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滴漏灌装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7986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滴漏灌装针,包括上针管、中针管、下针管,上针管套接在中针管的上端,中针管下端套接在下针管的上端,上针管、中针管、下针管的内部均上下开通有上针管内腔、中针管内腔、下针管内腔,上针管内腔的顶端为进液口,下针管内腔的底端为出液口,中针管内腔与下针管内腔相连通,防滴漏灌装针还包括用于控制上针管内腔与中针管内腔是否导通的弹性缓冲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滴漏灌装针,通过弹性缓冲机构,根据注射液体的多少,自动控制弹性缓冲机构的上升与下降,从而控制药液注射,避免药液滴漏,提高了注射效率,保证了注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食品、化工、医药、日化生产装备
,尤其涉及一种防滴漏灌装针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版GMP的落实,制药厂商对药品无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每生产完一批药品后,都要手动取下接触药液的部件,在清洗和灭菌之后,安装到原位,开始下一批药品的生产。在安装部件的过程中,都是手动安装,而在无菌环境中,人又是最大的污染源,因此部件存在着受污染的风险。这就迫使制药企业要求灌装机能够对那些部件(包含灌装针)进行在线清洗和灭菌(英文简称CIP-SIP)。目前液体灌装设备的灌装针管一般为固定的金属质地的管式结构,与其支撑结构为硬链接,容易产生对灌装容器的机械碰撞,同时还会产生灌装间歇的液体滴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滴漏灌装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滴漏灌装针,包括上针管、中针管、下针管,所述的上针管套接在中针管的上端,中针管下端套接在下针管的上端,上针管、中针管、下针管的内部均上下开通有上针管内腔、中针管内腔、下针管内腔,所述上针管内腔的顶端为进液口,下针管内腔的底端为出液口,所述的中针管内腔与下针管内腔相连通,所述防滴漏灌装针还包括用于控制上针管内腔与中针管内腔是否导通的弹性缓冲机构。为了使得上针管、中针管以及下针管之间连接时的密闭性,以及避免相互间的摩擦碰撞,所述中针管内腔具有环形挡圈,下针管的外圈设有凸环,下针管位于凸环以上的部分为下针管伸入部,所述下针管伸入部穿过环形挡圈的中心孔伸入中针管内腔,凸环卡接在环形挡圈下表面,所述下针管伸入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中针管内腔通过通孔与下针管内腔相连通,所述中针管内腔的内壁上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位于环形挡圈的下方,凸环的外圈一体结构的设有与环形凹槽配合的凸圈。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周向均布在下针管伸入部上,并且靠近环形挡圈。为了使得液体流进时有一个缓冲过程,且保持液体连续的流动,所述弹性缓冲机构包括活塞、活塞轴和弹簧,所述活塞轴的下端插入在下针管内腔的上端内,活塞轴的上端插入并固定在活塞下部内,所述弹簧套装在活塞轴上,弹簧的上端顶于活塞的下端面,弹簧的下端顶于下针管伸入部的上端面,所述上针管上方具有进液流道,进液流道的上端口为进液口,进液流道的下端口与上针管内腔连通,所述活塞位于上针管内腔堵在进液流道的下端口处。为了防止活塞轴堵住通孔,使得液体不能流下,所述活塞轴位于活塞以外的部分的长度为hl,下针管伸入部的上端面与通孔外圈之间的最短距离为h2,hi小于或等于h2。为了便于更多重量的液体流进以下压活塞,所述活塞从上端往下开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在活塞的外周周向均布。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槽为三个。作为优选,所述上针管内腔的内壁上环设有套筒,套筒的内径与活塞的外径d配合,活塞的底部具有一体结构的活塞凸环,弹簧上端顶于凸环的下端面上,活塞凸环的上端面被弹簧顶在套筒的下端面上。为了保持密闭性及防止碰撞,所述凸环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环形挡圈下表面具有与定位槽配合的凸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防滴漏灌装针,通过弹性缓冲机构,根据注射液体的多少,自动控制弹性缓冲机构的上升与下降,从而控制药液注射,避免药液滴漏,提高了注射效率,保证了注射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剖开后除去弹性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除去上针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针管,11、上针管内腔,12、进液口,13、进液流道,14、限位槽,2、中针管,21、中针管内腔,211、环形凹槽,22、环形挡圈,221、凸块,23、限位圈,3、下针管,31、下针管内腔,32、出液口,33、凸环,331、凸圈,34、下针管伸入部,35、通孔,4、活塞,41、导流槽,42、活塞凸环,5、活塞轴,6、弹簧,7、套筒。【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5所示,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一种防滴漏灌装针,包括上针管1、中针管2、下针管3,上针管I套接在中针管2的上端,中针管2下端套接在下针管3的上端,上针管1、中针管2、下针管3的内部均上下开通有上针管内腔11、中针管内腔21、下针管内腔31,上针管内腔11的顶端为进液口 12,下针管内腔31的底端为出液口 32,中针管内腔21与下针管内腔31相连通,防滴漏灌装针还包括用于控制上针管内腔11与中针管内腔21是否导通的弹性缓冲机构,中针管内腔21具有环形挡圈22,下针管3的外圈设有凸环33,下针管3位于凸环33以上的部分为下针管伸入部34,下针管伸入部34穿过环形挡圈22的中心孔伸入中针管内腔21,凸环33卡接在环形挡圈22下表面,下针管伸入部34上开设有通孔35,中针管内腔21通过通孔35与下针管内腔31相连通,为了将上针管I和中针管2固定,中针管内腔21的内壁上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211,环形凹槽211位于环形挡圈22的下方,凸环33的外圈一体结构的设有与环形凹槽211配合的凸圈331,通孔35周向均布在下针管伸入部34上,并且靠近环形挡圈22,弹性缓冲机构包括活塞4、活塞轴5和弹簧6,活塞轴5的下端插入在下针管内腔31的上端内,活塞轴5的上端插入并固定在活塞4下部内,弹簧6套装在活塞轴5上,弹簧6的上端顶于活塞4的下端面,弹簧6的下端顶于下针管伸入部34的上端面,上针管I上方具有进液流道13,进液流道13的上端口为进液口 12,进液流道13的下端口与上针管内腔11连通,活塞4位于上针管内腔11堵在进液流道13的下端口处,活塞轴5位于活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滴漏灌装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针管(1)、中针管(2)、下针管(3),所述的上针管(1)套接在中针管(2)的上端,中针管(2)下端套接在下针管(3)的上端,上针管(1)、中针管(2)、下针管(3)的内部均上下开通有上针管内腔(11)、中针管内腔(21)、下针管内腔(31),所述上针管内腔(11)的顶端为进液口(12),下针管内腔(31)的底端为出液口(32),所述的中针管内腔(21)与下针管内腔(31)相连通,所述防滴漏灌装针还包括用于控制上针管内腔(11)与中针管内腔(21)是否导通的弹性缓冲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玉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苏鑫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