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6345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2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它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它通过凸轮的旋转实现自动换药,在凸轮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带有弹簧的四个推杆,这四个推杆对应四个输液孔。并且凸轮的轮廓上带有一个凹槽,当凸轮的凹槽旋转到与其中一个推杆对应时,该推杆被弹簧推入凸轮的凹槽内,这样就打开了该推杆对应的输液孔,使通过该输液孔的输液管中的药液可以顺利流下,而其它输液孔的输液管中的药液不会流下。当该瓶药液输完后,凸轮旋转90°处于凹槽内的推杆被推出关闭该输液孔,下一瓶药液对应的输液孔被打开,从而实现自动换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它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 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共计278.3万人。即便假使所有护士均参与输液服务,那么平均每年每名护士将要给患者输液4000余瓶。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是极大的。并且传统的换药方式效率低,势必会影响部分患者急躁的心情。因此对现有输液器进行分析,设计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在一袋药液输净后,实现自动更换药液,让医护人员由每名患者多次换药变为一次安装“自动”换药,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本技术的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它包含L型凹槽、药液监测装置、药液转换装置上盖、药液转换装置下盖、凸轮、滴管、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装置、针头、滑块、穿刺器、输液孔、滑块弹簧、推杆、步进电机、推杆弹簧,输液软管,药液转换装置下盖中心处安有凸轮,药液转换装置下盖上开有四个L型凹槽,L型凹槽呈90°排列,每个L型凹槽一端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的边缘贴合,L型凹槽的另一端与凸轮轮廓贴合,L型凹槽与凸轮贴合一端内嵌有推杆和推杆弹簧,推杆嵌于推杆弹簧内,推杆弹簧的一端与推杆端部接触,推杆弹簧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的突起处接触,L型凹槽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贴合一端内嵌有滑块和滑块弹簧,滑块一端与L型凹槽内壁接触,滑块另一端与滑块弹簧接触,滑块弹簧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内壁接触,滑块与推杆之间夹有输液软管,输液转换装置上盖和输液转换装置下盖相应位置处开有可穿过输液软管的输液孔,输液转换装置上盖上方输液软管处安有药液检测装置,步进电机通过螺钉与输液转换装置下盖上的安装孔相连接,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与凸轮中心孔过盈配合连接,穿过输液转换装置的四根输液软管一端的末端上安有穿刺器,另一端汇集于输液转换装置下方的滴管上端,滴管下端连接一根输液软管,从滴管引出的输液软管上依次连接有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装置和针头。作为优选,所述的凸轮的轮廓为带有一个凹槽的圆。作为优选,所述的输液软管对应推杆弹簧处于压紧状态。作为优选,所述的推杆夹紧输液软管一端包有橡胶垫。本技术专利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的优点: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药液转换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药液转换装置的下盖。图中:1-L型凹槽;2_药液监测装置;3_药液转换装置上盖;4_药液转换装置下盖;5_凸轮;6-滴管;7_流量调节器;8_药液过滤装置;9-针头;10_滑块;11_穿刺器;12-输液孔;13-滑块弹簧;14_安装孔;15_推杆;16_步进电机;17-推杆弹簧;18-输液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L型凹槽1、药液监测装置2、药液转换装置上盖3、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凸轮5、滴管6、流量调节器7、药液过滤装置8、针头9、滑块10、穿刺器11、输液孔12、滑块弹簧13、安装孔14、推杆15、步进电机16、推杆弹簧17、输液软管18,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中心处安有凸轮5,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上开有四个L型凹槽1,L型凹槽I呈90°排列,每个L型凹槽I 一端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的边缘贴合,L型凹槽I的另一端与凸轮5轮廓贴合,L型凹槽I与凸轮5贴合一端内嵌有推杆15和输液软管18,推杆15嵌于输液软管18内,输液软管18的一端与推杆15端部接触,输液软管18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I的突起处接触,L型凹槽I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贴合一端内嵌有滑块10和滑块弹簧13,滑块10 —端与L型凹槽I内壁接触,滑块10另一端与滑块弹簧13接触,滑块弹簧13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I内壁接触,滑块10与推杆15之间夹有输液软管18,输液转换装置上盖3和输液转换装置下盖4相应位置处开有可穿过输液软管18的输液孔12,输液转换装置上盖3上方输液软管18处安有药液检测装置2,步进电机16通过螺钉与输液转换装置下盖4上的安装孔14相连接,步进电机16的输出轴与凸轮5中心孔过盈配合连接,穿过输液转换装置的四根输液软管18—端的末端上安有穿刺器11,另一端汇集于输液转换装置下方的滴管6上端,滴管6下端连接一根输液软管18,从滴管6引出的输液软管18上依次连接有流量调节器7、药液过滤装置8和针头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通过凸轮5的旋转实现自动换药,在凸轮5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四个带有推杆弹簧17的推杆15,这四个推杆15分别对应四个输液孔12。其中凸轮5的轮廓为带有一个4mm深度凹槽的圆,并且该凹槽同时只能与其中一个推杆15接触。当凸轮5的凹槽旋转到与其中一个推杆15对应时,该推杆15被推杆弹簧17推入凸轮5的凹槽内,这样就打开了该推杆15对应的输液孔12,使通过该输液孔12的输液管内的药液可以顺利流下,而其他输液孔12中输液管的药液不会流下。其中凸轮5由减速微型步进电机提供动力,在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上设计有安装孔14。当药液监测装置2监测到对应输液管内没有药液时,将该信号通过控制电路,发送给减速微型步进电机,驱动减速微型步进电机带动凸轮5旋转90°使当前推杆15挤压对应输液管,实现关闭该输液管同时使下一个推杆15通过对应的推杆弹簧17推入凸轮5的凹槽内,打开下一个输液孔,实现自动换药。以此类推直到全部药液输完后,4个药液检测装置都检测到对应输液管内没有药液时,将该信号通过控制电路,发送给减速微型步进电机,驱动减速微型步进电机带动凸轮5旋转45°,此时所有输液孔12都处于关闭状态,药液全部输完。进一步的,所述的凸轮5的轮廓为带有一个凹槽的圆。进一步的,所述的输液软管18对应推杆弹簧17处于压紧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的推杆15夹紧输液软管18 —端包有橡胶垫。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L型凹槽(1)、药液监测装置(2)、药液转换装置上盖(3)、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凸轮(5)、滴管(6)、流量调节器(7)、药液过滤装置(8)、针头(9)、滑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更换药液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L型凹槽(1)、药液监测装置(2)、药液转换装置上盖(3)、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凸轮(5)、滴管(6)、流量调节器(7)、药液过滤装置(8)、针头(9)、滑块(10)、穿刺器(11)、输液孔(12)、滑块弹簧(13)、安装孔(14)、推杆(15)、步进电机(16)、推杆弹簧(17)、输液软管(18),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中心处安有凸轮(5),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上开有四个L型凹槽(1),L型凹槽(1)呈90º排列,每个L型凹槽(1)一端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4)的边缘贴合,L型凹槽(1)的另一端与凸轮(5)轮廓贴合,L型凹槽(1)与凸轮(5)贴合一端内嵌有推杆(15)和输液软管(18),推杆(15)嵌于输液软管(18)内,输液软管(18)的一端与推杆(15)端部接触,输液软管(18)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1)的突起处接触,L型凹槽(1)与药液转换装置下盖贴合一端内嵌有滑块(10)和滑块弹簧(13),滑块(10)一端与L型凹槽(1)内壁接触,滑块(10)另一端与滑块弹簧(13)接触,滑块弹簧(13)的另一端与L型凹槽(1)内壁接触,滑块(10)与推杆(15)之间夹有输液软管(18),输液转换装置上盖(3)和输液转换装置下盖(4)相应位置处开有可穿过输液软管(18)的输液孔,输液转换装置上盖(3)上方输液软管(18)处安有药液检测装置(2),步进电机(16)通过螺钉与输液转换装置下盖(4)上的安装孔(14)相连接,步进电机(16)的输出轴与凸轮(5)中心孔过盈配合连接,穿过输液转换装置的四根输液软管(18)一端的末端上安有穿刺器(11),另一端汇集于输液转换装置下方的滴管(6)上端,滴管(6)下端连接一根输液软管(18),从滴管(6)引出的输液软管(18)上依次连接有流量调节器(7)、药液过滤装置(8)和针头(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金刚沈瑞超唐海波王宝赋江泽豪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