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力滑动轴承(1)设有合成树脂下壳体(2)、叠置在下壳体(2)上的合成树脂上壳体(3)、以及介于所述上壳体(3)与下壳体(2)之间的合成树脂推力滑动支承件(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推力滑动轴承和使用该推力滑动轴承的支柱型悬架的安装结构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07110,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12月2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180064177.2,名称为“推力滑动轴承和使用该推力滑动轴承的支柱型悬架的安装结构”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合成树脂支承的推力滑动轴承,且更具体地涉及作为支柱型悬架(麦弗逊型)的推力滑动轴承适当地纳入到四轮车辆中的推力滑动轴承,以及使用该推力滑动轴承的支柱型悬架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般而言,支柱型悬架主要用在四轮车辆的前轮中,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支柱组件包括与主轴形成一体的外缸体内的液压减震器,该支柱组件与盘簧组合。在这些悬架中,(I)有这样一种类型的结构:其中盘簧的轴线相对于支柱的轴线有效地偏移,从而允许包含在该支柱内的减震器的活塞杆实现平顺的滑动,(2)有另一类型的结构:其中盘簧的轴线与支柱的轴线对准地布置。在这两种结构的悬架中,轴承设置在机动车辆本体的安装件与盘簧的上弹簧座之间,从而当支柱组件通过转向操作与盘簧一起转动时实现平顺的转动。此外,该轴承需要支承车体负载(推力负载),同时平顺地允许由于上述悬架结构造成的径向负载,即,在前一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盘簧的轴线相对于支柱的轴线偏移,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会由于盘簧沿支柱的轴线方向的恢复力产生径向负载;在后一结构的情况下,由于支柱的轴线必须与盘簧的轴线彼此对准的布置在制造时有难度,由此造成的不对准也会发生径向负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2-257146专利文献2 JP-A-2004-22575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述平顺地允许推力负载和径向负载的推力滑动轴承,已经提出了一种推力滑动轴承,其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下壳体、叠置在该上壳体上合成树脂制成的上壳体、介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合成树脂制成的盘形推力滑动支承件、以及介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合成树脂制成的径向支承件构成(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但是,存在着不能确保在推力滑动轴承所设置的车体侧安装件与上部弹簧座之间有用于径向向外安装的空间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个经济问题,即由于使用两个支承件,即推力滑动支承件和径向滑动支承件,因而所要承担的成本增加。考虑到上述各方面设计了本专利技术,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推力滑动轴承,其能够通过不使用径向滑动支承件而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形成径向滑动支承部分来使径向尺寸较小,从而克服安装空间的问题并且克服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推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下壳体、叠置在下壳体上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上壳体、以及介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推力滑动支承件;其中下壳体包括:环形基部,该环形基部具有环形上表面和环形下表面、以及管状小直径内表面、管状大直径内表面、和布置在环形上表面与环形下表面之间的圆柱形外表面,并具有设置在环形上表面上的第一环形凹陷部分;小直径孔,该小直径孔由环形基部的管状小直径内表面限定并在环形基部的环形下表面处开口 ;大直径孔,该大直径孔由环形基部的管状大直径内表面限定并在环形基部的环形上表面处开口 ;环形肩部表面,该环形肩部表面在管状小直径内表面的环形内周端部处从管状小直径内表面延伸,并在管状大直径内表面的环形外周端部处从管状大直径内表面延伸;环形突出部分,该环形突出部分从圆柱形外表面的下端部径向向外突出;管状突出部分,该管状突出部分设置在环形突出部分的环形上表面上并通过其管状内表面与圆柱形外表面和环形突出部分的环形上表面协配而限定第二环形凹陷部分;以及环形配合突出部分,该环形配合突出部分从管状突出部分的管状外表面径向向外突出;其中上壳体包括:环形基板部分;内部管状悬置部分,该内部管状悬置部分在环形基板部分的管状内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成从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上表面向下悬置,并通过其管状内表面限定与小直径孔同心的中心孔;厚壁外部管状悬置部分,该厚壁外部管状悬置部分在环形基板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成从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上表面悬置,并从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延伸,且具有圆柱形内表面;第三环形凹陷部分,该第三环形凹陷部分由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下表面、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以及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圆柱形内表面限定;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该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从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垂直设置;第四环形凹陷部分,该第四环形凹陷部分由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以及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管状内表面限定;环形配合部分,该环形配合部分从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突出;以及环形钩部分,该环形钩部分从环形配合部分的管状内表面径向向内突出,以及其中推力滑动支承件设置在第三环形凹陷部分内,使其环形上表面与环形基板部分的限定第三环形凹陷部分的环形下表面可滑动地接触,推力滑动支承件还设置在第一环形凹陷部分内,使其环形下表面与环形基部的限定第一环形凹陷部分的环形凹陷部分底表面可滑动地接触,使得上壳体的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下表面和下壳体的环形基部的环形上表面彼此间隔开,上壳体叠置在下壳体上,使得上壳体的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与环形肩部表面相对,且其间有间隙;使在径向方向壁厚大于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上壳体的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圆柱形内表面与下壳体的环形基部的圆柱形外表面可滑动地接触;上壳体的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设置在第二环形凹陷部分内;且上壳体的环形钩部分弹性地配装到环形配合突出部分;由此通过设置在第二环形凹陷部分内的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设置在第四环形凹陷部分内的管状突出部分和环形配合突出部分,在环形基部的圆柱形外表面相对于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圆柱形内表面而言的弹性配装部分和可滑动接触部分之间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推力滑动轴承,通过设置在第一和第三环形凹陷部分内的推力滑动支承件的环形上表面与上壳体的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下表面之间的平顺滑动而允许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沿推力负载方向的相对转动,而通过上壳体的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圆柱形内表面与下壳体的环形基部的圆柱形外表面之间的平顺滑动而允许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沿径向负载方向的相对转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推力滑动轴承,推力滑动支承部分由推力滑动支承件的环形上表面和上壳体的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下表面构成,并允许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对于推力负载方向的相对转动的平顺滑动,由于该推力滑动支承部分位于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和下壳体的环形上表面上方,所以能够在实践中尽量防止诸如灰尘的异物从内周和外周表面侧侵入推力滑动支承部分,由此使得能够避免诸如由于这些异物侵入造成的推力滑动支承部分的异常磨损之类的麻烦。此外,径向滑动支承部分由上壳体的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圆柱形内表面和下壳体的环形基部的圆柱形外表面构成,并允许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对于径向负载方向的相对转动的平顺滑动,通过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在实践中能尽量防止诸如灰尘的异物从外周表面侧侵入径向滑动轴承部分,由此也能够避免诸如由于这些异物侵入造成的径向滑动支承部分的异常磨损之类的麻烦。[001当前第1页1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下壳体、叠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上壳体、以及介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推力滑动支承件;其中所述下壳体包括:环形基部,所述环形基部具有环形上表面和环形下表面、以及管状小直径内表面、管状大直径内表面、和布置在所述环形上表面与所述环形下表面之间的圆柱形外表面,并具有设置在所述环形上表面上的第一环形凹陷部分;小直径孔,所述小直径孔由所述环形基部的管状小直径内表面限定并在所述环形基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处开口;大直径孔,所述大直径孔由所述环形基部的管状大直径内表面限定并在所述环形基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处开口;环形肩部表面,所述环形肩部表面在所述管状小直径内表面的环形内周端部处从所述管状小直径内表面延伸,并在所述管状大直径内表面的环形外周端部处从所述管状大直径内表面延伸;环形突出部分,所述环形突出部分从所述圆柱形外表面的下端部径向向外突出;管状突出部分,所述管状突出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形突出部分的环形上表面上并通过其管状内表面与所述圆柱形外表面和所述环形突出部分的环形上表面协配而限定第二环形凹陷部分;以及环形配合突出部分,所述环形配合突出部分从所述管状突出部分的管状外表面径向向外突出;其中所述上壳体包括:环形基板部分;内部管状悬置部分,所述内部管状悬置部分在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管状内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成从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上表面向下悬置,并通过其管状内表面限定与所述小直径孔同心的中心孔;厚壁外部管状悬置部分,所述厚壁外部管状悬置部分在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成从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所述环形上表面悬置,并从所述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延伸,且具有圆柱形内表面;第三环形凹陷部分,所述第三环形凹陷部分由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环形下表面、所述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以及所述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所述圆柱形内表面限定;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所述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从所述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垂直设置;第四环形凹陷部分,所述第四环形凹陷部分由所述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所述环形下端表面、所述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管状外表面、以及所述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管状内表面限定;环形配合部分,所述环形配合部分从所述外部管状垂直壁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向下突出;以及环形钩部分,所述环形钩部分从所述环形配合部分的管状内表面径向向内突出,以及其中所述推力滑动支承件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凹陷部分内,使其环形上表面与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限定所述第三环形凹陷部分的所述环形下表面可滑动地接触,所述推力滑动支承件还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凹陷部分内,使其环形下表面与所述环形基部的限定所述第一环形凹陷部分的环形凹陷部分底表面可滑动地接触,使得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环形基板部分的所述环形下表面和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环形基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彼此间隔开,所述上壳体叠置在所述下壳体上,使得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环形下端表面与所述环形肩部表面相对,且其间有间隙;使在径向方向壁厚大于所述内部管状悬置部分的所述上壳体的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所述圆柱形内表面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环形基部的所述圆柱形外表面可滑动地接触;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凹陷部分内;且所述上壳体的环形钩部分弹性地配装到所述环形配合突出部分;由此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凹陷部分内的所述内部管状垂直壁部分和设置在所述第四环形凹陷部分内的所述管状突出部分和所述环形配合突出部分,在所述环形基部的所述圆柱形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外部管状悬置部分的所述圆柱形内表面而言的所述弹性配装部分和可滑动接触部分之间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重晃一,金子亮平,
申请(专利权)人: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