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62323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1 1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探针由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通过π-π键相互作用结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给体为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CS-UCNPs)与可专一性识别重金属离子的探针DNA分子进行共价键组装而形成,其中探针DNA与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摩尔比为1:2000~1:2500;所述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表面羧基化率为:30%~60%;所述的能量受体为:单壁碳纳米角(SWCNHs)、氧化石墨烯(GO)或碳纳米管(WCNTs);所述的能量给体与能量受体的质量比为15:1~30:1。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结构易控的优势,所制备的纳米探针不仅尺寸均一、结构稳定,而且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生态污染之一,由于重金属排入环境后不易除去,而是在环境中长期累积,这将对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重金属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有些重金属离子会干扰人体必需金属离子的代谢,通过替换酶中的其他必需金属离子,使酶失活。例如,Hg2+毒性高,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逐渐累积,能够与各种蛋白质的疏基结合,破坏细胞代谢,肝脏解毒功能,并对大脑和神经造成严重损害。医学研究早已证实,一定程度的汞暴露将严重损伤人的大脑、心脏、肾、肺及免疫系统。铅的毒性与汞相似,具有持久性和高度积累性,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当血液中的铅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严重影响人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严重者造成痴呆,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鉴于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易积累、不可降解、毒性大等特点,发展重金属离子分析检测技术极为重要。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度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虽然这些方法早已投入使用,并且技术也很成熟,但是每种技术都有局限性。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测定每种元素都需要相应的空心阴极灯,不能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法的检出限比原子吸收法要低,谱线清晰干扰少,灵敏度较高,线性范围大,但是应用元素有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具有比原子吸收法更低的检测限,是痕量元素分析领域中最先进的方法,但价格昂贵,易受污染。因此,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背景发光影响小的可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纳米探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从而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痕量检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将作为能量给体的一端带有探针DNA序列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和作为能量受体的单壁碳纳米角(SWCNHs)、氧化石墨稀(GO)或碳纳米管等通过31-31键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制备基于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纳米探针体系,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检测。根据上述机理,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由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通过JT-JT键相互作用结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给体为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CS-UCNPs)与可专一性识别重金属离子的探针DNA分子进行共价键组装而形成,其中探针DNA与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摩尔比为:1:2000~1:2500 ;所述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表面羧基化率为:30%~60% ;所述的能量受体为:单壁碳纳米角(SWCNHs)、氧化石墨烯(GO)或碳纳米管(WCNTs);所述的能量给体与能量受体的质量比为15:1~30:1。上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为:NaYF4:Yb,EriNaYF4, NaYF4:Yb, EriNaYF4:Yb, Er、NaYF4:Yb, Er觀aGdF4S NaYF 4:Yb:EriNaGdF4:Yb, Er。一种制备上述的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将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Cit-UCNPs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 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活化,得到活化后的Cit-UCNPs ; b.将步骤a所得活化后的Cit-UCNPs与探针DNA分子按照质量比260:1~290:1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4°C搅拌10~12小时;经分离提纯得到能量给体即Cit-UCNPs-ssDNA ; c.将步骤b所得能量给体与能量受体按照质量比为20:1~24:1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4°C搅拌1~2小时,最终得到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上述的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Cit-UCNPs的制备步骤为: a-Ι.将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分散在甲苯和氯仿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I mg/mL~3 mg/mL的分散溶液,所述的甲苯和氯仿的体积比为1:2~2:3 ; a-2.在惰性气氛下,将无水柠檬酸钠溶于二乙二醇中,配制成浓度为0.1M-0.3M的溶液,在 100C ~120°C下保持 30~40 min,冷却; a-3.将步骤a-Ι所得分散液滴加到步骤a-2所得的柠檬酸溶液中,其中纳米晶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80~1:150 ;加热至130°C,保持40~50 min,蒸发除掉甲苯、氯仿,加热至180°C,氩气环境下,保持1~2小时,冷却、离心,用乙醇和水洗涤,即制得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 上述的Cit-UCNPs的活化方法为: b_l.将N-轻基琥泊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按照质量比1:1~3:1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4°C搅拌2~4小时,将所得到的混合物离心,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得到活化的Cit-UCNPs纳米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作为能量给体构筑纳米探针,其激发光源位于近红外光区的980 nm,有效避免了高能量光的光损伤及生物背景发光强的缺点。其次,所合成的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低的生物毒性,可实现生物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另外,本专利技术方法所制备的纳米探针粒径均一、形貌良好、结构稳定,且实验条件温和。【附图说明】图1 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 中 UCNPs ⑷;CS_UCNPs(B) ;Cit-UCNPs (C);Cit-UCNPs-ssDNAl (D)的 TEM 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纳米探针Cit-UCNPs-ssDNAl-SWCNHs中加入不同金属离子后在980 nm激发光照射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纳米探针Cit-UCNPs-ssDNAl-GO中加入不同金属离子后在980 nm激发光照射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纳米探针Cit-UCNPs-ssDNAl-SWCNHs加入不同浓度铅离子后在980 nm激发光照射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纳米探针Cit-UCNPs-ssDNAl-GO加入不同浓度铅离子后在980 nm激发光照射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更加容易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起说明性作用,并不局限于本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参见文献:Li, Z.; Zhang, Y., An efficient and user-friendly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of hexagonal-phase NaYF4:Yb, Er/Tm nanocrystals with controllable shape andupconvers1n fluorescence.Nanotechnology 20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金属离子上转换发光检测用纳米探针,由能量给体和能量受体通过π‑π键相互作用结合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给体为经羧基功能化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CS‑UCNPs)与可专一性识别重金属离子的探针DNA分子进行共价键组装而形成,其中探针DNA与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摩尔比为:1:2000~1:2500;所述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表面羧基化率为:30%~60%;所述的能量受体为:单壁碳纳米角(SWCNHs)、氧化石墨烯(GO)或碳纳米管(WCNTs);所述的能量给体与能量受体的质量比为15:1~3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利毅刘金亮徐艳霞孙丽宁孟宪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