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一种导光板,包括主体、第一微结构和第二微结构。主体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出光面。第一和第二微结构设置在出光面上。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光学面。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相对于第一入光面倾斜而分别形成第一倾角和第二倾角。第一倾角和第二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第一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第一入光面。第二微结构包括第三、第四光学面。第三光学面和第四光学面相对于第二入光面倾斜而分别形成第三倾角和第四倾角。第三倾角和第四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第二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第二入光面。第一微结构和第二微结构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小于主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组件,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通常用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反射面。光源所提供的光线从导光板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另一种用在灯具上的导光板则具有两个相对的出光面。光源所提供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后则分别从两个出光面射出。而且,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通常会设有横向的V形结构,以使得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内部后能够更均匀地混合。然而,这种横向的V形结构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如此一来,将使得导光板的出光面产生亮暗纹或热点(hotspot),从而影响导光板的光学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及光源模块,该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利用导光板的主体上所设置的微结构的形状变化、角度设计、高度或深浅变化以及排列方式,来改变光线由导光板射出后的出光角度及光指向性,进而可提高导光板的出光效率以及外观的均匀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其通过搭配在导光板的主体上的微结构和靠近导光板入光处的混光结构,可改善公知导光板在入光侧出现明显亮暗纹而导致外观不均匀的问题,进而可有效改善导光板的光学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主体、复数个第一微结构及复数个第二微结构。主体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以及出光面。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相对,且出光面与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连接。第一微结构设置在出光面上。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第一光学面相对于第一入光面倾斜,第一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一倾角而延伸至顶部。第二光学面相对于第一入光面倾斜,第二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二倾角而延伸至顶部。第一倾角和第二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第一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第一入光面。第二微结构设置在出光面上。各个第二微结构包括第三光学面以及第四光学面。第三光学面相对于第二入光面倾斜,且第三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三倾角而延伸至顶部。第四光学面相对于第二入光面倾斜,且第四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四倾角而延伸至顶部。第三倾角和第四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第二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第二入光面。其中,各个第一微结构和第二微结构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小于主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互相连接形成脊线,且脊线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边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二微结构的第三光学面与第四光学面互相连接形成脊线,且脊线实质上平行于第二入光面的边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微结构还包括第一侧光学面以及第二侧光学面。第一侧光学面连接出光面、第一光学面以及第二光学面,且第一侧光学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而形成第一侧倾角。第二侧光学面与第一侧光学面相对于并且连接出光面、第一光学面及第二光学面,其中第二侧光学面相对出光面倾斜而形成第二侧倾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微结构还包括顶面。顶面连接第一光学面、第二光学面、第一侧光学面以及第二侧光学面。顶面与第一光学面或第二光学面相连接的边缘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边缘。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顶面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侧光学面由至少两个光学面单元组成,且各个光学面单元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二侧光学面由至少两个光学面单元组成,且各个光学面单元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倾角和第二侧倾角为-45度至45度,包括端点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二微结构还包括第三侧光学面及第四侧光学面。第三侧光学面连接出光面、第三光学面以及第四光学面,且第三侧光学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而形成第三侧倾角。第四侧光学面与第三侧光学面相对并且连接出光面、第三光学面及第四光学面,其中第四侧光学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而形成第四侧倾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二微结构还包括顶面。顶面连接第三光学面、第四光学面、第三侧光学面以及第四侧光学面,且顶面与第三光学面或第四光学面相连接的边缘实质上平行于第二入光面的边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面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侧光学面由至少两个光学面单元组成,且各个光学面单元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侧光学面由至少两个光学面单元组成,且各个光学面单元为平面或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侧倾角和第四侧倾角为-45度至45度,包括端点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微结构和第二微结构为凸状部或凹陷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还包括与出光面相对的表面,且表面上设有复数个光学微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微结构为点状结构、条状结构,或与前述第一微结构和第二微结构相同的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相邻的第一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这些间距随着第一微结构与第一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相邻的第二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这些间距随着第二微结构与第二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前述导光板、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第一光源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相邻地设置。第二光源与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相邻地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光源和/或第二光源能够发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能够交替发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前述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上方。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利用主体上所设置的微结构的形状变化、角度设计、高度或深浅变化以及排列方式,来改变光线从导光板射出后的出光角度及光指向性,进而可提高导光板的出光效率以及外观的均匀性。此外,通过搭配在主体上的微结构和靠近导光板入光处的混光结构,可改善公知导光板在入光侧出现明显亮暗纹而导致外观不均匀的问题,进而可有效改善导光板的光学效果。【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说明】如下: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示了沿着图1的A-A剖面线剖切的一种微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A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B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A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B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不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图9是图不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不意图。图10是图示了沿着图9的B-B剖面线剖切的一种微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是图不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不意图。图12是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不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俯视图。图14A至图14D分别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不同排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主体,其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对,且所述出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复数个第一微结构,其布置在所述出光面上,各个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入光面倾斜,所述第一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一倾角而延伸至顶部;以及第二光学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入光面倾斜,所述第二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二倾角而延伸至顶部,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所述第一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所述第一入光面;以及复数个第二微结构,其布置在所述出光面上,各个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第三光学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倾斜,所述第三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三倾角而延伸至顶部;以及第四光学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倾斜,所述第四光学面从底部形成第四倾角而延伸至顶部,所述第三倾角和所述第四倾角中较小的一者面向所述第二入光面,较大的一者背向所述第二入光面;其中,各个所述第一微结构和各个所述第二微结构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茹,谢雅云,侯珮棻,林信伯,张嘉尹,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