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配焦煤的配用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混配焦煤进行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分析,根据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进行分类为混配焦煤1#、混配焦煤2#和混配焦煤3#;2)选择其他单种炼焦煤并控制质量;3)不同的混配焦煤分类进行配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单种煤的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片状和同性结构将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标准差S>0.1的混配焦煤分别进行区分配用,不仅解决了混配焦煤的定量配用问题,还可以在最大程度节省优质焦煤配用量的情况下,稳定焦炭质量,节约焦煤配比,降低配煤成本;在无煤调湿、无型煤、无捣固条件下,6米及6米以上焦炉顶装炼焦,所得焦炭热性能>65%,M40%>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化工
,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钢铁工业正处微利时期,焦化企业也未能幸免,降低配煤成本是解决这一问 题的重要捷径。中国炼焦煤资源中,焦煤是结焦性能最佳煤种,其结焦后冷热强度高,是炼 制焦炭的最优煤种,通常焦化企业焦煤的配用比例达到45%以上,其价格最高,而且呈不断 走高趋势。另外,因焦煤资源稀缺以及利益驱使,国内焦煤市场混煤现象极其普遍,洗煤厂 按国家标准挥发分和G值控制,将不同煤种混配,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的稳定与控制。各焦 化公司虽然通过平均最大反射率及其方差控制,炼焦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云max、标 准差S,可以判断炼焦煤的变质程度及是否混煤,并可以据此对发生混煤的矿山进行质量交 涉,挽回带来的损失。但同时又面临着在焦煤出现混配情况时,如何在焦炭质量稳定前提 下,进行混煤定量配用控制这一困扰焦化企业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在焦炭质量稳定 的前提下,合理定量配用混配焦煤,从而合理利用资源,缓解资源紧张局势。 此混配焦煤的特征为:工业指标达到国家焦煤范畴,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 1.5% > -冷max> 丨.0,标准差S>0. 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对工业指标达到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中焦煤相应指标范 畴,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丨.5%多万max>丨.0,标准差S>0. 1的混配焦煤进行单种煤 成焦显微结构分析,根据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进行分 类配用。①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 5 %记为混配焦煤1# ; ②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50~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 15 %,与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60 %,5 % <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 15 %记为混配焦煤2#; ③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15%记为混配焦煤3#。 不同单种炼焦煤选择及质量控制方法: 气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控制; 1/3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30% ; 肥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挥发分〈32%,最大流动度MF彡lOOOOddpm; 单一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丨.5%2?万max>l、0,: 标准差S〈0. 1,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55%; 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G值>20 ; 上述煤种同时还需按照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控制。 配用方法: 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妄!~:1,5%,标准差S>〇. 1的混配焦煤,根据不 同的成焦结构进行配用: 当为混配焦煤1#时: 气煤:0~10% ;肥煤:10~15% ;混配焦煤1# : 15~25% ;焦煤:10~15% ; 1/3 焦煤:20~35% ;瘦煤:12~15% ;其中混配焦煤1#与焦煤之和控制在30~35% ; 当为混配焦煤2#时: 气煤:0~10% ;肥煤:10~15% ;混配焦煤2# : 10~20% ;焦煤:15~25% ; 1/3 焦煤:20~35% ;瘦煤:10~15% ;其中混配焦煤2#与焦煤之和控制在35~40% ; 当为混配焦煤3#时: 气煤:0~5%;肥煤:10~20%;混配焦煤3# :5~10%;焦煤:25~30% ;1/3 焦煤:20~35%;瘦煤:10~15%;其中混配焦煤3#与焦煤之和控制在35~40%。 本专利技术根据单种煤的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片状和同性结构将镜质组平均最大反 射率为丨.5%>万niax>| 标准差S>0. 1的混配焦煤分别进行区分配用,不仅解决了混 配焦煤的定量配用问题,还可以在最大程度节省优质焦煤配用量的情况下,稳定焦炭质量, 节约焦煤配比,降低配煤成本;在无煤调湿、无型煤、无捣固条件下,6米及6米以上焦炉顶 装炼焦,所得焦炭热性能>65 %,M40 % >85 %。【具体实施方式】 本项目的技术特点,开发一种在焦炭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定量配用混煤技术 或者其它煤种定量替代混煤,节约焦煤的配用技术。I(如果混配焦煤作为焦煤用,配煤炼焦 得到的焦炭性能如何,给出一个实施例,并给出焦炭的性能)1、对工业指标达到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中焦煤相应指标范 畴,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标准差S>〇. 1的混配焦煤进行单种煤 成焦显微结构分析,根据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进行分 类配用。 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5% 记为混配焦煤1# ; 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50~60 %,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 15%,与粗粒镶嵌结构彡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 15%均 为混配焦煤2#。 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15%为混配焦煤3#。 2、不同单种炼焦煤选择及质量控制方法: 气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5751-2009)控制; 1/3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30%;肥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挥发分〈32%,最大流动度MF彡lOOOOddpm; 单一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丨.5%S?万max>l.0, 标准差S〈0. 1,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多55 %,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 之和彡10%; 瘦煤资源选择与质量控制:G值>20。 3、配用方法: 1)当为混配焦煤1#时: 气煤:0~10% ;肥煤:10~15% ;混配焦煤1# : 15~25% ;焦煤:10~15% ; 1/3 焦煤:20~35% ;瘦煤:12~15% ;其中混配焦煤1#+焦煤控制30~35%。 2)当为混配焦煤2#时: 气煤:0~10% ;肥煤:10~15% ;混配焦煤2#:10~20%;焦煤:15~25%;1/3 焦煤:20~30% ;瘦煤:10~15% ;其中混配焦煤2#+焦煤控制35~40%。 3)当为混配焦煤3#时: 气煤:0~5%;肥煤:10~20%;混配焦煤3# :5~10%;焦煤:25~30% ;1/3 焦煤:20~35%;瘦煤:10~15%;其中混配焦煤3#+焦煤控制35~40%。 本方法实现在无煤调湿、无型煤、无捣固条件下,在6米及6米以上焦炉顶装炼焦, 焦炭热性能>65%以上,M40% >85%;解决了混配焦煤的定量配用问题,稳定焦炭,节约焦煤 配比,焦煤配用比例低于40%,降低配煤成本的配煤方法。 具体实施例: 各单种煤煤质分析结果见表1,各配煤方案的具体实施例见表1。 表1单种煤煤质分析结果 本方法实现在无煤调湿、无型煤、无捣固条件下,在6米及6米以上焦炉顶装炼焦, 焦炭热性能>65%以上,M40% >85%;解决了混配焦煤的定量配用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配焦煤的配用方法,所述混配焦煤的工业指标按照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达到焦煤的相应指标范畴,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标准差S>0.1,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混配焦煤进行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分析,根据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进行分类配用:1.1)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5%记为混配焦煤1#;1.2)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50‑60%,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15%,与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60%,5%≤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15%记为混配焦煤2#;1.3)纤维结构、片状结构和同性结构比例之和>15%记为混配焦煤3#;2)选择其他单种炼焦煤并控制质量如下:2.1)气煤满足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即可;2.2)1/3焦煤在满足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还需满足: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30%;2.3)肥煤在满足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还需满足:挥发分<32%,最大流动度MF≥10000ddpm;2.4)焦煤在满足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还需满足: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为标准差S<0.1,单种煤成焦粗粒镶嵌结构比例≥55%;2.5)瘦煤在满足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还需满足:G值>20;3)配用方法:3.1)当为混配焦煤1#时:气煤:0~10%;肥煤:10~15%;混配焦煤1#:15~25%;焦煤:10~15%;1/3焦煤:20~35%;瘦煤:12~15%;其中混配焦煤1#与焦煤之和为30~35%;3.2)当为混配焦煤2#时:气煤:0~10%;肥煤:10~15%;混配焦煤2#:10~20%;焦煤:15~25%;1/3焦煤:20~35%;瘦煤:10~15%;其中混配焦煤2#与焦煤之和为35~40%;3.3)当为混配焦煤3#时:气煤:0~5%;肥煤:10~20%;混配焦煤3#:5~10%;焦煤:25~30%;1/3焦煤:20~35%;瘦煤:10~15%;其中混配焦煤3#与焦煤之和为35~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茹,张雪红,周尽晖,薛改凤,陈超,宋子逵,周立鹏,孙彬,喻秋良,陈琳,鲍俊芳,陈鹏,任玉明,詹立志,王元生,陈细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