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棒保护盒,包括保护盒外壳和内置于保护盒外壳内并将其填充的限位芯体;所述保护盒外壳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所述限位芯体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中的第一半限位芯体和第二半限位芯体,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其中分别形成加热棒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加热棒保护盒,能够将加热棒包裹、限定,使其不会烫伤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特别是指一种加热棒保护盒。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治疗手段,不可或缺的一种就是采用输液的方式将药液输入人体血管用以治疗各类疾病。只要是有输液经历的人都应该知道,向人体血管内部注射药液,通常会使病人的输液部位产生发冷的生理现象,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临床上通常使用加热棒对输液管进行夹持加热以将其内流动的药液加热到适宜温度后再注入人体;但是,这种加热棒通常外壁会发烫,容易烫到病人或医务人员,因此,急需找到一种方法或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热棒保护盒,能够将加热棒包裹、限定,使其不会烫伤人。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包括保护盒外壳和内置于保护盒外壳内并将其填充的限位芯体;所述保护盒外壳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靠近对称轴的一侧边缘互相接触,且在二者接触边缘处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能分别绕转动机构相向转动并合为保护盒外壳;所述限位芯体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中的第一半限位芯体和第二半限位芯体,且第一半限位芯体与第二半限位芯体也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半限位芯体中设置有第一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与之相对称的,所述第二半限位芯体中设置有第二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分别合为加热棒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上对应于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半保护盒外壳上对应于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对应于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分别合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分别将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与保护盒外壳的外部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加热棒放置槽包括第一半加热棒主体放置槽和第一半加热棒夹放置槽,所述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与第一半加热棒夹放置槽连通,所述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和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分别与第一半加热棒主体放置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半加热棒放置槽包括第二半加热棒主体放置槽和第二半加热棒夹放置槽,所述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与第二半加热棒夹放置槽连通,所述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和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分别与第二半加热棒主体放置槽的两端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的远离第二半保护盒外壳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柱,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半保护盒外壳的远离第一半保护盒外壳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扣,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所述卡柱能够卡接在卡扣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转轴;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靠近对称轴的一侧边缘的上表面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片槽、第一半转轴槽,所述第二半保护盒外壳靠近对称轴的一侧边缘的上表面上分别设置第二连接片槽、第二半转轴槽;所述第一半转轴槽和第二半转轴槽低于第一连接片槽和第二连接片槽的底面,其内设置所述转轴,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片槽和第二连接片槽中,所述第一连接片槽和第二连接片槽底部分别开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上分别开有第一固定通孔和第二固定通孔,通过螺钉或铆钉穿过第一固定通孔和第一固定孔将第一连接片固定在第一连接片槽上,且第一连接片的一侧边缘与转轴连接,通过螺钉或铆钉穿过第二固定通孔和第二固定孔将第二连接片固定在第二连接片槽上,且第二连接片的一侧边缘与转轴连接,同时,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上表面与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的上表面齐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芯体采用耐高温且具有低导热系数的阻燃材料制成。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通过在保护盒外壳内设置限位芯体并在限位芯体中设置适应加热棒及输液管形状的各种放置槽,从而将加热棒及其夹持的输液管以及加热棒电线一起用加热棒保护盒保护起来,从而避免因为加热棒散热而烫伤人以及放置输液管从加热棒中滑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实施例在打开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a为图1的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实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实施例在打开状态下去掉转动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实施例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 “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参照附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加热棒保护盒实施例在打开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棒保护盒,包括保护盒外壳和内置于保护盒外壳内并将其填充的限位芯体;其由平分为两半的第一半加热棒保护盒10和第二半加热棒保护盒20构成;所述保护盒外壳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21,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21靠近对称轴(图1中,中间位置的横线即为对称轴)的一侧边缘互相接触,且在二者接触边缘处设置有转动机构(图1中A处所指,且图1中包含对称设置的两组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21能分别绕转动机构相向转动并合为保护盒外壳;所述限位芯体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21中的第一半限位芯体12和第二半限位芯体22,且第一半限位芯体12与第二半限位芯体22也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半限位芯体12中设置有第一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16、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13、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15,与之相对称的,所述第二半限位芯体22中设置有第二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26、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23、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25,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21合为保护盒外壳时,所述第一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16、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26、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13、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23、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15、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25,分别合为加热棒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分别用于卡接并限定加热棒、加热棒电线、被加热棒夹持并在加热棒两端延伸的输液管的两个延伸段;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11上对应于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棒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盒外壳和内置于保护盒外壳内并将其填充的限位芯体;所述保护盒外壳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靠近对称轴的一侧边缘互相接触,且在二者接触边缘处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能分别绕转动机构相向转动并合为保护盒外壳;所述限位芯体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中的第一半限位芯体和第二半限位芯体,且第一半限位芯体与第二半限位芯体也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半限位芯体中设置有第一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与之相对称的,所述第二半限位芯体中设置有第二半加热棒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分别合为加热棒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半保护盒外壳上对应于第一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一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第一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半保护盒外壳上对应于第二半输液管第一放置槽、第二半输液管第二放置槽、第二半加热棒电线放置槽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当第一半保护盒外壳和第二半保护盒外壳合为保护盒外壳时,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对应于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分别合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分别将输液管第一放置槽、输液管第二放置槽、加热棒电线放置槽与保护盒外壳的外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学荣,杜莉,李宝云,方兰姣,郝丽莉,钮小倩,
申请(专利权)人:苏学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