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63776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2 19:25
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包括主天线振子(1)以及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其中主天线振子(1)的下部穿过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后固定于天线固定板(8)的中心部位,在天线固定板(8)上设置有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形成有空隙部位;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的下部分别穿过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后固定在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的中部;在天线固定板(8)的相对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所在位置的另一侧中心部位设置有同轴馈电端口(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天线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福射单极子天线。
技术介绍
天线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着将发射机发出的信号转化成电磁波的形式以向空间传播,或将自由空间中的电磁信号转化成高频信号以供接收机接收,从而实现无线通信的空间信号交换过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研发条件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实现无线信号的传输,对天线的性能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无线通信设备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天线的重要性更是与日倶增,各种天线技术的研究和更高的技术指标的要求使得天线技术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重大机遇。超宽带通信技术(UWB,Ultra Wide Band),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了与之相关的超宽带发射机和接收机技术应用,但却只是应用在雷达、定位、传感以及保密通信等领域。200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把3.1?10.6GHz作为工作系统和测量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并且规定除了应用于数字通信、雷达和定位等领域外,还可以商用、民用领域等,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系统对于传输速度、传输容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超宽带信号由于具有极大的带宽、传输速率高、功率低、抗干扰性强等优点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通信的需求。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军事通信系统还是民用通信系统,都越来越要求通信系统中天线的宽带化。目前,现有技术中已经设计出多种单极子天线,如授权公告号为CN2482741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超宽带全向单极子天线,该天线的结构是由飞蝶形状的拓扑网络顶加载圆盘1,中心有2-12条管线2或槽2呈放射状网络,管口或槽口有封口环3,也可以无管线及封口环,下部中心细轴置于拉杆4的顶端管内铆接,拉杆为3节-6节,拉杆下端为球形或刀形与连接器5连接,在球面180°内可旋转,拓扑网络介质扩频器6的底部有呈环形分布的2-16个调谐螺孔7与下面有2-16个调谐螺孔的超宽带谐振腔8相连接,用调谐螺钉9调节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匹配,调谐螺钉9通过调谐螺孔7将连接器5和超宽带谐振腔8连接在一起,并在拓扑网络介质扩频器6与超宽带谐振腔8 二者边沿套有一个天线的安装压环10,拓扑网络介质扩频器6与超宽带谐振腔8共同组成宽带振荡器,有一超宽带综合网络11置于超宽带谐振腔内,这种超宽带综合网络可以是:四阶巴特沃思超宽带网络或五阶切比雪夫超宽带网络、附加阻容电感综合加载网络;高频、超高频插座12与超宽带谐振腔底面中心部分相连,平头螺钉13将拓扑网络介质扩频器、高频插座和超宽带谐振腔连接为一体。上述超宽带全向单极子天线中单极子天线的工作频带仍然较窄,难以适应实际应用需求。在1997年2月由中国测量出版社出版的《测量测试技术手册》第8卷,电子学中详细介绍美国几种宽带偶极子天线,而且目前世界上采用的小型宽带天线的频带带宽也远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需要。此外,传统的超宽带天线如对数周期天线,阿基米德螺旋天线,等角螺旋天线以及他们的变形,不是结构太过复杂就是采用的馈电系统适应性差。M.J.Ammann等人发表在2003年2月微波与光纤技术学报的文章:一种具有短路结构和切角的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Awideband shorted planar monopole withbevel),提出了一种在带有短路结构和切角的平面单极子天线,但是天线结构较复杂,可靠性较差;Jianmin Qiu等人发表在2005年2月的微波与光纤技术学报(Wiley MicrowaveOptTechnol Letter)的文章:一种改善平面单极子天线阻抗带宽的技术研究(Acase study toimprove the impedance bandwidth of a planar monopole),对使用切角技术改善单极子天线阻抗带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这种天线虽然能实现超宽带性能,但是天线尺寸还不够小,如用在较小的通讯设备中,还存在一定困难。现有技术中其他类似的单极子天线也存在带宽相对较窄,在相对宽的频带内,其驻波和全向辐射性就会变的特别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包括主天线振子I以及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其中主天线振子I的下部穿过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后固定于圆形结构的天线固定板8的中心部位,在天线固定板8的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所在位置的同一侧紧挨天线固定板8设置有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形成有一定间隔距离的空隙部位;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以主天线振子I为中心均布设置,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的下部分别穿过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后固定在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的中部。在天线固定板8的相对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所在位置的另一侧中心部位设置有同轴馈电端口 9。进一步地,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均由硬塑料圆板制成。进一步地,天线固定板8由硬塑料圆板制成。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中间天线振子的周围四个寄生单元是工作频带很宽,频带扩展能力强;2.在超宽频带内传输阻抗能很好匹配,提高了辐射效率;3.在超宽频带内,增益相对稳定,并且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全向辐射,使得在不同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4.不需要能源,不需要维护,可靠性高,寿命长;5.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3为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包括主天线振子I以及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其中主天线振子I的下部穿过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后固定于圆形结构的天线固定板8的中心部位,在天线固定板8的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所在位置的同一侧紧挨天线固定板8设置有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 4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 5形成有一定间隔距离的空隙部位;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以主天线振子I为中心均布设置,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的下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寄生单元的宽带全向辐射单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天线振子(1)以及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其中主天线振子(1)的下部穿过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后固定于圆形结构的天线固定板(8)的中心部位,在天线固定板(8)的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所在位置的同一侧紧挨天线固定板(8)设置有圆形结构的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形成有一定间隔距离的空隙部位;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以主天线振子(1)为中心均布设置,四个寄生单元振子(2、3、6、7)的下部分别穿过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一(4)后固定在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的中部;在天线固定板(8)的相对于寄生单元振子固定架二(5)所在位置的另一侧中心部位设置有同轴馈电端口(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玉磊王章春余才新王兵汪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旋极星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