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1313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以弹塑性时程分析为基础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以考虑地震作用共性的“基于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传统的考虑多振型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计算的层剪力作为检校参考,以最大程度减少由于地震波个性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安全因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位移设计方法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直接有效地考虑对框架结构位移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能够对框架结构在特定的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进行有效控制的设计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建筑
,涉及一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更具体涉 及一种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的结构设计方 法。即提出在特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目标限制,以位移目标值为导向按一定的方 法设计结构,使得结构的在这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如大震和中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接近目 标位移。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虽然现在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仍有很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 但它仍然是公认地最能反应结构实际抗震性能的分析方法。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对结构 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riestley, Kowalsky等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基于位移设计"和"直接基于 位移设计"的实用方法。此后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做了不少改进方法,总体来看现存这类位移 设计方法,对框架结构的位移反应的控制并不理想。 这类方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以过度简化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为基础。 2)直接用简化的弹塑性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 3)以pushover方法作为过程中的结构分析方法。 4)由于这类方法包含过多的假设和简化,故不能直接有效的考虑材料本构以及滞 回规则等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反应谱本身就受这些因素影响。不能足够有效地控制框架结 构在特定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位移设计方法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 够直接有效地考虑对框架结构位移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能够对框架结构在特定的地 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进行有效控制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全新的以弹塑性时程分析为基础的基于位移的框架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 1)明确结构设计基本信息,包括地震作用相关参数、梁柱节点定位信息、载荷信息 和材料信息;所述地震作用相关参数包括:特征周期、最大地震影响系数和阻尼比;所述材 料信息包括钢筋及混凝土强度、分析本构和滞回规则。 2)选定目标位移;根据业主对建筑功能和安全的要求,明确目标位移。 3)寻找合理的几何尺寸;所述几何尺寸调整具体过程包括: a)根据梁柱几何尺寸按预设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配筋,将梁柱截面信息存入矩阵 文本。 b)定义节点和层集中质量,采用截面矩阵中的截面参数的梁柱单元,以及必要的 分析控制参数等,建立完整的OpenSees结构分析模型。 c)加载重力荷载代表值并分析,对步骤b中建立的结构分析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 提取前3阶周期和振型,并将信息以文本形式储存备用。 d)调用自动选波程序,根据地震作用基本信息和结构前3阶周期点按既定的规则 选波。 e)分别用已选好的地震波做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输出结果。 f)处理时程分析结果,得到位移相对误差值。 g)如果位移偏大且大于1. 2倍目标位移,则柱截面加大50mm,并对柱截面按选定 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规则重新配筋。梁截面几何尺寸在中等配筋率下抗力需满足选定的节 点强柱弱梁关系,否则以50_为梯度调整梁截面几何尺寸直到满足为止;更新梁柱截面信 息,并返回到过程a。 h)如果位移偏小且小于0. 8倍目标位移,则柱截面减小50mm,并对柱截面按选定 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规则重新配筋。梁截面几何尺寸在中等配筋率下抗力需满足选定的节 点强柱弱梁关系,否则以50_为梯度调整梁截面几何尺寸直到满足为止;更新梁柱截面信 息,并返回到过程a。 i)重复过程a到过程h,直到位移相对误差小于正负20% ;跳出几何尺寸调整过 程。 4)概念性调整迭代逼近目标位移;具体流程包括: A)参数赋值,包括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最大分析子线程数TN、地震波条数WN 和地震波初始加载方向DR。其中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 :分析前确定运算时读取,根据试 算情况估计可能得到预期结果的最大迭代次数。分析子线程数TN :每次迭代开始前确定, 根据计算机CPU核心数和选波结果数确定,取两者较小值。地震波条数WN :根据波库的全 面性和分析需要综合确定符合要求的波的数量。地震波初始加载方向DR= 1。 B)判断当前迭代次数CN是否小于等于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若是,则进行下一 步,若大于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则跳转流程I。 C)自动选波,进行模态分析,根据结构周期和地震作用信息选波。 D)考虑加载方向,交替变化地震波加载方向,即变化DR数值的正负。 E)任务分配;WN条地震波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任务合理的分配给TN个子线程;TN 个分析子线程,分别调用一个OpenSees实例。分析子线程X,用第aX号到bX号波分别对结 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其中X的取值为1至TN的整数,包含1和TN,如分析子线程1是用 第al号到bl号波分别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依规定的数据结构输出各地震波对应 的时程分析结果到指定目录下。 F)判断所有分析子线程是否已经完成分析,若未完成,则继续等待,直到所有子线 程完成分析,进行下一步。 G)调用基于MATLAB编制并封装的后处理程序,读入时程分析结果数据并进行整 理分析,绘制本次结构的反应分析图。 H)判断当前迭代次数的结构是否满足位移要求,并判断梁柱是否满足与选定的构 造相适应的位移延性能力限制要求。若不满足,则再次判断梁柱截面几何尺寸是否合理;若 合理,则设计内力生成子程序,根据目标位移与本次分析结果,以"广义层刚度双折线模型" 为基础调整截面设计内力,同时利用基于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考虑多振型的传统的基于位 移的设计方法,简称传统的DDBD法,其层剪力结果,检校层最小剪力并调整得到下一次迭 代的分析结构设计内力。再进行梁柱截面设计子程序,根据新的设计内力,并考虑基本的构 造措施,对截面进行配筋,形成下一次迭代的结构梁柱单元截面信息矩阵。返回流程B重新 开始分析;若满足,则跳转至下一步。 I)静载承载力及挠度验算,根据抗震设计合理的结构,反过来验算风、恒和活作用 下的承载力和挠度。然后判断静载验算是否通过;若不通过,在跳转下一步,否则验算通过, 本次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结束。 J)对结构进行相应加强调整并重新进行多波集成弹塑性分析,检验调整后的结构 的抗震性能,判断位移及延性要求是否满足条件,若不满足,则调整结构布置或者适当减小 目标位移,重新进行迭代分析与设计;若满足条件,则跳转至流程I。 进一步所述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步骤中,步骤2中所述目标位 移为层间位移角;步骤4中所述概念性调整的关键包括:梁柱位移延性代表值、层统计刚度 值、层双折线模型和位移相对误差。所述梁柱位移延性的计算公式为:梁柱的截面位移延 性=最大曲率/屈服曲率;所述的层统计刚度通过提取柱单元反应结果,计算各层"层间剪 力--层间位移",分别绘图,并对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的数据点进行线性回归处理得到 直线,该直线的斜率即为层统计刚度值。所述层双折线模型中关键点说明:最大层间位移角 由时程结果直接得到,假定楼层综合位移延性=楼层柱截面最大位移延性的平均值,则楼 层等效屈服层间位移角=反应最大层间位移角/楼层综合位移延性,屈服前刚度=层统计 刚度,屈服后刚度 =〇. 1*层统计刚度。 进一步所述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整个设计过程的控制程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新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明确结构设计基本信息;包括地震作用相关参数、梁柱节点定位信息、载荷信息和材料信息;所述地震作用相关参数包括:特征周期、最大地震影响系数和阻尼比;所述材料信息包括钢筋及混凝土强度、分析本构和滞回规则;2)选定目标位移;根据业主对建筑功能和安全的要求,明确目标位移;3)逐步调整寻找合理的几何尺寸;所述几何尺寸调整具体过程包括:a)根据梁柱几何尺寸按预设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配筋,将梁柱截面信息存入矩阵文本;b)定义节点和层的集中质量,采用截面矩阵中的截面参数的梁柱单元,以及必要的分析控制参数等,建立完整的OpenSees结构分析模型;c)加载重力荷载代表值并分析,对步骤b中建立的结构分析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提取前3阶周期和振型,将信息以文本形式储存备用;d)调用自动选波程序,根据地震作用基本信息和结构前3阶周期点按既定的规则选波;e)分别用已选好的地震波做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输出结果;f)处理时程分析结果,得到位移相对误差值;g)如果位移偏大且大于1.2倍目标位移,则柱截面加大50mm,并对柱截面按选定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规则重新配筋。梁截面几何尺寸在中等配筋率下抗力需满足选定的节点强柱弱梁关系,否则以50mm为梯度调整梁截面几何尺寸直到满足为止;更新梁柱截面信息,并返回到过程a;h)如果位移偏小且小于0.8倍目标位移,则柱截面减小50mm,并对柱截面按选定的中等配筋率和构造规则重新配筋。梁截面几何尺寸在中等配筋率下抗力需满足选定的节点强柱弱梁关系,否则以50mm为梯度调整梁截面几何尺寸直到满足为止;更新梁柱截面信息,并返回到过程a;i)重复过程a到过程h,直到位移相对误差小于正负20%;跳出几何尺寸调整过程;4)概念性调整迭代逼近目标位移;具体流程包括:A)参数赋值;包括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最大分析子线程数TN、地震波条数WN和地震波初始加载方向DR;其中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分析前确定运算时读取,根据试算情况估计可能得到预期结果的最大迭代次数;分析子线程数TN:每次迭代开始前确定,根据计算机CPU核心数和选波结果数确定,取两者较小值;地震波条数WN:根据波库的全面性和分析需要综合确定符合要求的波的数量;地震波初始加载方向DR=1;B)判断当前迭代次数CN是否小于等于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AN,若是,则进行下一步;若大于总迭代次数限制参数,则跳转流程I;C)自动选波;进行模态分析,根据结构周期和地震作用信息选波;D)考虑加载方向,交替变化地震波加载方向,即变化DR数值的正负;E)任务分配;WN条地震波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任务合理的分配给TN个子线程;TN个分析子线程,分别调用一个OpenSees实例;分析子线程X,用第aX号到bX号波分别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其中X的取值为1至TN的整数,包含1和TN,如分析子线程1是用第a1号到b1号波分别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依规定的数据结构输出各地震波对应的时程分析结果到指定目录下;F)判断所有分析子线程是否已经完成分析,若未完成,则继续等待,直到所有子线程完成分析,进行下一步;G)调用基于MATLAB编制并封装的后处理程序,读入时程分析结果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本次结构的反应分析图;H)判断当前迭代次数的结构是否满足位移要求,梁柱分别是否满足与选定的构造相适应的位移延性能力限制要求;若不满足,则再次判断梁柱截面几何尺寸是否合理;若合理,则设计内力生成子程序,根据目标位移与本次分析结果,以“广义层刚度双折线模型”为基础调整截面设计内力,同时利用基于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考虑多振型的传统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简称传统的DDBD法,其层剪力结果,检校层最小剪力并调整得到下一次迭代的分析结构设计内力;再进行梁柱截面设计子程序,根据新的设计内力,并考虑基本的构造措施,对截面进行配筋,形成下一次迭代的结构梁柱单元截面信息矩阵;返回流程B重新开始分析;若满足,则跳转至下一步;I)静载承载力及挠度验算;根据抗震设计合理的结构,反过来验算风、恒和活作用下的承载力和挠度;然后判断静载验算是否通过;若不通过,在跳转下一步;否则验算通过,本次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结束;J)对结构进行相应加强调整并重新进行多波集成弹塑性分析,检验调整后的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判断位移及延性要求是否满足条件,若不满足,则调整结构布置或者适当减小目标位移,重新进行迭代分析与设计;若满足条件,则跳转至流程I。...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斌雷朝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