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式双驱动自行车,前驱动装置通过齿轮、传动轴封闭传动,既可手摇、脚踏驱动,也可手脚并用驱动;顶风、上坡、长途行驶时速度快,适用于健身运动。其特点是,管状活动曲柄可快速调整为横向或纵向并固定,双槽式固定曲柄可防止活动曲柄端部变形;有及时控制车速的手闸;前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安全可靠,装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号91204618,公告号CN 2130759Y,公告日1993年4月28日,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上、下肢交替、联合驱动式自行车。该车可上肢、下肢分别驱动或联合驱动。该车前驱动装置通过圆锥齿轮和传动杆传递动力,由于传动装置裸露不安全,而且齿轮啮合处易将尘土或杂物夹住,形成故障;该车前驱动部分的技术方案具有概括性特征,缺少优选的实施方式,缺少结构特征的详细描述,在产品设计、生产、质量保证、成本控制、安全使用方面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如图1所示,由十种部件组成。本技术所改进的方面如下:可变曲柄部分的活动曲柄采用柄管结构,减轻了重量;固定曲柄采用双槽结构,防止活动曲柄受力变形,使可变曲柄部分安全可靠;采用快速变换和固定位置的拉柄机构。2.滚动手柄上设置手不移动便可控制前、后车轮刹车的滚动手闸。3.前驱动装置的变速箱部分全面进行了优化结构设计,箱体为冲压件;包括单向器组件、变速拨叉组件、轴承组件的变速箱整体结构简单,适合产品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并且结构紧凑、体积小,灵活可靠,工艺性好、成本低、装配性能好。4.车叉部分优化结构设计;零件装卸方便。5.前轮传动部分优化结构设计,圆锥齿轮啮合间隙可调,装卸方便,安全可靠。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可按下述方式实现:1.可变式双驱动自行车的前驱动装置包括可变曲柄部分、手闸部分、变速箱部分、车叉部分、前轴传动部分。所述可变曲柄部分的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分别与各柄管(41) 一端固定联接;柄管(41)另一端与异形螺母(7)固定联接;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各有二个底面为斜面的矩形槽和一个长方形凸体,长方形凸体上有一个中心定位孔和一个侧定位孔,二个矩形槽与活动曲柄(40)的端面为斜面的二个凸体动配合,长方形凸体与活动曲柄(40)的矩形凹槽动配合,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分别通过销轴(58)、垫圈(57)、开口销(56)与各活动曲柄(40 )联接;二个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分别通过活动曲柄(40)的螺孔进入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的凸体上相配合的定位孔中,内孔装有弹簧(60)的限位套(62)穿过限位拉杆(61),通过外螺纹固定在活动曲柄(40)上,限位拉柄(63)固定在限位拉杆(61)外端;限位拉柄¢3)内端为矩形凸体,与限位套(62)外端上的矩形凹槽配合,每个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位于左、右固定曲柄长方形凸体上的侧定位孔内时,活动曲柄(40)的二个凸体形成凹槽,固定在箱体(49)上的楔块(18)外端位于凹槽内,活动曲柄部分位于横向,自行车处于脚踏驱动状态;向外拉出限位拉柄(63),旋转90度,限位拉柄(63)的矩形凸体端定位在限位套(62)的外端上,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脱离侧定位孔;旋转活动曲柄部分90度,将限位拉柄(63)旋回90度,限位拉柄(63)内端的矩形凸体进入限位套(62)的矩形凹槽内,各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进入左、右固定曲柄上的中心定位孔中,活动曲柄部分的位置改变为纵向,自行车处于手摇、脚踏驱动状态。2.,所述的手闸部分的手柄轴(10)与异形螺母(7)螺纹固定联接;轴承外圈(8)分别固定在滚动手柄(6)两端内孔中,滚动手柄(6)大端内孔中的轴承外圈(8)通过钢球(9)与手柄轴(10)的轴承内圈配合,滚动手柄(6)的小端内孔中轴承外圈(8)通过钢球(9)与手柄轴(10)上的轴承内圈(3)配合,轴承内圈(3)与手柄轴(10)螺纹联接,并通过固定螺母(I)、止退垫圈(2)固定在手柄轴(10)上;手柄套(4)套紧在滚动手柄(6)上;钉轴(14)与变向轮(16)动配合,两端固定在闸身(17)形成的支架上;闸柄轴(11)与活动闸柄(12)动配合,两端固定在闸身(17)两面上;闸线(15) —端与柱销(13)中间径向固定,柱销(13)装入活动闸柄(12)的柱状槽中,闸线(15)另一端通过活动闸柄(12)的导向槽经变向轮(16)变向90度从固定在闸身(17 )上的导向套(78 )中引出,通过闸线套(77 )固定在刹车装置上;滚动手柄(6)大端外圆有环形槽,闸身(17)同体形成有半圆形固定夹箍,装在环形槽中,半圆形活动夹箍(79)—端卡入闸身(17)夹箍上的矩形孔中,并装在滚动手柄(6)的环形槽内,另一端通过紧固螺钉(5)同闸身(17)的固定夹箍一起固定在滚动手柄(6)上。3.所述变速箱部分的箱体(49)为矩形槽体,槽体各面之间圆弧联接;轴承套(21)大端与箱体(49)的一窄面焊接,小端与中心管(19)上端焊接。4.所述的变速箱部分的轴承套(44)分别与箱体(49)两侧上孔配合,并分别通过滚针轴承(43 )与主动轴(39 )配合;箱体(49 )内,双连齿轮(53 )通过键(52 )与主动轴(39 )滑动配合,键(52)的右端主动轴(39)上设有垫圈(55)。5.所述的变速箱部分的主动轴(39)上设有单向器组件,单向器内圈(48)通过键(47 )装在主动轴(39 )上,三个滚子(75 )分别装入单向器内圈(48 )圆周上的斜槽中,单向器外圈(50)套装在单向器内圈(48)圆周斜槽内的滚子(75)外圆上;装在主动轴(39)上的右挡圈(51)小端面靠在轴肩上,大端面挡在单向器内圈(48)右端面上,左挡圈(46)大端面挡在单向器内圈(48)左端面上,单向器组件通过键(47)、隔套(45)、滚针轴承(43)、间隙调整垫(42)、左固定曲柄(37)由紧固螺母(38)定位在主动轴(39)上;右固定曲柄(59)由紧固螺母(38)固定在主动轴(39)的右端上。6.所述的变速箱部分设有变速拨叉组件,变速手柄(64)与拉杆(65)上端螺纹固定,定位套(66)通过密封盖(54)、变速手柄(64)固定在拉杆(65)螺纹上;箱体(49)上面有二个连通的定位孔,拉杆(65)下端穿过箱体(49)上面的定位孔,通过垫圈(67)、弹簧(68)固定在连接板(69)中部,定位套(66)下端进入箱体(49)上面的一个定位孔中;二个固定轴(70 )分别装入滚套(71),通过螺纹固定在连接板(69 )两端上,二个滚套(71)分别位于双连齿轮(53)中部环形槽底径的两侧。7.所述的变速箱部分的轴承套(34)分别与箱体(49)两侧的下孔配合,并分别通过滚针轴承(31)与传动轴(33 )配合;圆锥齿轮(36 )通过销(32 )固定在传动轴(33 )上,双连齿轮(28)通过销(29)固定在传动轴(33)上;端盖(35)固定在轴承套(34)外端上;轴承内圈(24)与中轴(20)上端配合,并通过钢球(23)与轴承套(21)内孔中的轴承外圈(22)配合;圆锥齿轮(27)通过销(26)固定在中轴(20)上端,圆锥齿轮(27)小端与轴承内圈(24)上端之间的轴上装有垫圈(25),圆锥齿轮(27)与圆锥齿轮(36)啮合。8.所述的车叉部分的左叉管(39)上端与固定底板(38)焊接;轴承套(29)大端与固定底板(38)焊接,小端与右叉管(30)上端焊接;支撑架(40)为棱形槽体,各面之间圆弧连接,底面朝上,下端与固定底板(38)焊接,底面中心孔内的轴承套(18)大端与支撑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式双驱动自行车,它的手摇前驱动装置包括可变曲柄部分、手闸部分、变速箱部分、车叉部分、前轮传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曲柄部分的左、右两侧的活动曲柄(40)分别与各柄管(41)一端固定联接,各柄 管(41)另一端分别与异形螺母(7)固定联接;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各有二个底面为斜面的矩形槽和一个长方形凸体,长方形凸体上有一个中心定位孔和一个侧定位孔,二个矩形槽与活动曲柄(40)的端面为斜面的二个凸体配合,长方形凸体与活动曲柄(40)的矩形凹槽动配合;左固定曲柄(37)与活动曲柄(40)、右固定曲柄( 59)与活动曲柄(40)分别通过销轴(58)、垫圈、开口销(56)联接;二个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分别通过活动曲柄(40)的螺孔进入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相配合的定位孔中;内孔装有弹簧(60)的限位套(62),穿过限位拉杆(61),通过外螺纹固定在活动曲柄(40)上;限位拉柄(63)与限位拉杆(61)外端固定联接,限位拉柄(63)内端为矩形凸体,与限位套(62)外端的矩形凹槽动配合,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位于左、右固定曲柄长方形凸体上的侧定位孔内,活动曲柄部分位于横向;通过限位拉柄(63)将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拉出侧定位孔,旋转限位拉柄(63)定位在限位套(62)的矩形凹槽外端,旋转活动曲柄部分90度,分别让限位拉杆(61)的柱销端进入左固定曲柄(37)、右固定曲柄(59)上的中心定位孔中,活动曲柄部分位于纵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作鹏,
申请(专利权)人:张作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