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数据电源无线传输充电系统,涉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以及FM高频载波无线传输技术领域。充电基站: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根据数据电源载体的同步同相位复传、同步接收解调、电流并联/电压串联的输出充电叠加合成原理,采用FM高频载波远程无线传输数据电源至移动充电终端;移动充电终端: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向系统管理平台发送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接受通过系统管理平台认定的最近距离延续流动充电基站的充电;移动充电终端为接收无线传输的数据电源载体,并且直接解调整流充电,无需经过任何的有源二次功率放大电路。实现了数据电源远距离无线传输,移动无源充电的梦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以及FM高频载波无线传输
技术介绍
全球使用的传统低频线性电源100/240 V AC 50/60Hz其电压/电流传导是通过导线连接完成的传输,但在许多特殊场地及环境下无法固定方便的连接充电接口,例如野夕卜、山区及空旷地面及海面、岛上;现有的“充电宝”替带不了电流较大的终端设备,例如移动式手提平板电脑,各种用途功能的移动探测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特别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对于这些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确实带来不少困绕;在当今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功率较大的移动互联网新型的智能型终端设备产品都离不开移动电源充电,如何解决大功率移动充电,已成为当今技术邻域共同攻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目的在于解决数据电源远距离无线传输,移动无源充电的全球现有技术的空白,而提出一种大数据电源无线传输充电系统。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数据电源无线传输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有:系统管理平台:用于对各移动充电终端所对应的用户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对移动充电终端发送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进行数据处理及远程控制各充电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对移动充电终端进行GPS定位,确定离移动充电终端最近的充电基站,并将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转发至最近的充电基站,最近的充电基站开启向对应移动充电终端传输数据电源载体,移动充电终端解调整流后对备用电池及移动用电设备充电,并接受移动充电终端结束充电的反馈数据,控制系统结束充电;充电基站: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根据数据电源载体的同步同相位复传、同步接收解调、电流并联/电压串联的输出充电叠加合成原理,采用FM高频载波远程无线传输数据电源至移动充电终端;移动充电终端: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向系统管理平台发送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接受通过系统管理平台认定的最近距离延续流动充电基站的充电;移动充电终端为接收无线传输的数据电源载体,并且直接解调整流充电,无需经过任何的有源二次功率放大电路。所述的充电基站包括有机柜,以及设于机柜中的主电板,主电板包括有HD高频数据电源变换单片集成电路,连接HD高频数据电源变换单片集成电路的FM载频单片集成电路,连接FM载频单片集成电路的数据电源载体功率放大集成电路,连接数据电源载体功率放大集成电路的数据指令编码单片集成电路,连接数据电源载体功率放大集成电路的功率输出集成电路,功率输出集成电路电连接天线电路,数据指令编码单片集成电路受控于CPUo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对全球现有技术的空白,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管理平台统一,网络、计算、存储、系统统一,实现了数据电源远距离无线传输,移动无源充电的梦想。互联网十手机、IPAd、手提平板电脑,不用人工来充电;互联网十电动自行车,轻巧方便行着来充电;互联网十电动汽车,沿着高速公路边跑边充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传输Z基柜与接收G分机结构系统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Z基柜传输一G分机接收网络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基柜与充电器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移动无源充电系统流程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GPS数据电板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解调整流二极管桥堆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Z基柜载体电板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本技术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参照图1中所示,本技术系统包括有: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平台(也即附图中的互联网平台491001),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充电基站(也即附图中的Z基柜1012 ),以及与移动用电设备同步携带的移动充电终端(也即附图中的G分机充电器2012);管理平台,用于对各移动充电终端所对应的用户信息数据管理,对移动充电终端发送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进行数据处理及远程控制各充电基站;充电基站,采用FM高频载波远程无线传输数据电源至移动充电终端;移动充电终端,用于向管理平台发送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管理平台根据接收到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对移动充电终端进行GPS定位,确定离移动充电终端最近的充电基站,并将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转发至最近的充电基站,最近的充电基站开启向对应移动充电终端传输数据电源载体,移动充电终端解调整流后对备用电池及移动用电设备充电。1、数据电源FM载体、应用数据(4999999999)指令识别码一对一对应传输/对应接收的移动无源充电器G (1-49999999)分机(2012);如图3示,所述移动无源充电器2012包括主天线2011和接收载体D传输主电板1014,由传输主体Z (499999)基柜(1012),远距离无线传输的数据电源,经GPS数据电板(2017)识别码对应接收传输载体D到解调板(2014)解调整流后,无需经过任何电源二次功率放大电路!直接经USB (2019)接口联接充电线(2016)对终端设备充电,称为无源充电,实现无线传输数据电源移动无源充电的系统工程流程结构,填补了全球移动无源充电的空白,如图2中所示。流程I需要充电的充电器G分机2012向互联网平台(491001)发送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移动互联网平台对接收到的数据指令进行处理。流程2 互联网平台(491001)对接收到的充电指令向Z基柜(1012)发出充电数据集群指令。流程3 Z基柜集群接收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充电器的数据指令,(10 13秒内)(K:10负13次方;)对数据指令识别相关的2012L (1-49999999)充电器G分机作GPS定位,确定(10 13秒内)离充电器距离最近的Z基柜CPU (1013),程序自动开启输出IA点,接入发射天线(1011)对应向充电器传输数据电源载体D,流程4 G分机充电器开始对备用电池(2018 )及移动终端设备无源充电,充电结束后,程序自动将充电数据传输给Z基柜(1012)关闭(1014)传输载体D指令及互联网平台作充电数据(电压,电流,时间以分计时)记录,如图1中所示。2、载体D电板结构(1014),如图4中所示,数据电源FM载体主电板(1014)由HD高频数据电源变换单片集成电路(2001 ),FM载频单片集成电路(2002),数据电源载体功率放大集成电路(2003),数据指令编码单片集成电路(2004),功率输出集成电路〔Al〕点连接天线电路(2005 ),控制(2005 )输出的程序(2004),(2004)受控于CPU (1013 ),〔 Al〕及B2点又受控于(2004),构成标准的高频数据电源载体D传输电板(1014)。3、传输与接收系统结构,参照图2中所示,应用数据网络一对一传输/接收系统流程结构:包括由数据电源载体〔D〕无线传输Z基柜(1012)集群,以及相对应的数据电源载体〔D〕的接收解调充电器G分机集群(2012)组合成;无线传输数据电源载体〔D〕既简易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所述的Z基柜1012:体积小,重量轻,标准化程度高,便于系统采用特殊的矩阵等效式的网络安装维护,达到远距离高效无线传输/接收数据电源,无源充电的密集的等效网络传输结构,等效网络可使传输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数据电源无线传输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有:系统管理平台:用于对各移动充电终端所对应的用户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对移动充电终端发送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进行数据处理及远程控制各充电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对移动充电终端进行GPS定位,确定离移动充电终端最近的充电基站,并将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转发至最近的充电基站,最近的充电基站开启向对应移动充电终端传输数据电源载体,移动充电终端解调整流后对备用电池及移动用电设备充电,并接受移动充电终端结束充电的反馈数据,控制系统结束充电;充电基站: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根据数据电源载体的同步同相位复传、同步接收解调、电流并联/电压串联的输出充电叠加合成原理,采用FM高频载波远程无线传输数据电源至移动充电终端;移动充电终端:用于接受系统管理平台的管理,向系统管理平台发送充电数据指令识别码,接受通过系统管理平台认定的最近距离延续流动充电基站的充电;移动充电终端为接收无线传输的数据电源载体,并且直接解调整流充电,无需经过任何的有源二次功率放大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诸葛瑞,许建芬,
申请(专利权)人:诸葛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