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潍坊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2882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7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对n×m的光伏阵列构建仿真模型;对光伏阵列的模型及仿真曲线进行分析;基于光伏阵列在非均匀条件下的输出特性,提取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准电压;在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区间内,以Vbase_max为中心,以(1-p)Voc为半径,构建有效搜索区间[Vbegin,Vend],以可变步长对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扰动,实现搜索区间的递减,直至搜索到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控制精度高、跟踪速度快和功率损耗小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伏阵列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 点跟踪方法。
技术介绍
光伏阵列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单元,是光伏发电
的研究热点之 一。光伏阵列的P-V输出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并受到温度、光照强度等外部环境的影 响。当光伏阵列的表层光照均匀,其P-V输出呈现单峰特性,P-V曲线存在一个全局最大功 率点。当光伏阵列的表层光照不均匀,如光伏阵列被落叶、乌云等物体遮挡,光伏阵列表层 存在阴影,则会导致光伏阵列的P-V输出呈现多峰特性,P-V曲线存在若干个局部最大功率 点。实际应用中,光伏发电系统需要通过相应的控制方法使光伏阵列始终输出最大功率,提 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上述控制过程则称为最大功率点跟踪。 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主要有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最优梯度法以及模 糊控制法等,但在非均匀光照条件下,该类方法则可能无法快速地跟踪到光伏阵列的全局 最大功率点。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包括两级式最大功率点跟踪 方法、基于改进型Fibonacci搜索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以及基于状态空间的最大功率 点跟踪方法等,该类方法虽然能够跟踪到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但是系统结构复杂, 响应时间较长,功率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精度高、跟踪速度快 和功率损耗小的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 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对nXm的光伏阵列构建仿真模型,其中,η表示光伏阵列中串联阵 列的列数,m表示每个串联阵列中包含的串联光伏组件的个数;2)对步骤1)得到的光伏阵 列的模型及仿真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非均匀光照条件下,光伏阵列的P-V特性 曲线存在局部峰值,可能存在的峰值电压近似等于PiV ci。,其中,Vci。为光伏组件的开路电压, i为串联阵列中均匀光照的组件数,i = 1,2, ...,m,p为光伏组件开路电压V。。与最大功率 点电压Vnipp间的比例系数;在以piV ^。为中心,以(l-p)V %为半径的m个电压区间内,光伏 阵列的P-V曲线存在唯一的局部峰值功率;3)基于光伏阵列在非均匀条件下的输出特性, 提取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准电压;根据光伏阵列非均匀光照的输出特性,将峰值电压PiV crc 作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准电压Vbase l= piV。。,计算各基准电压处的输出功率Pb_1;初始 化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最大基准电压和最大基准功率,即V b_ _= 0, P b_ _= 0, i = 1 ;若 Pb·」〉Pbasejliax,令Pbase__= PbasejAasejnax= Vbasej;否则,令 i = i+1,循环执行;当 i 彡m+1 时,结束循环指令,得到m个基准电压中的最大功率点电压Vb_ _;4)在光伏阵列的输出电 压区间内,以Vbasejliax为中心,以(l-p)Vj%半径,构建有效搜索区间[V tegin, 0,实现搜索 区间的递减,直至搜索到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其中,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对nXm的光伏阵列构建仿真模型,其构建过程为:(I) 采用牛顿迭代法近似求解光伏组件的电流方程,该电流方程为:.,. 式中,I表不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V表不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Iph表不光伏组件 的光生电流,Ic表示光伏组件内部等效二极管的P-N结反向饱和电流,q表示光伏组件的单 位电荷,η表示二极管特性因子,T表示光伏组件的表面温度,k表示波尔兹曼常量,R s表示 串联内阻;根据光伏组件的电流方程得到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Inmd&与输出电压V nrod&的对 应关系,并建立函数: (II)将串联阵列的输出电流Isub作为自变量,在分段电流区间内构建串联阵列的 输出函数V sub = PV_sub (Isub),其中,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Ini。^与串联阵列的输出电流I sub之 间的关系为:Isub= Inmdul^(III)将温度T、光照强度G、串联光伏组件的个数m和串联阵列 的列数η作为输出量,依据光伏阵列的串、并联关系,以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V amy作为分析 基准,构建数组IalTay(j)、Vamy (j)以及Pamy (j),并利用plot函数输出光伏阵列的I-V和 P-V仿真曲线;其中,串联阵列的输出电压Vsub与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V alTay之间的关系为: V =V v array v sub °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实现搜索区间的递减,直至搜索到光伏阵列的全局最 大功率点,其具体过程为:在电压区间[V tegin, 0内,以可变步长step_k进行电压扰动,分 两轮次进一步缩减搜索区间,k = 1,2,令step_2 = 0· lXstep_l,其包括:首先,计算相邻 两次扰动电压对应的近似梯度gk,其表达式为:., 其次,根据近似梯度&,在电压区间内,令 Vend= Vbegin+step_k,k = k+Ι,若 k < 3,则进入第二轮搜索, 反之,得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电第一轮搜索结束后,第二轮的搜索区间为 [Vtegin,0,搜索范围缩减为一个步长skp_l ;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轮扰动,本轮搜索 结束后,电压区间最终缩减为step_2,得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电压Vnax以及最大功率 P_,其表达式为: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具有控制精度高、跟踪速度快和功 率损耗小等优点。【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控制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其包括以下步骤: 1)对nXm的光伏阵列构建仿真模型,其中,η表示光伏阵列中串联阵列的列数,m 表示每个串联阵列中包含的串联光伏组件的个数,其构建过程为: (I)采用牛顿迭代法近似求解光伏组件的电流方程,该电流方程为: 式中,I表不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V表不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Iph表不光伏组件 的光生电流,Ic表示光伏组件内部等效二极管的P-N结反向饱和电流,q表示光伏组件的单 位电荷,η表示二极管特性因子,T表示光伏组件的表面温度,k表示波尔兹曼常量,R s表示 串联内阻。 根据光伏组件的电流方程得到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Inmdule与输出电压V Μ^的对 应关系,并建立函数 ^module PV -module (^module,T,G) 〇 (II)将串联阵列的输出电流Isub作为自变量,在分段电流区间内构建串联阵列的 输出函数V sub = PV_sub (Isub),其中,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Ini。^与串联阵列的输出电流I sub之 间的关系为:Isub= I mcidulf3。 (III)将温度T、光照强度G、串联光伏组件的个数m和串联阵列的列数η作为输 出量,依据光伏阵列的串、并联关系,以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V amy作为分析基准,构建数组 Imy(J)、Vmy(J)以及Pamy(J),并利用Plot函数输出光伏阵列的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区间递减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对n×m的光伏阵列构建仿真模型,其中,n表示光伏阵列中串联阵列的列数,m表示每个串联阵列中包含的串联光伏组件的个数;2)对步骤1)得到的光伏阵列的模型及仿真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非均匀光照条件下,光伏阵列的P‑V特性曲线存在局部峰值,可能存在的峰值电压近似等于piVoc,其中,Voc为光伏组件的开路电压,i为串联阵列中均匀光照的组件数,i=1,2,…,m,p为光伏组件开路电压Voc与最大功率点电压Vmpp间的比例系数;在以piVoc为中心,以(1‑p)Voc为半径的m个电压区间内,光伏阵列的P‑V曲线存在唯一的局部峰值功率;3)基于光伏阵列在非均匀条件下的输出特性,提取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准电压;根据光伏阵列非均匀光照的输出特性,将峰值电压piVoc作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准电压Vbase_i=piVoc,计算各基准电压处的输出功率Pbase_i;初始化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最大基准电压和最大基准功率,即Vbase_max=0,Pbase_max=0,i=1;若Pbase_i>Pbase_max,令Pbase_max=Pbase_i,Vbase_max=Vbase_i;否则,令i=i+1,循环执行;当i≥m+1时,结束循环指令,得到m个基准电压中的最大功率点电压Vbase_max;4)在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区间内,以Vbase_max为中心,以(1‑p)Voc为半径,构建有效搜索区间[Vbegin,Vend],实现搜索区间的递减,直至搜索到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其中,Vbegin=Vbase_max-(1-p)VocVend=Vbase_max+(1-p)Vo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进王文成高在瑞刘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