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搅缸,固接于所述搅缸的缸口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搅缸内部的搅棒;所述气缸的伸缩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固接于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所述搅棒;且所述搅棒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位置还固接有接触感应器,所述接触感应器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的电磁阀,当所述接触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一支撑板时,所述接触感应器输出电平信号至所述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的气阀;所述电磁阀接收所述电平信号,以关闭所述气阀。该种搅拌装置能够尽可能快的使得污水池中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地,在加工金属的工厂中会产生较多的并且有毒的污水,此类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以致于危害周围的生物群;因此,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采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来处理污水,即:在污水中加入反应物,多数情况下,需要添加的反应物种类会随着污水的情况各有不同,部分反应物会积聚在污水的表层,部分反应物会积聚在靠近污水池底部的位置。现有技术中的搅棒在搅匀处于不同位置处的反应物时有一定的难度,这会导致反应物反应不完全,在达到排放标准前,需要较多的搅拌时间,搅拌效率低下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快的使得污水池中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的搅拌装置时本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装置,该种搅拌装置能够尽可能快的使得污水池中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搅拌效率较现有技术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搅缸,固接于所述搅缸的缸口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搅缸内部的搅棒;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架设在所述搅缸的缸口处;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套筒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固接有气缸,且所述气缸的伸缩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固接于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所述搅棒;且所述搅棒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位置还固接有接触感应器,所述接触感应器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的电磁阀,当所述接触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一支撑板时,所述接触感应器输出电平信号至所述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的气阀;所述电磁阀接收所述电平信号,以关闭所述气阀。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通孔以使得所述搅棒能够贯穿所述通孔搅拌放置于所述搅缸中的液体;所述通孔上嵌有第一空心柱体,且所述第一空心柱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凹槽,且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空心柱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空心柱体通过第二空心柱体套接于所述搅棒;且所述第二空心柱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以使得当所述第二空心柱体沿所述搅棒的周向方向转动时,所述凹槽能够止挡所述凸起;所述第二空心柱体活动套接于所述搅棒的侧面;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设置有带动所述搅棒转动的驱动装置,且所述驱动装置的转子与所述搅棒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空心柱体和所述第二空心柱体设置为相同,且所述第一空心柱体和/或第二空心柱体的长度为所述搅棒长度的1/3-1/4。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带动所述搅棒转动的驱动装置。优选地,所述搅棒的侧面上还包覆有橡胶层,且所述橡胶层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搅棒上。优选地,多个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固接有两个滑轮,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滑轮相匹配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优选地,所述橡胶层形成为螺旋状包覆于所述搅棒上。优选地,所述套筒的侧面上还设置有多个间隙。优选地,所述搅缸呈圆台状,所述搅缸的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所述搅缸的第二端面的面积,且多个所述支撑杆架设在所述搅缸的第一端面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将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搅棒上固接接触感应器,气缸的伸缩杆贯穿第二支撑板固接搅棒,当接触感应器跟随伸缩杆向下运动时,接触感应器也向下运动,当该接触感应器触碰到第一支撑板时,即向电连接于气缸的电磁阀发送电平信号以使得气阀关闭,停止进气,进而,伸缩杆停止向下运动。当气缸出气时,搅棒随伸缩杆向上运动,具体运动位置可由操作人员控制。这样,当反应物积聚在污水的表层时,可将搅棒向上运动,搅拌污水表层,然后再将其向下运动,搅拌处于搅缸的底部的污水,有效的提高了搅拌效率,尽可能快的使得搅缸中的液体达到排放标准。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搅缸2、搅棒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支撑杆6、套筒7、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为方便理解,以下所述的搅缸I即为上述所述的污水池,以下所述的搅缸I中的液体即为上述所述的污水。本技术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搅缸1,固接于所述搅缸I的缸口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搅缸I内部的搅棒2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3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3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5 ;多个所述支撑杆5架设在所述搅缸I的缸口处;所述第一支撑板3通过套筒6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4上固接有气缸7,且所述气缸7的伸缩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4固接于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的所述搅棒2 ;且所述搅棒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之间的位置还固接有接触感应器,所述接触感应器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7的电磁阀,当所述接触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一支撑板3时,所述接触感应器输出电平信号至所述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7的气阀;所述电磁阀接收所述电平信号,以关闭所述气阀。本技术的宗旨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的搅缸I中的液体尽可能快的达到排放标准的搅拌装置,该种搅拌装置搅拌效率较现有技术高。主要结构是这样的:在搅缸I的缸口处设置支撑架,并且支撑架上设置有搅棒2,在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之间的搅棒2上固接有接触感应器,当接触感应器跟随气缸7的伸缩杆向下运动时,接触感应器也向下运动,当接触感应器触碰到第一支撑板3时,该接触感应器即向电连接于气缸7的电磁阀发送电平信号以关闭气阀停止进气,进而,伸缩杆停止向下运动。当气阀出气时,搅棒2跟随气缸7的伸缩杆向下运动,具体运动位置可由人工控制。此处,用接触感应器感应的方式让搅棒2停止向下运动主要是为了防止搅棒2在到达搅缸I底部的时候操作人员若没有及时关闭气阀,搅棒2底部可能会被搅棒2贯穿,使得搅缸I中的液体流入外面,造成伤害。当气缸7出气时,搅棒2跟随伸缩杆向上运动,具体运动位置可以由操作人员控制。这样,当反应物积聚在污水表层时,可以控制气阀让气缸7出气,使得搅棒2跟随气缸7的伸缩杆向上运动,搅棒2污水表层,使得积聚在污水表层的反应物能够被搅匀。然后再向气缸7内进气,让搅棒2跟随伸缩杆向下运动,搅棒2处于搅缸I底部的液体。这里,可以人工控制停止进气,也可以直至当接触感应器感应到第一支撑板3的位置才停止进气。这样即有效的提高了搅拌效率,且能够尽可能快的使得搅缸I中的液体达到排放标准。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搅缸(1),固接于所述搅缸(1)的缸口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搅缸(1)内部的搅棒(2);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3)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3)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5);多个所述支撑杆(5)架设在所述搅缸(1)的缸口处;所述第一支撑板(3)通过套筒(6)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4)上固接有气缸(7),且所述气缸(7)的伸缩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4)固接于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的所述搅棒(2);且所述搅棒(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之间的位置还固接有接触感应器,所述接触感应器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7)的电磁阀,当所述接触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一支撑板(3)时,所述接触感应器输出电平信号至所述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被配置成电连接于所述气缸(7)的气阀;所述电磁阀接收所述电平信号,以关闭所述气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燕玲,李义,童翔,纪沿海,张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