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包括光伏单元、储能电池单元和并网单元;光伏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光伏组件、第一熔断器组、第一直流预充电路、第一LC滤波器和BOOST/BUCK电路;储能电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储能电池、第二熔断器组、第一EMI滤波器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并网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熔断器组、第二EMI滤波器、交流预充电路、隔离变压器、第二LC滤波器和逆变电路;第三熔断器组接入电网,逆变电路分别与BOOST/BUCK电路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能够实现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的能量双向流动,同时可以直接并网或者接入多类型交流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变流器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能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太阳能更没有能源短缺这一说法,其种种优点决定了它在能源更替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目前太阳能等分布式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已经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些新能源往往带有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功率平滑输出,将新能源发电可靠、有效地并入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伏电池的冗余性和系统可靠性的光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满足现有技术的需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装置包括光伏单元、储能电池单元和并网单元;所述光伏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熔断器组、第一直流预充电路、第一 LC滤波器和BOOST/BUCK电路;所述第一熔断器组与光伏组件连接,所述BOOST/BUCK电路与并网单元连接,实现所述光伏组件与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换;所述储能电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熔断器组、第一 EMI滤波器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所述第二熔断器组与储能电池连接,所述第二直流预充电路与并网单元连接,实现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换;所述并网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熔断器组、第二 EMI滤波器、交流预充电路、隔离变压器、第二 LC滤波器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三熔断器组接入所述电网,所述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BOOST/BUCK电路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熔断器组包括第一熔断器、第二熔断器和第三熔断器;所述第一直流预充电路包括第一直流电路、第二直流电路和第三直流电路;所述光伏组件的数目为三个:一个光伏组件的一端依次通过第一熔断器和第一直流电路接入所述BOOST/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一个光伏组件的一端依次通过第二熔断器和第二直流电路接入所述BOOST/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一个光伏组件的一端依次通过第三熔断器和第三直流电路接入所述BOOST/BUCK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三个光伏组件的另一端均接入所述BOOST/BUCK电路与所述并网单元的逆变电路之间;优选的,光伏单兀的第一 LC滤波器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直流电路与B00ST/BUCK电路之间,另一端与光伏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直流电路与B00ST/BUCK电路之间,另一端与光伏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直流电路与B00ST/BUCK电路之间,另一端与光伏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串联与第一电容器与B00ST/BUCK电路之间,所述第二电感串联与第二电容器与B00ST/BUCK电路之间,所述第三电感串联与第三电容器与B00ST/BUCK电路之间;优选的,所述B00ST/BUCK电路包括三相全桥整流电路;优选的,所述第二熔断器组包括第四熔断器、第五熔断器、第六熔断器和第七熔断器;所述第四熔断器、第五熔断器和第六熔断器依次连接;所述储能电池的正极与第四熔断器的另一端连接,储能电池的负极与第七熔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熔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 EMI滤波器连接,第七熔断器的另一端也与第一 EMI滤波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直流预充电路包括第四直流电路;第一直流电路、第二直流电路、第三直流电路和所述第四直流电路均包括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和电阻;所述第二接触器并联在第一接触器和电阻组成的串联支路的两端;优选的,所述第三熔断器组包括第八熔断器、第九熔断器和第十熔断器;所述交流预充电路包括第一交流电路、第二交流电路和第三交流电路;所述隔离变压器为三相隔离变压器,该三相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逆变电路连接,输出端与交流预充电路连接;所述第二 LC滤波器包括第四电容器、第五电容器、第六电容器、第四电感、第五电感和第六电感;优选的,所述第八熔断器、第九熔断器和第十熔断器分别接入所述第二 EMI滤波器;所述第四电容器并联在隔离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五电容器并联在隔离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三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六电容器并联在隔离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第四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电感串联于所述第一输入端与逆变电路之间,所述第五电感串联于所述第二输入端与逆变电路之间,所述第六电感串联于所述第三输入端与逆变电路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流电路、第二交流电路和第三交流电路均包括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和电阻;所述第二接触器并联在第一接触器和电阻组成的串联支路的两端;所述交流预充电路的三个第一接触器同时导通或者关断,三个第二接触器也同时导通或者关断。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异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能够实现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的能量双向流动,同时可以直接并网或者接入多类型交流系统;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可以实现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多台装置能够实现多机并联功能,有效增大系统容量;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采用交直流双取电、多路供电的工作电源供电方式,实现交直流双路供电系统的互为备用,提高微电网控制系统供电安全可靠性;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可以实现光伏、储能电池及电网之间的能量传递,基于该装置能够实现对电池系统的充放电管理、对网侧负荷的跟踪、对离网运行方式下网侧电压的控制,对光伏并网的控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结构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工作电源取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包括三路光伏输入和一路储能电池输入,并通过逆变电路与交流母线进行并网。本技术中该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中图2示出了基于该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工作电源取电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光储一体化装置包括光伏单元、储能电池单元和并网单元,光伏单元和储能电池单元分别与并网单元连接,通过并网单元将光伏组件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光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光伏单元、储能电池单元和并网单元;所述光伏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熔断器组、第一直流预充电路、第一LC滤波器和BOOST/BUCK电路;所述第一熔断器组与光伏组件连接,所述BOOST/BUCK电路与并网单元连接,实现所述光伏组件与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换;所述储能电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熔断器组、第一EMI滤波器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所述第二熔断器组与储能电池连接,所述第二直流预充电路与并网单元连接,实现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换;所述并网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熔断器组、第二EMI滤波器、交流预充电路、隔离变压器、第二LC滤波器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三熔断器组接入所述电网,所述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BOOST/BUCK电路和第二直流预充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李跃龙,胡金杭,周晨,李官军,刘欢,余豪杰,鄢盛驰,崔红芬,张宇,冯鑫振,时珊珊,侯书毅,方陈,朱红保,卢俊峰,刘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