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整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1800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精整模具,其包括凹模和冲头,所述凹模形成有凹模腔,所述冲头位于所述凹模腔的下方,位于所述凹模上方并分布于所述凹模腔周围的弹性卸料装置,所述弹性卸料装置沿所述凹模的上模面水平方向伸入或远离所述凹模腔的腔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精整凹模上面增加一个弹性卸料装置,利用弹性卸料装置托住锻件底部,这样卸料时,锻件就不会接触到精整凹模,从而精整凹模口部不会出现拉毛现象,提高了模具的寿命,锻件口部也不会因为卸料力而产生尺寸变化,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精密锻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精整模具
技术介绍
冷锻精密成形技术是冷温精密锻造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冷温精密锻造成形汽车驱动轴关键部件滑套和外星轮的重要工序。如图1所示,为滑套精锻件I。请参阅图2A-2C,其为现有技术的精整模具精整锻件的产品成形过程图,其中,图2A、2B、2C分别为精整前、精整中和精整后的产品成形过程图。如图2A-2C所示,在现有技术的锻件21精整工艺中精整时,锻件21毛坯精整完后,精整冲头203回程时,锻件21与精整冲头23 —起运动,锻件21将会与精整凹模22 二次接触,靠精整凹模22与锻件21间的作用力,将锻件21从精整冲头23上退料,这样锻件101与精整凹模22 二次接触,可能导致精整凹模22拉毛,锻件21口部尺寸变化,从而导致锻件21报废。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精整模具。本专利技术在精整凹模上面增加一个弹性卸料装置,利用弹性卸料装置托住锻件底部,这样卸料时,锻件就不会接触到精整凹模,从而精整凹模口部不会出现拉毛现象,提高了模具的寿命,锻件口部也不会因为卸料力而产生尺寸变化,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精整模具,其包括:凹模和冲头,所述凹模形成有凹模腔,所述冲头位于所述凹模腔的下方,其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模上方并分布于所述凹模腔周围的弹性卸料装置,所述弹性卸料装置沿所述凹模的上模面水平方向伸入或远离所述凹模腔的腔口。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冲头带动锻件自所述凹模腔的下方进入所述凹模腔,所述冲头继续向上运动,所述锻件穿过所述凹模腔至所述弹性卸料装置的上方;所述冲头带动锻件向下运动,所述弹性卸料装置伸入所述凹模腔的腔口并自所述弹性卸料装置的上方托住所述锻件,所述冲头继续向下运动,完成卸料。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卸料装置包括支撑部和弹性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弹性部相连接,通过所述弹性部的弹性运动带动所述支撑部伸入和远离所述凹模腔的腔口。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卸料装置的支撑部的端部托住所述锻件的边缘。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具有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呈一定夹角的斜面,所述上表面为水平面,所述斜面是自所述上表面的端部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的;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杆和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杆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和斜面的夹角为15。-90。。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卸料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其是均匀分布于所述凹模腔的周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精整凹模上面增加一个弹性卸料装置,利用弹性卸料装置托住锻件底部,这样卸料时,锻件就不会接触到精整凹模,从而精整凹模口部不会出现拉毛现象,提高了模具的寿命,锻件口部也不会因为卸料力而产生尺寸变化,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滑套精锻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A-2C是现有技术精整模具精整锻件的产品成形过程图;图3A-3C是本专利技术精整模具精整锻件的产品成形过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精整模具的弹性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请参阅图3A-3C所示,其为图3A-3C是本专利技术精整模具精整锻件的产品成形过程图,其中图3A为精整前,图3B为精整中,图3C为精整后。请参阅图4所不,其为图4是本专利技术精整模具的弹性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3C和图4所示,所述精整模具包括凹模32、冲头33和弹性卸料装置34。所述凹模32形成有凹模腔321。所述冲头33位于所述凹模腔321的下方。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位于所述凹模32上方并分布于所述凹模腔321周围,所述弹性卸料装34置沿所述凹模32的上模面322水平方向伸入或远离所述凹模腔321的腔口。请参阅图5,其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包括支撑部341和弹性部342,所述支撑部341与所述弹性部342相连接,通过所述弹性部342的弹性运动带动所述支撑部341伸入和远离所述凹模腔321的腔口。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支撑部341的端部托住所述锻件31的边缘。所述支撑部341具有上表面3411及与所述上表面3411呈一定夹角的斜面3412,所述上表面3411为水平面,所述锻件31是被所述支撑部341的上表面3411托住的。所述斜面3412是自所述上表面3411的端部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的。所述支撑部341的上表面3411和斜面3412的夹角α为15° -9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头部呈尖角倒钝,防止弹性卸料装置34将锻件31壳体刮伤。所述弹性部342包括连接杆3421和套设于所述连接杆3421上的弹簧3422,所述连接杆3421 —端通过紧固件(未图示)与所述支撑部341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拉推机构(未图示)进而推动或拉动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伸入或远离所述凹模腔321的腔口。请参阅图4。在该实施例中,为了能够稳定的支撑所述锻件21,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数量为三个,该三个弹性卸料装置34是均匀分布于所述凹模腔321的周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在精整前,将锻件31套入所述冲头33上,所述冲头33向上运动,所述冲头33带动锻件31自所述凹模腔321的下方进入所述凹模腔321对锻件31进行精整,所述冲头33继续向上运动,所述锻件31穿过所述凹模腔321至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上方,完成精整,所述冲头33开始向下运动,所述冲头33也带动锻件31向下运动,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伸入所述凹模腔321的腔口并自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上方托住所述锻件31,所述冲头33继续向下运动,此时锻件31被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托住,不会随冲头33向下运动,进而完成卸料。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的支撑部341的上表面3411托住所述锻件31的边缘,所述弹性卸料装置34并不与所述冲头33接触,不会对冲头33造成刮伤,并且不会妨碍冲头33向下运动。本专利技术在精整凹模上面增加一个弹性卸料装置,利用弹性卸料装置托住锻件底部,这样卸料时,锻件就不会接触到精整凹模,从而精整凹模口部不会出现拉毛现象,提高了模具的寿命,锻件口部也不会因为卸料力而产生尺寸变化,保证了锻件尺寸的稳定性,降低了报废率,生产过程过中,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时间。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精整模具,其包括:凹模和冲头,所述凹模形成有凹模腔,所述冲头位于所述凹模腔的下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模上方并分布于所述凹模腔周围的弹性卸料装置,所述弹性卸料装置沿所述凹模的上模面水平方向伸入或远离所述凹模腔的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伟龚卫红黄荣朱亚萍蔡冰季成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理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