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叠片电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隔膜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正极片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正极耳引出端,负极片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负极耳引出端;正极片和负极片层叠组合成电芯单元,电芯单元的正极耳引出端与负极耳引出端错位布置;若干电芯单元层叠布置,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正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负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提高了电芯极片连接的稳定性,改善了电池循环过程中极片错位松动问题,增加电池硬度,提高电池功率密度,降低短路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叠片电芯。
技术介绍
如今,便携式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迫切需要功率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的电池来满足电子产品对电池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大多由正负极极片堆叠制得,且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间间隔有绝缘隔膜或绝缘涂胶层,极片上涂布有活性物质层,焊接有极耳。由于极片堆叠后极易发生错位,稳定性差,常常造成短路,从而引发更严重的事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池功率的提高。申请号为201110258965.7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其极耳引出端与极片通过圆弧过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短路问题,但还是不能避免电极片松动、错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避免电极片松动、错位的,能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锂离子叠片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叠片电芯,能有效避免电极片松动、错位,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隔膜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所述正极片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正极耳引出端,负极片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负极耳引出端;正极片和负极片层叠组合成电芯单元,电芯单元的正极耳引出端与负极耳引出端错位布置;若干电芯单元层叠布置,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正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负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还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和负极耳引出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正极耳引出端包括上正极耳引出端和下正极耳引出端,下正极耳引出端与上正极耳引出端同侧相对设置;负极耳引出端包括上负极耳引出端和下负极耳引出端,下负极耳引出端设置在上负极耳引出端的正下方部位。优选的,正极耳引出端包括上正极耳引出端和下正极耳引出端,下正极耳引出端与上正极耳引出端呈对角设置;负极耳引出端包括上负极耳引出端和下负极耳引出端,下负极耳引出端与上负极耳引出端呈对角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同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上下两端。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上下两端,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呈对角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上下两端,第二极耳设置在第一极耳的正下方部位。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和负极耳引出端焊接。本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的有益效果: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所有的正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且将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所有的负极耳引出端焊接固定,提高了电芯极片连接的稳定性,改善了电池循环过程中极片错位松动问题,增加电池硬度,降低短路几率,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善电流分布均匀化程度,降低电池内阻,提高放电倍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功率和容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叠片电芯的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叠片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叠片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叠片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I一电芯单兀11一正极片12—负极片3—正极耳引出端 31—上正极耳引出端 32—下正极耳引出端4 一负极耳引出端 41 一上负极耳引出端 42—下负极耳引出端 5—第一极耳 6—第二极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叠片电芯,包括正极片11、负极片12和隔膜,隔膜设置在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之间,所述正极片11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正极耳引出端3,负极片12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负极耳引出端4 ;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层叠组合成电芯单元1,电芯单元I的正极耳引出端3与负极耳引出端4错位布置;若干电芯单元I层叠布置,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正极耳引出端3焊接固定,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负极耳引出端4焊接固定;还包括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3和负极耳引出端4电连接。具体的,一个正极片11和一个负极片12层叠组合成电芯单元1,将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所有的正极耳引出端3焊接固定,且将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所有的负极耳引出端4焊接固定,改善电池极片错位松动问题,增加电池硬度,降低短路几率,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善电流分布均匀化程度,降低电池内阻,提高放电倍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功率和容量。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3和负极耳引出端4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引出端3包括上正极耳引出端31和下正极耳引出端32,下正极耳引出端32与上正极耳引出端31同侧相对布置;负极耳引出端4包括上负极耳引出端41和下负极耳引出端42,下负极耳引出端42设置在上负极耳引出端41的正下方部位。同一电极片上端部极耳引出端与下端部的极耳引出端对应设置,有利于电荷的定向移动,改善电流分布均匀化程度,降低充放电温升,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降低电池内阻。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分别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上下两端,第一极耳5与第二极耳6呈对角设置。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正极耳引出端3包括上正极耳引出端31和下正极耳引出端32,下正极耳引出端32与上正极耳引出端31呈对角设置;负极耳引出端4包括上负极耳引出端41和下负极耳引出端42,下负极耳引出端42与上负极耳引出端41呈对角设置。本技术,进一步改善电池极片错位松动问题,增加电池硬度,降低短路几率,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善电流分布均匀化程度,降低电池内阻,提高放电倍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功率和容量。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分别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上下两端,第二极耳6设置在第一极耳5的正下方部位。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设置在该叠片电芯的同一端。本技术进一步改善电池极片错位松动问题,增加电池硬度,降低短路几率,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善电流分布均匀化程度,降低电池内阻,提高放电倍率。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综上所述可知本技术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主权项】1.一种叠片电芯,包括正极片(11)、负极片(12)和隔膜,隔膜设置在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之间,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片电芯,包括正极片(11)、负极片(12)和隔膜,隔膜设置在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11)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正极耳引出端(3),负极片(12)上端部和下端部均设置有负极耳引出端(4);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层叠组合成电芯单元(1),电芯单元(1)的正极耳引出端(3)与负极耳引出端(4)错位布置;若干电芯单元(1)层叠布置,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正极耳引出端(3)焊接固定,位于该叠片电芯同一端部的负极耳引出端(4)焊接固定;还包括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第一极耳(5)和第二极耳(6)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3)和负极耳引出端(4)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和山,陈湘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致格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