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51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所述托盘为支承所述物流设备的支架,其中所述托盘至少包括:两横梁,其间隔一预定距离相对设置;两上部外纵梁,其相对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上表面上;两下部外纵梁,与所述上部外纵梁呈上下对应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下部;叉车作业空间,由所述上部外纵梁、下部外纵梁、横梁包围形成且沿横向排列,其与叉车的叉齿适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功能性好,解决了一些物流设备因尺寸问题或叉槽设计与工况不符导致的物流周转运输困难的问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托盘,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
技术介绍
如图1,现有一些物流设备10,如物流托盘为框架式结构,主要由下底横梁11、上横梁12、上纵梁13、下纵梁14构成上下两层外框架结构,并且在下底横梁11和上横梁12之间形成有叉槽18,供周转时叉车进行作业用。但是,由于上述物流设备沿H向的宽度过宽,超过海运集装箱或集装卡车的宽度,而叉车在纵梁侧进行H向叉入作业时,因上下两层底架间布置通长的叉槽18,叉车无法进行叉挑作业,因此空载或满载运输时存在困难,需设计专用周转运输托盘才能解决周转使用运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解决现有物流设备因尺寸问题或叉槽设计与工况不符导致的物流周转运输困难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所述托盘为支承所述物流设备的支架,其特点在于,所述托盘至少包括两横梁,其间隔一预定距离相对设置;两上部外纵梁,其相对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上表面上;两下部外纵梁,与所述上部外纵梁呈上下对应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下部;叉车作业空间,由所述上部外纵梁、下部外纵梁、横梁包围形成且沿横向排列,其与叉车的叉齿适配。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托盘还包括上部中间纵梁,搭接在所述横梁中间位置的上表面上; 下部中间纵梁,与所述上部中间纵梁呈上下对应设置且搭接在所述横梁中间位置的下部,并与所述上部中间纵梁、横梁包围形成另一横向排列的叉车作业空间。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上部外纵梁与下部外纵梁之间、和/或所述上部中间纵梁与下部中间纵梁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支撑立梁,所述支撑立梁两端连接至所述上部外纵梁和下部外纵梁上或者连接至所述上部中间纵梁和下部中间纵梁上,且所述多个支撑立梁将所述叉车作业空间或所述另一叉车作业空间分隔成多行纵向排列且恰与所述叉车的叉齿适配的直线型空间。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支撑立梁高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叉车的叉齿根部最厚部分的厚度。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下部外纵梁、下部中间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横梁两端的内侧。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在所述横梁下表面,与所述下部外纵梁、下部中间纵梁位置匹配处还安装有底垫板。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底垫板的宽度与所述横梁的宽度匹配,且所述底垫板的下部平面与所述下部外纵梁、下部中间纵梁的底平面平齐布置。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与所述横梁的搭接边缘与所述横梁的外表面存在一搭接距离D,且所述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物流设备的下底横梁的内宽W。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的高度与所述物流设备的下底横梁的高度匹配。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两上部外纵梁的两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K小于所述物流设备的两下底纵梁的两内侧表面之间的距离L。上述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上部外纵梁的外表面到邻近的上部中间纵梁的内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叉齿的长度。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本技术的专用托盘解决了一些物流装备因尺寸问题或叉槽设计与工况不符导致的物流周转运输困难问题;且本技术的专用托盘结构简单,功能性好,通过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实现与物流设备下底横梁、下底纵梁的装配。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的专用托盘通过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长度设计小于物流设备下底横梁的内口宽度,这样既可顺畅装配、也可防止纵向窜动;并通过专用托盘上部外纵梁的外廓尺寸小于物流设备两下底纵梁的内口尺寸L的设计,可防止物流设备的横向窜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所支承的物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的俯视立体图;图3为图2中本技术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的仰视立体图;图4为图2中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4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的物流设备从底面仰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与物流设备堆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从底面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解决图1中物流设备运输周转难题,本技术设计了图2中的专用托盘。如图2、3所示,此托盘20由一组相对设置的横梁21、22,装在所述横梁21、22两端向的上表面211、221的上部外纵梁23、25,装在所述横梁21、22两端向的下部的下部外纵梁24、26,以及安装在所述横梁21、22中间的上部中间纵梁27、下部中间纵梁28组成框架,且所述上部外纵梁23、25分别与所述下部外纵梁24、26呈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上部外纵梁23、下部外纵梁24与横梁21、22包围形成一叉车作业空间,所述上部外纵梁25、下部外纵梁26与横梁21、22也包围形成一叉车作业空间,所述上部中间纵梁27、下部中间纵梁28与横梁21、22也包围形成一叉车作业空间,这些叉车作业空间呈横向(图中H向)排列,可供叉车的叉齿插入进行作业。上/下部纵梁(包括上/下部外纵梁和上/下部中间纵梁)的位置设置需满足叉车从外纵梁端向伸入作业时,叉齿的前端能与上部中间纵梁的下表面接触,即上部外纵梁外表面到邻近的上部中间纵梁的内表面的距离J小于或等于叉齿的长度,这样可防止叉举作业中货物摔落,如上部外纵梁26外表面到邻近的上部中间纵梁28的内表面的距离J小于或等于叉齿的长度,这样叉车在进行叉举作业时候,其叉齿前端可突出邻近的上部中间纵梁28的内表面,使得叉举更安全、稳妥,防止货物摔落。为了加强整个框架的强度和刚度,该中间纵梁较佳的为两组,并可在两组中间纵梁之间用一加强筋278连接。并且,较佳的,在上下纵梁间布置有支撑立梁29将上部外纵梁23(25)和下部外纵梁24(26)、上部中间纵梁27和下部中间纵梁28有效连接,并增强整个框架的强度与刚度。两两支撑立梁将上述叉车作业空间分成多行纵向(图中Z向)排列的直线型空间291,该直线型空间291恰与叉车的叉齿大小适配且均匀分布,即支撑立梁29将上述叉车作业空间进一步分隔成恰与叉齿大小适配的空间,这些空间在纵向上组成一直线型空间291,并在横向上呈多行排列且均匀分布,这种空间结构的分布便于叉齿插入进行叉车端向(如图中H向)叉挑作业,有效地避免了叉车插入位置的偏移而导致的托盘左右倾斜。在本技术中,支撑立梁29的高度设置需满足叉车作业中叉齿根部最厚部分伸入作业的工况需求。如图4、5所示,本技术在托盘20的下部追加设置底垫板216,其布置在横梁21、22朝向地面的一侧的下表面212、222,且与下部外纵梁24、26,下部中间纵梁28对应的位置上,其宽度与横梁21、22的宽度匹配,长度则可随承载情况不同而变化。此底垫板216高度与叉槽高度设计相关,也即支撑立梁29连接上、下部外纵梁23、24(25、26)/上、下部中间纵梁27、28,其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叉齿根部的最厚尺寸。因上部外纵梁、上部中间纵梁要搭接在外横梁上,当外横梁的高度小于支撑立梁与下部外纵梁(下部中间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物流设备周转用托盘,所述托盘为支承所述物流设备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至少包括:两横梁,其间隔一预定距离相对设置;两上部外纵梁,其相对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上表面上;两下部外纵梁,与所述上部外纵梁呈上下对应设置且分别搭接在所述横梁两末端的下部;叉车作业空间,由所述上部外纵梁、下部外纵梁、横梁包围形成且沿横向排列,其与叉车的叉齿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翔李剑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