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866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包括:框架,罐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中;以及,至少一个加强圈,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周上,用于加强所述罐体的强度,以更好地抵抗外压;其中,所述加强圈在靠近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处断开,且在所述断开的加强圈端部设置有楔形加强圈,并连接在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两侧的罐体表面上。在所述罐体后端的底部安装有一出料系统,对应于所述出料系统位置处的所述框架的下梁断开形成两段,并在该断开处的两段下梁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底板。同时,所述罐体的中心线设置成低于框架的中心线,这样既可保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侧面在ISO尺寸以内,且在顶部和底部出料处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物流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技术背景现有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为了保证罐体侧面在ISO尺寸以内,其侧面加 强圈结构复杂,耗材较多,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同时,由于受到ISO尺寸的 限制,现有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顶部空间比较小,阀件安装和操作都很困难, 而且,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后端下梁底出料处空间狭小,底阀装置的末端易与 后端下梁干涉,装卸料时接入软管也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解决 现有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加强圈结构复杂、顶部空间较小不便于操作的问 题,在满足ISO尺寸要求的前提下增大罐体顶部操作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包括框架; 罐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中;以及,至少一个加强圈,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周上, 用于加强所述罐体的强度,以更好地抵抗外压;其中,所述加强圈在靠近所述 罐体的侧面中心线处断开,且在所述断开的加强圈端部设置有楔形加强圈,并 连接在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两侧的罐体表面上。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楔形加强圈从与所述加强圈 端部连接的头端到与所述罐体表面连接的尾端逐渐减小。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楔形加强圈的尾端通过一垫 板与所述罐体表面连接。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垫板为鱼尾形垫板。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鱼尾形垫板的短端靠近所述 加强圈端部设置,所述鱼尾形垫板的长端远离所述加强圈端部设置。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罐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框架 的中心线的下方。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在所述罐体后端的底部安装有一 出料系统,对应于所述出料系统位置处的所述框架的下梁断开形成两段,并在 该断开处的两段下梁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底板。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两段下梁的断开端部还分别 连接有一个用于加强所述两段下梁与出料底板的连接强度的加强盒。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所述出料底板在靠近所述罐体的 内侧边缘上设置有一开口,并与所述出料系统对应,避免底阀装置的末端与后 出料底板干涉,且用于加大操作出料系统阀件的安装空间。上述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特点在于,在所述出料底板的开口处设置有 一薄板,其靠近所述出料底板底端焊接连接。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其加强圈在罐体侧面中心线处断开,在 断开的端部设置有楔形加强圈,该楔形加强圈通过垫板连接到罐体,从而可以保证侧面在ISO尺寸内,同时结构简洁,耗材少,减轻了罐箱的自重,且受力优良。同时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罐体向下偏移,使罐体的中心线 位于框架中心线的下方,从而保证罐箱顶部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和操作阀件,解决了大容积罐式集装箱顶部容易超ISO尺寸的问题。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框架的与出料系统相对应的下梁中间断开,该断开的部分通过具有开 口的出料底板连接,并且设置有加强盒和加强薄板,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 扩大了操作空间,解决了底部装卸料时由于空间狭小而产生的操作不便的难 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加强圈的整体结构;图2为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加强围的局部正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的加强圏的侧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罐式集装箱从另一端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出了出料处框架的结构;图6为图5中沿C-C线的剖视放大图;以及图7A为现有技术中罐式集装箱罐体未下沉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罐体中 心线D和框架中心线E重合;图7B为本技术罐式集装箱罐体下沉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罐体中心 线D低于框架中心线E。图8A、 8B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结构的罐式集装箱罐体未下沉前的结构示 意图,其中罐体中心线D和框架中心线E重合;图8C、 8D为本技术另一种结构的罐式集装箱罐体下沉后的结构示意 图,其中罐体中心线D低于框架中心线E。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100包括罐体110和框架120,所述罐体110固定在框架120中。其中所述罐体IIO顶部设置有阀件130, 在一端部的底侧上通过出料口 140安装有一出料系统111(请参见图4和图6); 并且,在所述罐体110外周,沿罐体110的长度方向分散设置有三个加强圈 112,用于加强所述罐体110的强度,以更好地抵抗外压。应当理解,所述加 强圈112的数量可以小于三个或者大于三个,这里仅以设置三个加强圈112 为例进行说明。特别的是,所述加强圈112在罐体110的侧面中心线A处断 开,在所述加强圈112断开处的端部112a连接有楔形加强圈113,并连接在 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A两侧的罐体表面上,从而在保证罐体侧面在ISO尺 寸以内的基础上,使得结构简洁,耗材少,并且较大的减轻了罐箱的自重。如图2、 3所示,所述楔形加强圈113从与所述加强圈端部U2a连接的头 端113a到与所述罐体表面连接的尾端113b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楔形加强 圈113可由一逐渐削薄的弧形槽钢构成。并且,为了连接方便以及有效地避免 应力集中,使罐体受力优良,本技术较佳的在所述楔形加强圈113的尾端 113b设置一鱼尾形垫板114,所述楔形加强圈113通过所述鱼尾形垫板114 固定到罐箱110上。其中,所述鱼尾形垫板114的短端114a靠近所述加强圈 112的端部112a设置,而长端114b远离加强圈112的端部112a设置。并且,较佳的,该楔形加强圈113尾端113b焊接于所述鱼尾形垫板114中间位置。如图4、 5所示,在本技术的大容积罐式集装箱100后端部的底侧上 设置有一出料口 140,其内可安装出料系统111,如图6所示。为了使得底部 装卸料时操作更加方便,本技术较佳的将对应于所述出料系统111位置的 后端框架的下梁121断开成两段,断开处的两段下梁的底端通过一出料底板 122焊接连接,从而保证框架的连接强度。优选地,在所述断开的两段下梁的 端部121a还各焊接一个加强盒123,用于进一步加强所述下梁121与出料底 板122的连接。并且,所述出料底板122在靠近罐体的内侧边缘上设置有一开 口122a,并与出料系统lll对应设置,以进一步扩大操作空间。更佳的,在 所述开口 122a的底部焊接有一薄板124,该薄板124可靠向所述出料底板122 的底端焊接,用于保证开口处的强度。这样,本技术的罐式集装箱100 通过对出料系统附近框架的结构改进,在保证整体强度的同时,加大了出料系 统111处的操作空间,解决了底部装卸料时操作不变的难题。如图7A所示,现有技术中,由于罐体110的中心线D和框架120的中心 线E重合,且受ISO尺寸的限制,使得罐式集装箱100的顶部空间较小,难 于安装和操作阀件。而在本技术中,如图7B所示,在装配罐体110于框 架120其中的时候,通过公知的技术合理设置框架120的结构,可以使罐体 110下沉固定在框架上,即使得罐体110的中心线D低于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容积罐式集装箱,包括:    框架;    罐体,设置在所述框架中;以及    至少一个加强圈,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周上,用于加强所述罐体的强度;    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圈在靠近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处断开,且在所述断开的加强圈端部设置有楔形加强圈,并连接在所述罐体的侧面中心线两侧的罐体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卫星陈利军汪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