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切换系统,广泛用于通信、IT、工矿等各个领域。本装置各组蓄电池的通路上都串联了二只直流接触器,且其中一只直流接触器并联有阻隔二极管,直流接触器的控制极接系统控制器;系统控制器中设置有采集模块、控制模块、输入模块、显示模块和驱动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轮流对单组蓄电池而非所有蓄电池充电,解决了超过4组蓄电池因环流不能直接并联的问题,保证每组蓄电池不会出现过冲电或充电不足的状态,同时降低了电源对蓄电池的充电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蓄电池
,具体设及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切换系统,广泛 用于通信、IT、工矿等各个领域。
技术介绍
蓄电池作为后备能源,广泛用于通信、IT、工矿等各个领域。在蓄电池的单体容量 及整组蓄电池电压受限的情况下,目前采用直接并联的方式来增加容量。然而现有的蓄电 池组间只是进行了机械隔离没有电气隔离,由于各电池组的内阻不同,电池组间会产生环 流。因此在蓄电池实际使用时存在W下问题: ①蓄电池采用传统直接并联的方式时,建议组数不超过4组,对于单体容量较小 或需要功率较大的情况,直接并联无法满足; ②不同类型的蓄电池不能直接并联使用; ③已经使用了不同年限的蓄电池不能直接并联使用; ④不同品牌的蓄电池不能直接并联使用; ⑥蓄电池并联后充电时会出现某组蓄电池充电不足,某组蓄电池过充电的情况, 且充电功率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蓄电池充放电切换 系统,其结构简单,可轮流对单组蓄电池而非所有蓄电充电,解决了超过4组蓄电池因环流 不能直接并联的问题,保证每组蓄电池不会出现过冲电或充电不足的状态,同时降低了电 源对蓄电池的充电功率。 实现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各蓄电池的通路上都串联了二 只直流接触器,且其中一只直流接触器并联有阻隔二极管,直流接触器的控制极接系统控 制器;系统控制器中设置有采集模块、控制模块、输入模块、显示模块和驱动模块,其中 采集模块巡检各组蓄电池的电压、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和充电电流强度, 输入到控制模块进行更新存储; 控制模块采用微处理器,完成逻辑控制、存储和输出指令; 输入模块设定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小充电电流; 显示模块显示出W下数值: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充电电流、各蓄电池电 压、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小充电电流; 驱动模块接收控制模块指令并驱动各直流接触器的断开、闭合。 所述系统控制器的驱动端口适配2~20组蓄电池。 所述阻隔二极管为肖特基二极管。 所述输入模块配置有输入键盘,方便对电压、电流值的设定。 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可实现电源对各组蓄电池的轮流充电或各组蓄电池对设备的轮流供电; 解决了不同类型蓄电池的并联使用的问题,如解决了铁裡电池和铅酸蓄电池并联 的问题; 通过切换方式解决了已经使用了不同年限的蓄电池并联使用的问题,如解决新蓄 电池和老蓄电池并联的问题; 解决了不同品牌的蓄电池并联使用的问题; 可轮流对单组蓄电池充电而非同时对所有蓄电充电,保证每组蓄电池不会出现过 冲电或充电不足的状态,降低了电源对蓄电池的充电功率的系统。【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系统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1、蓄电池切换系统正极排2、直流接触器3、直流接 触器4、二极管5、烙断器6、蓄电池组(1) 7、直流接触器8、直流接触器9、二极管10、烙断器 11、蓄电池组(2) 12、直流接触器13、直流接触器14、二极管15、烙断器16、蓄电池组(n) 17、 系统控制器18、采集模块19、控制模块20、输入模块21、显示模块22、驱动模块23。【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 和附图,对本技术放电和充电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 明用解释对本技术做详细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参见各图,各蓄电池7、12、17的通路上都串联了二只直流接触器3、8、13和4、9、 14,且其中一只直流接触器4、9、14并联有阻隔二极管5、10、15,各直流接触器的控制极接 系统控制器18。详见图2,系统控制器18中设置有采集模块19、控制模块20、输入模块21、 显示模块22和驱动模块23。其中各模块的工作机理为:采集模块19巡检各组蓄电池的电 压、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和充电电流强度,将检测到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信息,输 入到控制模块20进行更新存储;控制模块20采用微处理器,完成逻辑控制、存储和输出指 令;输入模块21设定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小充电电流;显示模块22显示出W下数 值: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充电电流、各蓄电池电压、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 小充电电流;驱动模块23接收控制模块指令并驱动各直流接触器的断开、闭合。 本技术放电切换方式: 蓄电池组(1) 7对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1、蓄电池切换系统正极排2供电时,切换 系统控制器18使直流接触器4和直流接触器3闭合,电流流经直流接触器4、直流接触器 3,由蓄电池组(1)7进行供电。蓄电池组(1)7完成供电后,系统控制器18控制直流接触器 4断开、直流接触器3闭合,蓄电池组(1) 7电流流经直流接触器3及二极管5。当采集模块 19检测到需要蓄电池切换时,系统控制器18控制直流接触器8闭合,蓄电池组(2) 12通过 二极管DlO及直流接触器8对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1、蓄电池切换系统正极排2供电,同 时因二极管D5的阻隔,蓄电池组(2) 12不会对蓄蓄电池组(1)7充电。[003。蓄电池组似12放电正常后,蓄电池切换系统控制器18控制直流接触器3断开, 蓄电池组(1)7与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I完全断开,蓄电池切换系统控制器18控制直流 接触器9闭合,蓄电池组(2) 12通过直流接触器8、直流接触器9对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 1放电。蓄电池组(2) 12完成供电后,切换至下一组蓄电池组时,重复W上切换方式。 本技术充电切换方式: 蓄电池切换系统负极排1、蓄电池切换系统正极排2对蓄电池组(1) 7供电时,系统 控制器18控制直流接触器4、直流接触器3闭合,电流流经直流接触器4、直流接触器3对 蓄电池组(1)7充电。充电完成后,切换至对蓄电池组(2) 12充电,运时系统控制器18控制 直流接触器4、直流接触器3断开,而直流接触器8、直流接触器9闭合,电流流经直流接触 器8、直流接触器9对蓄电池组(2) 12充电。蓄电池组(2) 12完成充电,切换至下一组蓄电 池组时,重复W上切换方式。 蓄电池切换系统控制器18由信息采集模块19、控制模块20、输入模块21、显示模 块22、和驱动模块23组成。 信息采集模块19定义的W下检测状态O输入模块21定义的W下输入内容,可通过键盘将W下表格内容输入到控制模块 20中 显示模块22定义的W下显示内容O驱动模块23接收到控制模块20的指令后,可驱动直流接触器KMl1至KMnl,KM12 至KMln完成相应的动作。 控制模块20采用微处理器,具有逻辑控制、存储和输出指令等功能。 蓄电池切换系统控制器(18)工作说明: 通过输入模块21设定"可放电电压-V工作","需充电电压-V停止""最小充电电 流-Imin";信息采集模块19快速巡检各组蓄电池的电压Vl~Vn、"充电状态-V充"、"放电 状态一V放"及"充电电流--I充",输入到控制模块20中进行更新存储;当控制模块20中 "充电状态-V充"为"I"时,进入充电状态;当"放电状态-V放"为"I"时,进入放电状态。 当进入放电状态,控制模块20对比"可放电电压-V工作"和各组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蓄电池的通路上都串联了二只直流接触器,且其中一只直流接触器并联有阻隔二极管,直流接触器的控制极接系统控制器;系统控制器中设置有采集模块、控制模块、输入模块、显示模块和驱动模块,其中采集模块巡检各组蓄电池的电压、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和充电电流强度,输入到控制模块进行更新存储;控制模块采用微处理器,完成逻辑控制、存储和输出指令;输入模块设定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小充电电流;显示模块显示出以下数值:充电状态电压、放电状态电压、充电电流、各蓄电池电压、可放电电压、需充电电压和最小充电电流;驱动模块接收控制模块指令并驱动各直流接触器的断开、闭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祺,林昭语,吴永德,魏意,李星源,张磊,吴秋宁,程前,马超岗,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