺机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污泥脱水设备
,具体说是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
技术介绍
水处理时污泥脱水常用的脱水有重力脱水、离心脱水和加压脱水。重力脱水是依靠滤带本身的张力形成对污泥层的压榨和剪切力,把污泥层中的毛细水挤压出来,从而实现污泥脱水。该机易堵塞,需要大量的清洗水,不适于油性污泥的脱水,连续自动运行困难,维修管理困难。离心脱水由转载和带空心转轴的螺旋输送器组成,污泥由空心转轴送入转筒,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下,立即被甩人转毂腔内。由于比重不一样,形成固液分离。污泥在螺旋输送器的推动下,被送到转载的锥端,经转载出口排出,液体则由堰四溢流排至转载外排出。此机耗电大,噪音大,振动剧烈维修管理困难不适于比重接近的固液分离。加压脱水是在密闭的状态下,经过高压栗打入的污泥经过板框的挤压,使污泥内的水通过滤布排出,达到脱水目的,该机易堵塞,需要使用高压栗,难以实现连续自动运行。目前国内各种叠螺脱水机的絮凝混合槽,出水孔间距较大,在配泥时,由于槽中搅拌机的同向转动,配水孔间的絮凝体无法均匀地通过配水孔进行配泥,长时间运转后配水孔间形成淤积,造成每组叠螺单元处理量不均匀。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639309U,公开日:2014.06.11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叠式螺旋式污泥脱水机,包括絮凝混合搅拌装置和叠螺脱水装置,所述的絮凝混合搅拌装置和叠螺脱水装置之间通过输送管连接;叠螺主体两侧设置边盖,叠螺主体底部与叠螺主体底座连接,电机设置在叠螺主体一端,叠螺主体另一端与絮凝混合搅拌装置连接;泥饼排出板设置在叠螺主体底端;计量槽和电控柜分别设置在絮凝混合槽的相邻侧,絮凝混合槽底座与设置在絮凝混合槽底端,絮凝混合槽顶端设置有搅拌电机和液位开关。该技术的输送管设置在絮凝混合搅拌装置的中间位置,输送管两侧到絮凝混合搅拌装置侧壁距离较大,很容易发生絮凝体在角落处长时间淤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叠螺脱水机的絮凝混合槽存在絮凝体在角落处长时间淤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它可以实现絮凝混合槽任意位置的絮凝体的均匀的通过配水孔注入叠螺机的目的。2.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按以下方式进行:—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包括混合槽壳体、底座、搅拌机、配水孔和导流机构,其中:混合槽壳体为方形结构,底座位于混合槽壳体底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搅拌机通过固定板固定在混合槽壳体几何中心位置,搅拌桨深入混合槽壳体的底部;配水孔设置在混合槽壳体的侧壁的上部,与叠螺机相通,导流机构设置在配水孔入水口处、固定在混合槽壳体的侧壁。优选方案:导流机构为配水孔两边的呈外开放角度设置的2块导流板。优选方案:还包括设置在与配水孔相对的混合槽壳体另一侧的计量槽。优选方案:还包括在固定板上设置的液位开关。优选方案:配水孔有3个,相应的导流板也有3对、叠螺机有3个,三者配合设置。进一步的方案:导流板外开放角度为90度,相邻的两块导流板呈连接状态。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通过导流机构的设置,将絮凝混合槽任意位置的絮凝体在导流机构的引导下均匀的通过配水孔注入叠螺机,也就解决了絮凝混合槽存在絮凝体在角落处长时间淤积的问题;(2)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导流板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对角洛絮凝体引导效率尚;(3)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计量槽的设置,使泥水的注入定量化;(4)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液位开关的设置,方便操作并可以自动化生产;(5)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配水孔有3个,相应的导流板也有3对、叠螺机有3个,解决了絮凝体的引导问题后,在工作面不扩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6)本技术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导流板外开放角度为90度,相邻的两块导流板呈连接状态,使导流板对絮凝体的引导无死角,进一步提高引导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透视图。图中:1、混合槽壳体;2、底座;3、搅拌机;4、导流机构;5、液位开关;6、计量槽;7、叠螺机;8、配水孔;9、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如图1所示,混合槽壳体1、底座2、搅拌机3、配水孔8和导流机构4,其中:如图2所示,混合槽壳体I为方形结构,底座2位于混合槽壳体I底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搅拌机3通过固定板9固定在混合槽壳体I几何中心位置,搅拌桨深入混合槽壳体I的底部;配水孔8设置在混合槽壳体I的侧壁的上部,与叠螺机7相通,导流机构4设置在配水孔8入水口处、固定在混合槽壳体I的侧壁,本实施例中,导流机构4是导流管。本实施例的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具体工作中,将含水率98.8 %的泥水计量后,经管道注入絮凝混合槽1,启动搅拌机3,搅拌均匀后,通过导流管将任意位置的絮凝体均匀的通过配水孔8注入叠螺机7,也就解决了絮凝混合槽I存在絮凝体在角落处长时间淤积的问题。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改进之处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与配水孔8相对的混合槽壳体I另一侧的计量槽6以及固定板9上设置的液位开关5,计量槽6的设置,使泥水的注入定量化,液位开关5的设置,方便操作并可以自动化生产;导流机构4为配水孔8两边的呈外开放角度设置的2块导流板,导流板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对角落絮凝体引导效率高,配水孔8有3个,相应的导流板也有3对、叠螺机7有3个,三者配合设置,解决了絮凝体的引导问题后,在工作面不扩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导流板外开放角度为90度,相邻的两块导流板呈连接状态,使导流板对絮凝体的引导无死角,进一步提高引导效率。以上示意性地对本专利技术创造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包括混合槽壳体(1)、底座(2)、搅拌机(3)和配水孔(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机构(4),其中: 所述混合槽壳体(I)为方形结构,底座(2)位于混合槽壳体(I)底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机(3)通过固定板(9)固定在混合槽壳体(I)几何中心位置,搅拌桨深入混合槽壳体(I)的底部;所述配水孔(8)设置在混合槽壳体(I)的侧壁的上部,与叠螺机(7)相通,所述导流机构(4)设置在配水孔(8)入水口处、固定在混合槽壳体(I)的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4)为配水孔(8)两边的呈外开放角度设置的2块导流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与配水孔(8)相对的混合槽壳体(I)另一侧的计量槽(6)。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固定板(9)上设置的液位开关(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孔(8)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螺脱水机絮凝混合槽,包括混合槽壳体(1)、底座(2)、搅拌机(3)和配水孔(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机构(4),其中:所述混合槽壳体(1)为方形结构,底座(2)位于混合槽壳体(1)底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机(3)通过固定板(9)固定在混合槽壳体(1)几何中心位置,搅拌桨深入混合槽壳体(1)的底部;所述配水孔(8)设置在混合槽壳体(1)的侧壁的上部,与叠螺机(7)相通,所述导流机构(4)设置在配水孔(8)入水口处、固定在混合槽壳体(1)的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马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