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及工程机械,所述工程机械包括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主车架(11)、副车架(12)以及起重机(13),而且,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螺栓座(8),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11);以及螺纹连接件,其上端设置有连接螺母或头部,且通过所述连接螺母或头部抵靠所述起重机(12),其下端的螺纹部穿过所述起重机(13)而旋拧紧固在所述螺栓座(8)的配合螺纹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安装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两种安装方式,具有更好的安装工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及工程 机械。
技术介绍
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是用于将随车起重机固定连接至车架的装置。在图1所示的 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中,采用U型螺栓3a将起重机3连接至主车架11和副车架12。在U 型螺栓3a的顶部处设置有连接螺母1和上垫块2。在U型螺栓的下部处设置有U型螺栓垫 块6a。另外,还设置有以承板定位螺栓5固定的承板4,用于限制U型螺栓3a的左右位置。 这种连接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U型螺栓安装困难。特别是在双前桥车型上,由于受前板簧 的限制,U型螺栓的安装会更加困难,安装工艺性差。 在图2所示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中,采用直螺栓3b将起重机3连接至主车架 11和副车架12。在直螺栓3b的顶部处设置有连接螺母1和上垫块2。在直螺栓3b的下 部处设置有连接板6b,在连接板6a的下方设置有连接螺母。另外,还设置有以承板定位螺 栓5固定的承板4,用于限制直螺栓3b的左右位置。此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 1所示结构中U型螺栓安装困难的问题,但拧紧上下连接螺母不太方便,而且连接板及下方 的连接螺母易与周围其它零部件干涉。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 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 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所述随车起重机连 接装置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主车架、副车架以及起重机,而且,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 装置进一步包括: 螺栓座,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以及 螺纹连接件,其上端设置有连接螺母或头部,且通过所述连接螺母或头部抵靠所 述起重机,其下端的螺纹部穿过所述起重机而旋拧紧固在所述螺栓座的配合螺纹孔内。 优选地,所述螺纹连接件为双头螺柱,所述双头螺柱的上端设置有两个连接螺母, 所述两个连接螺母通过上垫块抵靠所述起重机。 优选地,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通过加强板连 接螺栓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且所述螺栓座固定连接至所述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螺栓座焊接至所述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的高度超出所述主车架,并抵靠所述副车架的侧部。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螺纹连接至所述副车架。 优选地,所述主车架的纵梁为为开口朝内的槽形梁,所述螺栓座设置在所述槽形 梁的竖直腹板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双头螺柱的数量为四个,在所述主车架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外侧各设 置两个,同一纵梁上设置的两个双头螺柱在所述主车架的纵向上相互间隔开。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所述工程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随车起重机连接 装置。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其安装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相 较于现有技术的两种安装方式,具有更好的安装工艺性。【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 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 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 限制。 根据本技术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主车架、副车架 和起重机,用于将所述起重机连接至主车架和副车架。为此,所述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进一 步包括:螺栓座和螺纹连接件。所述螺栓座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所述螺纹连接件上端 设置有连接螺母或头部,且通过所述连接螺母或头部抵靠所述起重机,其下端的螺纹部穿 过所述起重机而旋拧紧固在所述螺栓座的配合螺纹孔内。 此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安装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两种安装 方式,具有更好的安装工艺性。 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图3所 示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示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包括:主车架11、副车架12以及起重机13。主车架 11、副车架12和起重机1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也就是说,起重机13通过副车架12而支撑 在主车架11上。 图示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螺栓座8和双头螺柱3c。螺栓座8固定连 接至主车架11。双头螺柱3c的上端设置有两个连接螺母1,所述两个连接螺母1通过上 垫块2抵靠起重机13。双头螺柱3c下端的螺纹部穿过起重机13而旋拧紧固在螺栓座8的 配合螺纹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螺栓座8能够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固定连接至主车架11。在图示实 施例中,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加强板7,螺栓座8借助于加强板7而固定连接至 主车架11的纵梁。参见图4,加强板7通过四个加强板连接螺栓9固定连接至主车架。有 利的是,螺栓座8固定连接至加强板7。更有利的是,螺栓座8焊接至加强板7。可以理解 的是,也可以通过同时穿过主车架11、加强板7和螺栓座8的螺纹连接件,来将螺栓座8固 定连接至加强板7和主车架11。 参见图3,主车架11的纵梁为为开口朝内的槽形梁,螺栓座8设置在槽形梁的竖直 腹板的外侧。从而,便于设置螺栓座8,且螺栓座8能够具有较简单的结构。 优选地,加强板7的高度超出主车架11,并抵靠副车架12的侧部。更有利的是,加 强板7借助于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至副车架12。以更好地限定加强板7相对于副车架12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双头螺柱3c的数量为四个,在主车架11的左纵梁和右纵梁 外侧各设置两个,同一纵梁上设置的两个双头螺柱3c在主车架11的纵向上相互间隔开。 需要指出的是,可以采用其他螺纹连接件来代替双头螺柱3c。例如,可以采用带有 六角形头部的螺栓来代替双头螺柱3c。也就是说,只要螺纹连接件上端设置有连接螺母或 头部即可。通过所述连接螺母或头部抵靠所述起重机12,而使得螺纹连接件下端的螺纹部 穿过起重机13而旋拧紧固在螺栓座8的配合螺纹孔内。这样,就能够将起重机13可靠地 固定连接至主车架11和副车架12。 有利的是,螺栓座的位置可随起重机安装位置的需要而前后上下调节的,等起重 机位置确定好后,再装所述螺栓座与所述加强板焊接在一起,然后扭紧所述连接螺母即可。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所述工程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随车起重机连接 装置。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其安装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相 较于现有技术的两种安装方式,具有更好的安装工艺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车起重机连接装置,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主车架(11)、副车架(12)以及起重机(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螺栓座(8),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11);以及螺纹连接件,其上端设置有连接螺母或头部,且通过所述连接螺母或头部抵靠所述起重机(13),其下端的螺纹部穿过所述起重机(13)而旋拧紧固在所述螺栓座(8)的配合螺纹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义,郑金波,张根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