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3111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方法,属于高速轨道车辆悬置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构建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以车体垂向运动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为设计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的最优阻尼比。通过设计实例及SIMPACK仿真验证可知,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最优阻尼比值,为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和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提高高速轨道车辆悬置系统的设计水平和车辆乘坐舒适性,还可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增强我国轨道车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轨道车辆悬置,特别是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 的协同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系垂向悬架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阻尼比对高速轨道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具有 重要的影响,其设计或选取,是设计一系垂向减振器和二系垂向减振器阀系参数所依据的 重要参数。然而,据所查阅资料可知,由于轨道车辆属于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对其进行动力 学分析计算非常困难,目前国内外对于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设计, 一直没有给出系统的理论设计方法,大都是对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分别单独 进行研究,并按经验选取一定的一系垂向悬架的阻尼比值(通常经验阻尼比为〇. 2~0. 3) 和二系垂向悬置的阻尼比值(通常经验阻尼比为0. 2~0. 45),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MPACK或ADAMS/Rail,分别通过实体建模来优化和确定其阻尼比的 大小。尽管该方法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仿真数值,使车辆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然而,由于 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是一个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目前这种分别单独建模对其悬置阻尼比 进行设计的方法,难以使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阻尼比达到最佳匹配,且随着轨道车 辆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目前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设计的方法不能给出具有指导意 义的创新理论,不能满足轨道车辆不断提速情况下对减振器设计要求的发展。因此,必须建 立一种准确、可靠的,满足轨道 车辆不断提速情况下对减振器设计的要求,提高高速轨道车辆悬置系统的设计水平及产品 质量,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同时,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增强我国 轨道车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准确、 可靠的,其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 示;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模型图如图2所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 的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设计步骤: (1)建立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 根据轨道车辆的1/4单节车体的满载质量m2,单个转向架构架质量的一半m1;-系 垂向悬架的等效刚度K1;二系垂向悬置的刚度K2;待设计一系垂向悬架的阻尼比ξ i,其中, 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等效阻尼系数C1 =2待设计二系垂向悬置的阻尼比ξ2,其中,二 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2|·:ν^ ; -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等效刚度Kdl,二系垂 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等效刚度Kd2;以一系垂向减振器活塞杆的垂向位移ζ dl,转向架构架质 心的垂向位移Z1,二系垂向减振器活塞杆的垂向位移Zd2及车体质心的垂向位移Z 2为坐标; 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Zv为输入激励;建立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 程,即: (2)构建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 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 ⑶建立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 : 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 型,以一系垂向悬架阻尼比和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为设计变量,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 入为输入激励,利用仿真所得到的车体垂向运动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1,建立一系及二 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即: J (4) 一系垂向悬架最优阻尼比及二系垂向悬置最优阻尼比ξ。。的优化设计: 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 型,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Az v为输入激励,利用优化算法求步骤(3)中所建立一系及 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设计变量即为一系垂向悬 架系统的最优阻尼比I cib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最优阻尼比ξ。。。 本专利技术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由于轨道车辆属于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非常困难,目前 国内外对于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设计,一直没有给出系统的理论设 计方法,大都是对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分别单独进行研究,并按经验选取一 定的一系垂向悬架的阻尼比值(通常经验阻尼比为0.2~0.3)和二系垂向悬置的阻尼 比值(通常经验阻尼比为0. 2~0. 45),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 S頂PACK或ADAMS/Rail,分别通过实体建模来优化和确定其阻尼比的大小。尽管该方法可 以得到比较可靠的仿真数值,使车辆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然而,由于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 是一个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目前这种分别单独建模对其悬置阻尼比进行设计的方法,难 以使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阻尼比达到最佳匹配,且随着轨道车辆行驶速度的不断提 高,目前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设计的方法不能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理论,不能 满足轨道车辆不断提速情况下对减振器设计要求的发展。 本专利技术通过建立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并以 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以车体垂向运动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为设计 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的最优阻尼比。通过设计实例及smPACK 仿真验证可知,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一系垂向悬架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最优阻尼比 值,为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和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 法,不仅可提高高速轨道车辆悬置系统的设计水平及产品质量,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同 时,还可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增强我国轨道车辆的国际市场竞争 力。【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协同优化方法的设计流程图; 图2是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模型图; 图3是实施例的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 图4是实施例所施加的德国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激励zv。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通过一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某高速轨道车辆的1/4单节车体的满载质量m2= 14398kg,单个转向架构架质量 的一半Hi1= 1379kg,一系垂向悬架的等效刚度K 2. 74X 10 6N/m ;二系垂向悬置的刚度K2 =5. 68 X IO5N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5160103.html" title="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方法</a>

【技术保护点】
高速轨道车辆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方法,其具体设计步骤如下:(1)建立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根据轨道车辆的1/4单节车体的满载质量m2,单个转向架构架质量的一半m1;一系垂向悬架的等效刚度K1;二系垂向悬置的刚度K2;待设计一系垂向悬架的阻尼比ξ1,其中,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等效阻尼系数待设计二系垂向悬置的阻尼比ξ2,其中,二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等效刚度Kd1,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等效刚度Kd2;以一系垂向减振器活塞杆的垂向位移zd1,转向架构架质心的垂向位移z1,二系垂向减振器活塞杆的垂向位移zd2及车体质心的垂向位移z2为坐标;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zv为输入激励;建立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即:m2z··2+K2(z2-z1)+Kd2(z2-zd2)=0C2(z·d2-z·1)-Kd2(z2-zd2)=0m1z··1+K1(z1-zv)+Kd1(z1-zd1)+K2(z1-z2)+C2(z·1-z·d2)=0C1(z·d1-z·v)-Kd1(z1-zd1)=0;]]>其中,C1=2ξ1K1m1,]]>C2=2ξ2K2m2;]]>(2)构建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1/4车体四自由度行驶垂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3)建立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以一系垂向悬架阻尼比和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为设计变量,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利用仿真所得到的车体垂向运动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建立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即:J=σz··2;]]>(4)一系垂向悬架最优阻尼比ξob及二系垂向悬置最优阻尼比ξoc的优化设计: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协同优化仿真模型,以轨道高低不平顺随机输入zv为输入激励,利用优化算法求步骤(3)中所建立一系及二系垂向悬置阻尼比的协同优化目标函数J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设计变量即为一系垂向悬架系统的最优阻尼比ξob和二系垂向悬置系统的最优阻尼比ξo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长城于曰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