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及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9750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及电路,包括Type-C接口、PCB电路板和转接头,Type-C接口、转接头均焊接在PCB电路板上,转接头通过PCB电路板上的线路与Type-C接口实现转接。转接头为mSATA转接头。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的电路,包括主控芯片控制电路、C接口讯号切换控制电路、USB接口、大电流输出电源控制电路、升级固件和存储固件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生产制造成本低和体积小等优点,制成固态硬盘后可方便携带,同时提高了读写与传输速度,提高了效率,采用了串行SPI FLASH,适用于不同容量的固态硬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固态硬盘
,具体涉及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及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革新,存储设备也在不断的升级换代,其性能也在逐步的完善,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之前的小存储容量、较慢的读写和传输速度,逐步演变成了大存储容量、较快的读写和传输速度,从而极大的减少了读写和传输所耗费的时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公效率。众所周知,常见的存储设备有U盘、固态硬盘等,对于U盘,均采用闪存的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读写和传输,但是由于U盘的体积是固定的,使用时的局限性较大,与硬盘相比,读写和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效率相对较低。对于传统的机械硬盘,自身所占据的体积较大且质量较重,不方便携带,读写和传输速度受到自身的马达性能限制,若受到外接撞击,极易导致机械硬盘损坏甚至报废,且机械硬盘多采用转接线实现机械硬盘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使用起来极为不便,转接线也易丢失,影响到机械硬盘的正常使用。传统的USB接口在使用时,经常容易插反,若力度过大则易损坏设备的接口,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生产制造成本低的、体积小的,使得固态硬盘方便携带同时提高了读写与传输速度的装置,即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及电路。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包括Type-C接口、PCB电路板和转接头,所述Type-C接口、转接头均焊接在PCB电路板上,所述转接头通过PCB电路板上的线路与Type-C接口实现转接。所述转接头为mSATA转接头。本技术采用了 mSATA转接头,并与PCB电路板配合,最终实现了 mSATA转Type-C,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减轻了整体的重量,方便携带,也提高了整体的读写与传输速度,稳定性和兼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同时,本技术采用了 Type-C接口,可实现正反插,解决了传统的USB接口在使用时容易插反的问题,给人们的实际使用带来了方便。所述Type-C接口的插接方向与mSATA转接头的插接方向垂直。这种垂直分布的方式,能够减小整体的长度尺寸,制成的固态硬盘体积可得到缩小,方便携带。使用时,还可以选择不同容量的存储单元插在mSATA转接头上,以改变固态硬盘的容量,灵活性较高。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的电路,包括主控芯片控制电路、C接口讯号切换控制电路、USB接口、大电流输出电源控制电路、升级固件和存储固件控制电路,所述USB接口与C接口讯号切换控制电路相连,所述C接口讯号切换控制电路、USB接口、大电流输出电源控制电路、升级固件和存储固件控制电路分别与主控芯片控制电路相连以实现mSATA转Type-C。本技术采用大电流输出电源控制电路为固态硬盘供电,以保证固态硬盘能够正常运行;采用升级固件和存储固件控制电路,以实现内部升级保证兼容性,从而弥补了传统的固态硬盘的不足之处;本技术采用了小体积且精密的电子元器件,从而使得整体的稳定性较高;利用主控芯片控制电路,能够辅助实现自动休眠的功能,这样在使用时具备了省电节能的功能;本技术还可根据使用需求,随时更换固态硬盘的容量,灵活性尚。所述主控芯片控制电路包括芯片一、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第五模块、第六模块、第七模块、第八模块、第九模块、第十模块、第十一模块、第十二模块、第十三模块、第十四模块、第十五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第五模块、第七模块、第八模块、第十模块、第十一模块、第十三模块、第十四模块、第十五模块分别与芯片一相连。本技术的第十三模块起到了电阻限流的作用,第十四模块起到电容滤波作用,以避免电路中的谐波干扰,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实现了电流的稳定输入,第十五模块起到了电容滤波的作用,第八模块起到了电阻限流的作用。所述第十五模块包括第十八电容,所述第十八电容的I脚连接有+3.3V电源接口,所述第十八电容的I脚与所述芯片一的I脚相连,所述第十八电容的2脚与芯片一的47脚并接后接电源地。所述芯片一的2脚、3脚、5脚、6脚分别与升级固件和存储固件控制电路相连,所述芯片一的4脚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7脚连接有+1.2V电源接口,所述芯片一的8脚、35脚、37脚、42脚分别与第八模块相连,所述芯片一的9脚与第二模块相连,所述第二模块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10脚与第十三模块相连,所述第十三模块连接有+5V电源接口,所述芯片一的11脚串接有第二十二电容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11脚与+5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12脚串接有第二十三电容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12脚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13脚与+1.2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14脚串接有第二十五电容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14脚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15脚、16脚、19脚、20脚、22脚、23脚分别与第十模块相连后接入到C接口讯号切换控制电路、USB接口上,所述芯片一的19脚、20脚分别与第i^一模块相连后接入到第十二模块上,所述芯片一的22脚、23脚分别与第十二模块相连,所述芯片一的21脚接地,所述芯片一的24脚串接有第二十七电容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24脚与+1.2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25脚、26脚分别与第四模块7相连,所述芯片一的27脚串接有第二十四电容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27脚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28脚、36脚并接后与+1.2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29脚、30脚、21脚、33脚分别与第七模块相连,所述芯片一的31脚接地,所述所述芯片一的34脚接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35脚与第八模块相连,所述芯片一的38脚与第三模块相连,所述第三模块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芯片一的39脚与第一模块相连后接入到+3.3V电源接口上,所述芯片一的46脚与第一模块相连后接入到+1.2V电源接口上,所述芯片一的47脚串接有第四电阻后接地,所述芯片一的48脚与第十四模块相连,所述第十四模块接入到+1.2V电源接口上,所述芯片一的49脚接地;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十三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I脚、第五电容的I脚、第六电容的I脚、第十电容的I脚、第i^一电容的I脚、第十二电容的I脚并接后与+1.2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2脚、第五电容的2脚、第六电容的2脚、第十电容的2脚、第^^一电容的2脚、第十二电容的2脚并接后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I脚、第三电容的I脚、第七电容的I脚、第八电容的I脚、第十三电容的I脚并接后接入到+3.3V电源接口上,所述第二电容的2脚、第三电容的2脚、第七电容的2脚、第八电容的2脚、第十三电容的2脚并接后接地;所述第二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I脚与芯片一的9脚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2脚与发光二极管的2脚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的I脚与+3.3V电源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模块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九电容,所述第二电阻的I脚与第九电容的2脚连接后接入到芯片一的38脚上,所述第二电阻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固态硬盘用mSATA转Type‑C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Type‑C接口(1)、PCB电路板(2)和转接头(3),所述Type‑C接口(1)、转接头(3)均焊接在PCB电路板(2)上,所述转接头(3)通过PCB电路板(2)上的线路与Type‑C接口(1)实现转接;所述转接头(3)为mSATA转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金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