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及光伏组件,光伏互联条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的焊接层组成,光伏组件包括太阳电池,设置在太阳电池上下表面的上电极及下电极,连接在上电极及下电极上的光伏互联条,位于太阳电池上、下表面外侧的EVA层,位于太阳电池上表面EVA层外侧的玻璃层,位于太阳电池下表面EVA层外侧的背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同等宽度的条件下能够增加与太阳电池上电极接触面积3.5~41.4%,从而提高的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的接触性能,本光伏互联条技术也可以用于减小互联条宽度,增加太阳电池有效吸光面积,提高光伏组件光伏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光伏
,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光伏互联条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太阳电池片之间正负极的连接,传输太阳电池产生的电流。光伏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连接时,必然会遮挡太阳光入射到太阳电池表面,为了减少对光线的遮挡,需要尽量缩小光伏互联条和太阳电池上电极的宽度。而从光伏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的接触电阻考虑,则接触面积越大越好;另外,从光伏组件的耐用性考虑,需要光伏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之间有较高的连接强度,这也需要增加光伏互联条与太阳电池电极的接触面积。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增加互联条宽度来实现来提高光伏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之间的接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增加太阳电池有效吸光面积,提高光伏转换效率的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及光伏组件。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的焊接层组成。所述的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顶角为90°?150°。所述的焊接层的厚度为5?25 μ m。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太阳电池,设置在太阳电池上下表面的上电极及下电极,连接在上电极及下电极上的光伏互联条。位于太阳电池上、下表面外侧的EVA层,位于太阳电池上表面EVA层外侧的玻璃层,位于太阳电池下表面EVA层外侧的背板。所述的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邻边与上电极焊接连接。所述的上电极具有V型的截面,与光伏互联条匹配连接。所述的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对边与下电极焊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同等宽度的条件下能够增加与太阳电池上电极接触面积3.5?41.4%,从而提高的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的接触性能。本光伏互联条技术也可以用于减小互联条宽度,增加太阳电池有效吸光面积,提高光伏组件光伏转换效率。本光伏互联条要求太阳电池上电极具有V型的截面,太阳电池下电极采用常规的平坦的截面即可,不用增加下电极的加工难度。通过太阳电池上电极V型截面与本互联条搭配,有效提高了太阳电池上电极与互联条的接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互联条基体、2-焊接层、3-太阳电池、4-上电极、5-下电极、6-EVA层、7-玻璃层、8-背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其结构如图1所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I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I的焊接层2组成。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顶角为90°?150°。焊接层2的厚度为5?25 μπι。在本实施例中,三角形的顶角为120°,互联条基体I表面具有厚度1um的焊接层2。光伏组件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太阳电池3,设置在太阳电池3上下表面的上电极4及下电极5,连接在上电极4及下电极5上的光伏互联条,位于太阳电池3上、下表面外侧的EVA层6,位于太阳电池3上表面EVA层6外侧的玻璃层7,以及位于太阳电池3下表面EVA层6外侧的背板8。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邻边与上电极4焊接连接。上电极4具有V型的截面,V型截面的夹角为120°,与光伏互联条匹配连接。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对边与下电极5焊接连接。采用该光伏互联条比同宽条的普通互联条,提高了光伏互联条于太阳电池上电极接触面积15.5%。【主权项】1.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其特征在于,该光伏互联条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的焊接层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顶角为90°?1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焊接层的厚度为5?25 μ m。4.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太阳电池, 设置在太阳电池上下表面的上电极及下电极, 连接在上电极及下电极上的光伏互联条。 位于太阳电池上、下表面外侧的EVA层, 位于太阳电池上表面EVA层外侧的玻璃层, 位于太阳电池下表面EVA层外侧的背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邻边与上电极焊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电极具有V型的截面,与光伏互联条匹配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伏互联条中等腰三角形结构的对边与下电极焊接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及光伏组件,光伏互联条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的焊接层组成,光伏组件包括太阳电池,设置在太阳电池上下表面的上电极及下电极,连接在上电极及下电极上的光伏互联条,位于太阳电池上、下表面外侧的EVA层,位于太阳电池上表面EVA层外侧的玻璃层,位于太阳电池下表面EVA层外侧的背板。本技术在同等宽度的条件下能够增加与太阳电池上电极接触面积3.5~41.4%,从而提高的互联条与太阳电池上电极的接触性能,本光伏互联条技术也可以用于减小互联条宽度,增加太阳电池有效吸光面积,提高光伏组件光伏转换效率。【IPC分类】H01L31/05, H01L31/0224【公开号】CN204885193【申请号】CN201520605598【专利技术人】柳翠, 袁晓, 李红波, 郝国强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申请日】2015年8月1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加接触面积的光伏互联条,其特征在于,该光伏互联条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由互联条基体及包裹在互联条基体的焊接层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翠,袁晓,李红波,郝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