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牛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11183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生态养牛场,属于养牛场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生态养牛场,采用可以收集雨水的节水顶棚,使得养牛场的水资源得到节省,生态牛棚采用合理分布,喂养区和休息区分割开来,使喂食更为方便,同时使用饲喂栏来喂养牛,使饲养更便捷;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生态养牛场,包括多个生态牛棚,生态牛棚包括节水顶棚和饲养室,节水顶棚设置于饲养室的顶部,饲养室包括饮水区、休息区、饲料喂养区和日晒区,饲料喂养区位于饲养室的中部,饲料喂养区包括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之间设置有饲喂栏,休息区设置于牛群进食区外侧,休息区的一端设置有饮水区,日晒区位于休息区的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生态养牛场,属于养牛场

技术介绍
通常养牛场均是将牛群放入棚内,饮食、睡觉和活动的地区就混在一起,其粪便和食物经常混在一起或混乱的散落在地面上,打扫起来非常不方便,使得饲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同时饲料和水资源耗费较多,资金消耗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生态养牛场,采用可以收集雨水的节水顶棚,使得养牛场的水资源得到节省,生态牛棚采用合理分布,喂养区和休息区分割开来,使喂食更为方便,同时使用饲喂栏来喂养牛,使饲养更便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生态养牛场,包括多个生态牛棚,所述生态牛棚包括节水顶棚和饲养室,所述节水顶棚设置于饲养室的顶部,所述饲养室包括饮水区、休息区、饲料喂养区和日晒区,所述饲料喂养区位于饲养室的中部,贯通饲养室的左右两端,所述饲料喂养区包括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所述牛群进食区为两个,对称设置于饲料放置区的两侧,所述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之间设置有用于隔开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的饲喂栏,所述休息区为两个,对称设置于牛群进食区的的两侧,两个所述休息区的一侧均设置有饮水区,所述日晒区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个休息区的外侧。所述节水顶棚包括顶棚和集水装置,所述顶棚包括主棚和侧棚,所述主棚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倾斜薄板结构,下部固定有用于支撑主棚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多个,均匀分布于主棚下部的两侧,所述主棚的中间部位开有透光槽,所述透光槽的上方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遮挡棚,所述遮挡棚也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倾斜薄板结构,且倾斜角度与主棚相同,所述侧棚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主棚的两侧,所述侧棚为靠近主棚的一侧高外侧低的倾斜薄板结构,所述侧棚的高侧固定于第一支撑杆上;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导水管和蓄水池,所述集水槽为两个,固定于两个侧棚的外延,所述集水槽的下侧固定有支撑侧棚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于集水槽的下侧,所述导水管为中空管路,所述导水管的上端设置于集水槽的一端并与集水槽连通,所述导水管的下端通过水管与蓄水池连通。所述饲喂栏包括支撑架和旋转杆,所述支撑架包括上梁、下梁、曲梁和直梁,所述上梁和下梁均水平设置,所述下梁设置于地面上,所述曲梁和直梁竖直设置与下梁上,所述曲梁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曲梁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旋转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杆可绕与连接杆的连接端旋转,所述旋转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 U型卡槽,所述第一 U型卡槽的上边缘设置有限制旋转杆角度的限位杆,所述第一 U型卡槽和限位杆之间的中空部套装于上梁上,所述上梁固定设置于曲梁和直梁的上端,所述旋转杆通过限位杆倾斜设置于上梁上,所述上梁上设置有将旋转杆竖直固定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位置与旋转杆竖直时第一 U型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固定片上开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 U型槽的两个侧面上均开有与第一销孔相对应的第二销孔,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可通过销钉固定并使旋转杆固定于竖直位置。所述上梁的上方还设置有可将若干旋转杆同时竖直固定的锁定杆,所述锁定杆与上梁平行,所述锁定杆与上梁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套装孔,所述锁定杆设置于套装孔内并可在套装孔内旋转,所述锁定杆上固定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对称的两个第二 U型槽,所述两个第二 U型槽水平设置,且其端面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 U型槽的端面开有通孔,两个所述第二 U型槽通过通孔套装于锁定杆上并固定于锁定杆上,所述两个第二 U型槽之间留有用于固定限位杆的间隙,所述间隙与旋转杆竖直时限位杆的位置向对应,所述锁定机构可随旋转杆的旋转而调整间隙的朝向,从而对限制杆进行固定或释放。所述休息区内设置有用于将牛隔开的隔栏。所述饲料放置区的地面为中间高两侧低的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采用了节水顶棚,雨水可顺着顶棚留下,在侧棚的两侧设置集水槽,从主棚留下的雨水流入侧棚,侧棚的水会流入集水槽,集水槽通过导水管将雨水导入蓄水池中,将雨水收集起来备用,在主棚开有透光槽,使大面积的顶棚可以投入光线,在透光槽上覆盖遮挡棚,防止雨水进入,同时,遮挡棚采用透光材料,不影响光线的进入。2、饲养室中的饲料喂养区和休息区分开,使得饲料与粪便等垃圾分开,节省了饲料消耗,同时方便清扫,减少了劳动力。3、饲料放置区和牛群进食区之间通过饲喂栏隔开,在进食时,牛群会站立在牛群进食区,头探出饲喂栏,在饲料放置区进食,粪便会排放在牛群进食区内,同时当牛在休息区休息时,由于休息区通过隔栏分开,牛会自觉的将头先进入隔栏内,臀部伸出休息区,粪便会排放在牛群进食区,这样使得粪便集中于牛群进食区,使得打扫起来更加方便省力。4、饲喂栏采用可移动式旋转杆,使得曲梁与旋转杆、直梁与旋转栏之间的面积可以随旋转杆的旋转而改变,当旋转杆倾斜于曲梁一侧时,直梁与旋转杆之间的面积增大,牛头即可钻出饲喂栏进行进食,且牛可均匀被饲喂栏分布,使得每一头牛都可以同时进食,无需争抢;当旋转杆竖直固定时,直梁与旋转杆之间的面积减少,牛头无法钻出,即可禁止牛进食。5、上梁的上端设置有锁定杆,锁定杆上设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随着锁定杆的旋转而旋转,当限位杆卡装于锁定机构内时,实现对旋转杆的固定,锁定机构为多个,因此当锁定杆旋转时,多个锁定机构可同时锁定多个旋转杆,使锁定方式更简便。6、饲料放置区的地面采用中间高两侧低的结构,使得饲料自然的堆积于饲料放置区的两侧,饲料放置区与牛群进食区通过饲喂栏隔开,牛头穿过饲喂栏即可食用位于饲料放置区两侧的饲料,倾斜的地面使得饲料自然堆积于饲喂栏下端,无需饲养员归拢饲料,在打扫时也更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生态牛棚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节水顶棚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饲喂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生态牛棚、2为节水顶棚、21为顶棚、22为集水装置、211为主棚、212为侧棚、213为第一支撑杆、214为透光槽、215为遮挡棚、221为集水槽、222为导水管、223为蓄水池、224为第二支撑杆、3为饲养室、31为饮水区、32为休息区、33为饲料喂养区、34为日晒区、321为隔栏、331为饲料放置区、332为牛群进食区、4为饲喂栏、41为支撑架、42为旋转杆、411为上梁、412为下梁、413为曲梁、414为直梁、415为连接杆、421为第一 U型卡槽、422为限位杆、423为固定片、424为第一销孔、425为第二销孔、43为锁定杆、431为支撑杆、432为套装孔、433为锁定机构、434第二 U型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生态养牛场,包括多个生态牛棚1,所述生态牛棚I包括节水顶棚2和饲养室3,所述节水顶棚2设置于饲养室3的顶部,所述饲养室3包括饮水区31、休息区32、饲料喂养区33和日晒区34,所述饲料喂养区33位于饲养室3的中部,贯通饲养室3的左右两端,所述饲料喂养区33包括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所述牛群进食区332为两个,对称设置于饲料放置区331的两侧,所述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之间设置有用于隔开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的饲喂栏4,所述休息区32为两个,对称设置于牛群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生态养牛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生态牛棚(1),所述生态牛棚(1)包括节水顶棚(2)和饲养室(3),所述节水顶棚(2)设置于饲养室(3)的顶部,所述饲养室(3)包括饮水区(31)、休息区(32)、饲料喂养区(33)和日晒区(34),所述饲料喂养区(33)位于饲养室(3)的中部,贯通饲养室(3)的左右两端,所述饲料喂养区(33)包括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所述牛群进食区(332)为两个,对称设置于饲料放置区(331)的两侧,所述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之间设置有用于隔开饲料放置区(331)和牛群进食区(332)的饲喂栏(4),所述休息区(32)为两个,对称设置于牛群进食区(332)的的两侧,两个所述休息区(32)的一侧均设置有饮水区(31),所述日晒区(34)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个休息区(32)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心翠马彪
申请(专利权)人:临汾市尧都区傲康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