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其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模组中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所述弹臂进行接地,能够大大简化所述弹臂设置难度,借助延伸部无需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上再延伸出一块板体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处,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尤其是指一种多个连接器通过自身金属外 壳接地的电连接器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发展,常常需要将多个单一电连接器组合在一起做 成一种组合式电连接器,各电连接器自身设有接地,一般以电连接器金属外壳作为接地,但 各电连接器各自接地会造成接地不平均的问题。现有一种电连接器插座模块,通过一独立 金属件分别电性接触电连接器插座模块中各自的金属外壳以达到接地平均。还有一种堆叠 插座电连接器,通过堆叠插座电连接器中各自的金属外壳上均设置的相应卡扣结构相互扣 持金属外壳以达到接地平均。前者加装了另外的独立金属件,后者中各自金属外壳均设置 卡扣结构,两者均加大了加工工序和产品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模组,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个连接器通过自身金属外壳弹性抵压接 触以实现接地平均的电连接器模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 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 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器具 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 中: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 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 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向下一体延伸 的延伸部上的弹臂弹性抵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使得在不增加另外的独立金属件 以及无需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均得做出卡扣结构的情况下,所述弹臂就能起接地 平均作用;在延伸部上设置所述弹臂能够大大简化所述弹臂设置难度,借助延伸部无需从 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上再延伸出一块板体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处,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 产品生产成本。 进一步,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 侧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二第一侧壁,二个所述抵压部分别对 应弹性抵压于二个所述第一侧壁的相对位置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内壳体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外壳 体,所述弹臂同时接触所述第一内壳体和所述第一外壳体。 进一步,所述弹臂一面弹性抵压所述第一内壳体,而所述弹臂另一面接触所述第 一外壳体的前缘。 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一 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 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 一对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且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 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 座;其中: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向下一体延伸出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 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 臂分别从相对两侧对应弹性抵压所述第一侧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另一种电连接器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壳体向下一 体延伸的二延伸部上的二弹臂分别对应弹性抵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的左右相对 设置的第一侧壁,在简化了加工工序和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基础上还能通过所述弹臂加强 所述第一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 侧竖直向下再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抵压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与所述第一侧壁弹性抵压接触。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上还设有与所述弹臂延伸方向相反的一扣持片,所述模组主 体上设有与所述扣持片卡定的扣持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对接连接器插接方向上具有一前焊接部和一后焊接 部,所述弹臂更靠近所述前焊接部。【【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的又一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的立体图; 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1图至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模组1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 电连接器模组1包括一模组主体10、一第一连接器20和一第二连接器40,所述第一连接器 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0是两种不同规格且外形尺寸不同的电连接器。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模组主体10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11和一第二 安装部12,所述模组主体10两侧均设有扣持部13。所述第一连接器20具有安装于所述第 一安装部11的一第一金属壳体22,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具有一对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 壁223,所述第一侧壁223向下延伸第一焊接部224以使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固定于所述 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导通。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21,所述第 一插接座2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内埋设有一第一端子组2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壳 体22包括第一内壳体221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内壳体221外的第一外壳体22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40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的一第二 金属壳体42,而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41 ;所述第二插接座41从所述 模组主体10后侧组装到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中并与所述模组主体10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插 接座4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内埋设有一第二端子组411。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具有水平设置的一第二顶壁421、连接所 述第二顶壁421左右两端的二个第二侧壁423、连接二个所述第二侧壁423并平行于所述第 二顶壁421的一第二底壁422。每一所述第二侧壁423侧端分别向下一体延伸出一延伸部 4231,所述延伸部4231分别覆盖于所述模组主体10两侧。所述延伸部4231在对接连接器 (未图示)插接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壁423长度的一半,以节省金属板材的使用,同 时所述延伸部4231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成为一种加高型金属壳体,以容纳所述模组 主体10、所述第二插接座41和所述第一连接器20。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延伸部4231下端竖直向下继续延伸设有一第二焊接部44 以使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 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 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中: 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隆权,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