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化过程中非种系事件的早期检测和去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1647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3:50
本公开部分地涉及一种从大豆转化子群体中鉴定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法,所述群体包括大豆非种系转化子和大豆种系转化子的组合。大豆非种系转化子在转化过程早期被鉴定并去除。大豆种系转化子被检出并选择用于培养成为成熟的大豆植物。该方法容易应用于在转化过程的早期阶段筛选和获得大豆种系转化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说明】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 2013 年 3 月 15 日提交的题为"EARLY DETECTION AND EUMINATI0N OF NON GERM-LINE EVENTS IN THE SOYBEAN TRANSFORMATION PROCESS"的美国临时专利申 请序列号61/789, 379的申请日的权益。 对电子提交的序列表的援引 序列表的正式拷贝作为ASCII格式的序列表通过EFS-Web电子提交,文件名 "70524SEQUENCES",于2013年3月11日生成,大小为9千字节,并与本说明书同时提交。在 该ASCII格式文件中包含的序列是说明书的一部分,在此整体并入本申请。
本公开部分地涉及从由大豆非种系转化子和大豆种系转化子的组合构成的群体 中鉴定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法。相应地,大豆非种系转化子在转化过程中被早期检出并去 除。大豆种系转化子被检出,并加以选择以培养成为成熟的大豆植物。该方法易于适用于 在转化过程的早期阶段筛选并获得大豆种系转化子。 背景 大豆转化方法学在过去三十年中已经得到了发展和改进。大豆转化方法学的这 种演进已经导致人们能够成功地将包含农艺性状的转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内。1990年代 中期除草剂耐性转基因大豆事件的问世为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便利的控制广谱杂草的 技术革新,这在种植农业方法上是无与伦比的。目前,转基因大豆在全世界都有市售,而且 新的转基因大豆产品,例如Enlist?大豆,为日益严重的杂草问题提供了改进的解决方案。 倘若没有大豆转化方法学的开发和改进,转基因大豆在现代农艺实践中的应用是没有可能 的。开发出新的、改进的大豆转化方法学,使之能够用于检测并选择大豆种系,对于应对将 新的、复杂的农艺性状渗入大豆基因组内所需的挑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转化过程中及早鉴定并选择大豆种系转化子是优选的,因为大豆种系转化子包 含稳定整合的转基因,该转基因能够在后续世代中被继承。由于转化过程是相对低效率的, 所以需要制备大量转化子,以便从不想要的大豆非种系转化子中鉴定并选择出优选的大豆 种系转化子。从转化过程获得的转化子许多是嵌合的或者是大豆非种系转化子。平均而言, 所有分离的转化子中大约40至70%是大豆非种系转化子。这些大豆非种系转化子是不想 要的,予以剔除。但该剔除过程只有当转化子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被维持、并且达到成熟之后 方可进行。维持不想要的转化子,例如非种系大豆转化子,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在转基因 植物的生产中耗费大量成本。这样的成本不仅仅在金钱方面的顾虑,还包括科研人员的时 间、器材、和实验室空间的耗费。 开发并改进能够用于在大豆转化的起始阶段筛选并检测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法 是非常令人期望的,因为该方法能提高转化过程的效率。 前述的相关技术的实例以及与之相关的限定仅意在说明,并无排他性。本领域技 术人员在阅读了本说明书后会容易想到相关技术的其他限定。 公开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鉴定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法,包 括下述步骤:用转基因转化大豆植物组织;从包含该转基因的经转化的大豆植物组织再生 芽(shoot);从经转化的包含该转基因的大豆植物组织分离该再生芽;使分离的再生芽与 膜接触,其中含有经转化的包含该转基因的大豆植物组织的植物材料从该分离的再生芽被 转移到并固定于该膜;测定该被转移的植物材料以确定所述转基因在该被转移的植物材料 内的位置;确定所述分离的再生芽内的转基因位置,其中所述转基因位置选自L2/L3组织 层和Ll组织层;并鉴定显示L2/L3组织层转基因位置的分离再生芽作为大豆种系转化子。 在该实施方案的一个进一步的方面,提供了一种从鉴定出的大豆种系转化子再生 成熟转基因大豆植物的方法,包括:选择包含(comprising)大豆种系转化子的分离的再生 芽;并将该包含大豆种系转化子的分离的再生芽培养成为成熟的转基因大豆植物。 在一个进一步的方面,所述的转化采用选自下组的转化方法:土壤杆菌转化、生物 射弹(biolistics)、磷酸|丐转化、聚凝胺(polybrene)转化、原生质体融合转化、电穿孔转 化、超声转化、脂质体转化、显微注射转化、裸DNA转化、质粒载体转化、病毒载体转化、碳化 娃介导转化、气溶胶聚束(aerosol beaming)转化、或PEG转化。 在另一个方面,大豆植物组织选自下组:分生性(meristematic)大豆植物组织、 皮性(dermal)大豆植物组织、基本(ground)大豆植物组织、和维管大豆植物组织。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分生性大豆植物组织包括顶端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或侧 生分生组织。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皮性大豆植物组织包括表皮。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皮性大豆植物组织包括周皮。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维管大豆植物组织包括木质部或韧皮部。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转基因包含在至少一个基因表达盒中。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基因表达盒包含可选择标志物基因。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基因表达盒包含性状基因。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基因表达盒包含RNAi基因。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分离包括对所述芽进行横向水平切割。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膜包括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聚四氟乙烯膜、或聚偏二氟乙 稀膜。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测定包括蛋白质检测测定。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蛋白质检测测定包括特异性结合从所述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的抗体。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确定包括识别固定在所述膜上的被转移的植物材料内的点样 式(dot pattern)〇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确定包括识别固定在所述膜上的被转移的植物材料内的环样 式(ring pattern)〇 除了上文所述的示例性方面和实施方案之外,通过研究下面的详细说明容易想到 其他方面和实施方案。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描绘了 pDAB9381的质粒图。 图2,图面a,展示了从大豆茎切片组织印渍(tissue print)观察到的环样式的 放大的化学发光图像。图2,图面b,从大豆茎切片组织印渍观察到的点样式的放大的化学 发光图像。图2,图面c,用于鉴定大豆茎切片组织印渍(黑点)之位置的经处理的硝酸纤 维素膜的落射白光照明图像。图2,图面d,经处理的硝酸纤维素膜的化学发光图像。抗体 对PhiYFP的结合导致产生大豆茎切片组织印渍的化学发光信号,该信号被归类为"环"或 者"点"图像样式。右下角格外明亮的化学发光信号为点样在膜上作为阳性对照的5ng纯 化的PhiYFP蛋白。 图3展示了大豆茎切片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图像,这些切片用特异性检测PhiYFP 蛋白的激发/发射参数加以照明。这些图像显示了用于对大豆芽分类的三个类别:图面a, 无荧光;图面b,仅表皮细胞层的荧光;和图面c,髓和皮层的荧光。 图4是正在发育的大豆分生组织的示意图。 实施专利技术的模式 I.概览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植物转化过程的起始阶段筛选并检测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 法。本公开的方法是为了快速鉴定并表征大豆种系转化子而设计的。简而言之,通过下述 方式完成对包含转基因的经转化大豆植物芽组织的分析:使芽组织与膜接触,并测定该膜 以确定所述转基因在所述植物材料内的位置。在大豆芽的核心(L2和L3)层表达转基因者 被鉴定为大豆种系转化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鉴定大豆种系转化子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用转基因转化大豆植物组织;(b)从经转化的包含转基因的大豆植物组织再生芽;(c)从该包含转基因的经转化的大豆植物组织分离再生芽;(d)将分离的再生芽与膜接触,其中植物材料从该分离的再生芽被转移到并固定于该膜,该植物材料包含所述经转化的包含转基因的大豆植物组织;(e)测定该转移的植物材料以确定所述转基因在该转移的植物材料中的位置;(f)确定所述分离的再生芽内的转基因位置,其中该转基因位置选自下组:L2/L3组织层,以及L1组织层;和(g)将显示L2/L3组织层转基因位置的分离的再生芽鉴定为大豆种系转化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P·塞缪尔S·R·契纳雷迪A·鲍林J·惠特克T·明尼克斯D·帕雷迪K·Y·姚K·A·史密斯
申请(专利权)人: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