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550515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9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包括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和智能数字终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中央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一侧的红外线探测头、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显示界面、蜂鸣器和控制按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报警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工作电源模块、行程控制模块、信息存储模块和红外线控制模块,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通过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和智能数字终端,实现对系统的远程操作和实时监控;而且通过行程控制模块和红外线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机械臂的行进,提高了机械臂的移动精确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在的工厂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慢的开始采用简单的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人工,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一些的安全隐患。但是,现代工厂所采用的自动化设备普遍功能单一,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都需要现场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实时操作和观察,这样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工作现场比较复杂,工作人员无法对设备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不仅如此,由于设备缺少高精度的测量和控制装置,给产品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功能简单且精度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和具有高精度测量和控制功能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包括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和智能数字终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中央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一侧的红外线探测头、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显示界面、蜂鸣器和控制按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报警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工作电源模块、行程控制模块、信息存储模块和红外线控制模块,所述红外线探测头与红外线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与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蜂鸣器与报警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行程控制模块包括行程控制电路,所述行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和第一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组成的并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阻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三电感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述智能数字终端为智能手机。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所述行程控制模块电连接有行程开关。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无线传输的可靠性,所述无线通讯模块通过WIFI传输无线信号。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均为PNP三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通过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和智能数字终端,实现对系统的远程操作和实时监控;而且通过行程控制模块和红外线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机械臂的行进,提高了机械臂的移动精确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的行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智能数字终端,2.控制装置,3.红外线探测头,4.显示界面,5.蜂鸣器,6.控制按键,7.中央控制系统,8.显示控制模块,9.报警控制模块,10.按键控制模块,11.无线通讯模块,12.工作电源模块,13.行程控制模块,14.信息存储模块,15.红外线控制模块,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三电感,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D1.第一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3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包括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2和智能数字终端1,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中央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一侧的红外线探测头3、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显示界面4、蜂鸣器5和控制按键6;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7、与中央控制系统7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8、报警控制模块9、按键控制模块10、无线通讯模块11、工作电源模块12、行程控制模块13、信息存储模块14和红外线控制模块15,所述红外线探测头3与红外线控制模块15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4与显示控制模块8电连接,所述蜂鸣器5与报警控制模块9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6与按键控制模块10电连接;所述行程控制模块13包括行程控制电路,所述行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并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连接的控制装置(2)和智能数字终端(1),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中央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一侧的红外线探测头(3)、设置在壳体另一侧的显示界面(4)、蜂鸣器(5)和控制按键(6);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7)、与中央控制系统(7)连接的显示控制模块(8)、报警控制模块(9)、按键控制模块(10)、无线通讯模块(11)、工作电源模块(12)、行程控制模块(13)、信息存储模块(14)和红外线控制模块(15),所述红外线探测头(3)与红外线控制模块(15)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4)与显示控制模块(8)电连接,所述蜂鸣器(5)与报警控制模块(9)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6)与按键控制模块(10)电连接;所述行程控制模块(13)包括行程控制电路,所述行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并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且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电感(L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外接12V直流电压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连接
的控制装置(2)和智能数字终端(1),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壳体、设置在
壳体内部的中央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一侧的红外线探测头(3)、设置在壳体
另一侧的显示界面(4)、蜂鸣器(5)和控制按键(6);
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系统(7)、与中央控制系统(7)连接的显
示控制模块(8)、报警控制模块(9)、按键控制模块(10)、无线通讯模块(11)、
工作电源模块(12)、行程控制模块(13)、信息存储模块(14)和红外线控制
模块(15),所述红外线探测头(3)与红外线控制模块(15)电连接,所述显
示界面(4)与显示控制模块(8)电连接,所述蜂鸣器(5)与报警控制模块(9)
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6)与按键控制模块(10)电连接;
所述行程控制模块(13)包括行程控制电路,所述行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
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
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
(L2)、第三电感(L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
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三极管(Q1)
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组成的串联电路外接12V直流电
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
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感(L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成文孙丰伟赵海侠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