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冷却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32706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该系统包括:水泵(1)、输水管(2)、除垢仪(3)、凝汽器(4)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冷却塔(5),冷却塔(5)的出水口连通于水泵(1)的入水口,水泵(1)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2)连通于冷却塔(5)的入水端,冷却塔(5)的出水口设置于冷却塔(5)的底面,冷却塔(5)的入水口设置于冷却塔(5)的侧面;除垢仪(3)和凝汽器(4)都设置于输水管(2)的侧面,且延伸入输水管(2)之内。该循环冷却水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玻璃镀膜冷却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
技术介绍
镀膜玻璃(Reflective glass)也称反射玻璃。镀膜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涂镀一层或多层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以改变玻璃的光学性能,满足某种特定要求。镀膜玻璃按产品的不同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类: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Low-E)、导电膜玻璃等。在镀膜玻璃的生产领域中,对于玻璃的冷却过程中,一直都是用凝汽器进行水冷,使得很多的水溶液变成水蒸气,冷凝器的水冷液很容易造成浪费,那么设计一种用于玻璃镀膜冷却领域的循环冷却水系统成为一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该循环冷却水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利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该系统包括:水栗、输水管、除垢仪、凝汽器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栗的入水口,所述水栗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连通于所述冷却塔的入水端,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的底面,所述冷却塔的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的侧面;所述除垢仪和凝汽器都设置于所述输水管的侧面,且延伸入所述输水管之内。优选地,所述除垢仪和凝汽器沿冷却水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优选地,所述冷却塔包括:入水口、风机、挡水器、输水机构、散热层、出水口和竖直设置的基体,所述风机、挡水器、输水机构和散热层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基体中,所述输水机构连通于所述入水口,且所述输水机构的出口朝向所述散热层,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底面上。优选地,所述基体的侧面在所述散热层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空气入口。优选地,所述冷却塔的顶端还设置有开口。优选地,所述输水机构包括:连通于所述入水口的配水管和连通于所述配水管侧面的花洒,所述花洒的喷头朝向所述散热层。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水栗和输水管实现了水的循环传输,让水可以循环使用,通过除垢仪和凝汽器的设置,实现了水的除垢和水的冷却,让经过这些处理的水再次流入冷却塔中,在冷却塔中实现二次冷却,并从该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接出水溶液循环使用。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水栗2 输水管3除垢仪 4 凝汽器5 冷却塔6 风机7 挡水器8 输水机构9 散热层10 基体11 空气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具体轮廓上的内与外。“远、近”是指相对于某个部件的远与近。本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该系统包括:水栗1、输水管2、除垢仪3、凝汽器4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冷却塔5,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栗I的入水口,所述水栗I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2连通于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端,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底面,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侧面;所述除垢仪3和凝汽器4都设置于所述输水管2的侧面,且延伸入所述输水管2之内。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水栗I和输水管2实现了水的循环传输,让水可以循环使用,通过除垢仪3和凝汽器4的设置,实现了水的除垢和水的升温,让经过这些处理的水再次流入冷却塔5中,在冷却塔5中实现冷却,并从该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接出水溶液以进行循环使用。通过上述的循环装置实现了水的循环冷却,提高了冷却的效率。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本技术中,为了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提高本技术的适用范围,特别使用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垢仪3和凝汽器4沿冷却水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在本领域中,一般先进行除垢再通过凝汽器4升温,最终实现热水的去垢和冷却热蒸汽,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塔5可以包括:入水口、风机6、挡水器7、输水机构8、散热层9、出水口和竖直设置的基体10,所述风机6、挡水器7、输水机构8和散热层9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基体10中,所述输水机构8连通于所述入水口,且所述输水机构8的出口朝向所述散热层9,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基体10的底面上。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冷却塔5的最上层设置风机6增加风流量,加快冷却速度,另外,还在风机6和输水机构8之间设置挡水器7,防止水气蒸发到风机6上使得风机6损坏,还通过设置输水机构8将循环书喷射到散热层9上,循环水在散热层9上逐渐散热,流出后流到出水口,从而实现冷却。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0的侧面在所述散热层9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空气入口 11。设置空气入口 11的目的在于增加空气循环流通,更加方便水的冷却。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塔5的顶端还设置有开口。开口是为了方便散热,促进冷却塔5上层的空气循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水机构8可以包括:连通于所述入水口的配水管和连通于所述配水管侧面的花洒,所述花洒的喷头朝向所述散热层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主权项】1.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栗(I)、输水管(2)、除垢仪(3)、凝汽器(4)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冷却塔(5),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栗(I)的入水口,所述水栗(I)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2)连通于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端,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底面,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侧面;所述除垢仪(3)和凝汽器(4)都设置于所述输水管(2)的侧面,且延伸入所述输水管(2)之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垢仪(3)和凝汽器(4)沿冷却水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5)包括:入水口、风机(6)、挡水器(7)、输水机构⑶、散热层(9)、出水口和竖直设置的基体(10),所述风机(6)、挡水器(7)、输水机构⑶和散热层(9)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基体(10)中,所述输水机构(8)连通于所述入水口,且所述输水机构(8)的出口朝向所述散热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泵(1)、输水管(2)、除垢仪(3)、凝汽器(4)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冷却塔(5),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泵(1)的入水口,所述水泵(1)的出水口通过所述输水管(2)连通于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端,所述冷却塔(5)的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底面,所述冷却塔(5)的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塔(5)的侧面;所述除垢仪(3)和凝汽器(4)都设置于所述输水管(2)的侧面,且延伸入所述输水管(2)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辉昌江任俊春金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真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