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底板上设置有纤维层,纤维层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第二无纺布上设置有装饰层,装饰层和底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和母口部,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酯封边和右聚氨酯封边,复合层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聚氨酯封边和下聚氨酯封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复合层的四周均设置有聚氨酯封边,可实现对芯材的完全密封,同时加强筋层提高了抗冲击能力,纤维层起到减震缓冲作用,无纺布提高了阻燃性能;另外,通过第一保温板与第二保温板之间形成的气流缓冲区,起到了二次隔热与隔音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相关
,具体是一种建筑用复合板。
技术介绍
传统的建筑用复合板只是在板材相配合的公口和母口上设置有聚氨酯封边,而板材的其余两个端面上并没有设置聚氨酯封边,使得聚氨酯对芯材的包裹性差,降低了聚氨酯封边的防水、防潮的密封性能;并且复合板通常都是无机板作为外层,在复合保温层所构成,这样结构的保温板防撞击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施工质量的差异,板与板之间结合处易形成裂缝,密封效果差,保温材料与板材为分步合成,经过日晒、雨淋后保温材料易脱落,出现裂纹的不良后果,影响了整体保温隔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复合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纤维层,所述纤维层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所述第一无纺布上设置有第二无纺布;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保温缓冲结构包括第一保温板层和第二保温板层,所述第一保温板层和第二保温板层之间通过定位件形成一封闭的间隙层,第一保温板层和第二保温板层相对面上分别开有若干个与间隙层相通的条槽;所述第二无纺布上设置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和底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和母口部,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酯封边和右聚氨酯封边,复合层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聚氨酯封边和下聚氨酯封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保温板层和第二保温板层均为发泡陶瓷保温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装饰层与第二无纺布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复合层的四周均设置有聚氨酯封边,与现有的仅在公口和母口侧设置聚氨酯封边不同,可实现对芯材的完全密封,不仅增强了复合板的强度,而且还保证了复合板的防潮、防水性能;同时设置的加强筋层提高了复合板的抗冲击能力,避免因撞击而破裂;纤维层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使复合板更加舒适;无纺布提高了复合板阻燃性能,使复合板使用时更加安全;另外,除保温板自身的隔热保温作用外,通过第一保温板与第二保温板之间的条槽与间隙之间形成的气流缓冲区,起到了二次隔热与隔音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使得复合板更加适于在建筑上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建筑用复合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一种建筑用复合板中复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装饰层、2-第一保温板层、3-第二保温板层、4-公口部、5-母口部、6-右聚氨酯封边、7-左聚氨酯封边、8-上聚氨酯封边、9-下聚氨酯封边、10-间隙层、11-条槽、12-加强筋层、13-第二无纺布、14-第一无纺布、15-纤维层、16-底板、17-定位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16,所述底板16上设置有纤维层15,通过设置的纤维层15,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使复合板更加舒适;所述纤维层15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14,所述第一无纺布14上设置有第二无纺布13,第一无纺布14和第二无纺布13提高了复合板的阻燃性能,使用时更加安全可靠。第一无纺布14和第二无纺布13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保温缓冲结构包括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所述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之间通过定位件17形成一封闭的间隙层10,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相对面上分别开有若干个与间隙层10相通的条槽11,所述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均为发泡陶瓷保温板;除了第一保温板层2与第二保温板层3自身的隔热保温作用外,条槽11与间隙层10之间形成的气流缓冲区,起到了二次隔热与隔音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所述第二无纺布13上设置有装饰层I,所述装饰层I与第二无纺布13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层12,加强筋层12的材质为无机材料,通过加强筋层12提高了复合板的抗冲击能力,避免因撞击而破裂。所述装饰层I和底板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4和母口部5,在安装的过程中,相邻两复合板通过公口部4与母口部5的配合组装在一起。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酯封边7和右聚氨酯封边6,复合层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聚氨酯封边8和下聚氨酯封边9,这样,使得复合层的四周均为聚氨酯封边,上聚氨酯封边8、下聚氨酯封边9、左聚氨酯封边7和右聚氨酯封边6连通装饰层I和底板16实现了对复合层的密封,不仅保证了整个复合板的强度,而且保证了芯材的水密性和气密性,增强了复合板的防水防潮效果,使得复合板更加适于在建筑上应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主权项】1.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1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6)上设置有纤维层(15),所述纤维层(15)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14),所述第一无纺布(14)上设置有第二无纺布(13);第一无纺布(14)和第二无纺布(13)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保温缓冲结构包括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所述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之间通过定位件(17 )形成一封闭的间隙层(10 ),第一保温板层(2 )和第二保温板层(3 )相对面上分别开有若干个与间隙层(10)相通的条槽(11);所述第二无纺布(13)上设置有装饰层(I);所述装饰层(I)和底板(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4)和母口部(5),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酯封边(7)和右聚氨酯封边(6),复合层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聚氨酯封边(8)和下聚氨酯封边(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均为发泡陶瓷保温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I)与第二无纺布(13)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层(1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底板上设置有纤维层,纤维层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第二无纺布上设置有装饰层,装饰层和底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和母口部,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底板(1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6)上设置有纤维层(15),所述纤维层(15)上设置有第一无纺布(14),所述第一无纺布(14)上设置有第二无纺布(13);第一无纺布(14)和第二无纺布(13)之间设置有保温缓冲结构,保温缓冲结构包括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所述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之间通过定位件(17)形成一封闭的间隙层(10),第一保温板层(2)和第二保温板层(3)相对面上分别开有若干个与间隙层(10)相通的条槽(11);所述第二无纺布(13)上设置有装饰层(1);所述装饰层(1)和底板(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公口部(4)和母口部(5),复合层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聚氨酯封边(7)和右聚氨酯封边(6),复合层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聚氨酯封边(8)和下聚氨酯封边(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志,李本芳,戴银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思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