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61536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6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设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包括上支撑桁架、上架横梁、核心内筒、架体、上架立柱,所述架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架横梁和下支撑桁架,所述上支撑桁架设置在所述上架横梁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立柱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桁架的两侧,并连接在所述上架横梁的底部,所述核心内筒设置在所述上架立柱,且所述核心内筒内设置有钢架混凝土操作层、模板操作层和爬模操作层,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所述模板操作层和所述爬模操作层之间通过蛙式导轨连接;采用此种蛙式爬模装置,施工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不难发现,与同类技术相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爬模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目前,超高层建筑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钢混结构)外框筒,钢筋混凝土核心内筒先于外框筒施工是超高层施工的一般顺序。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超高层模板工程技术中,液压爬模,人工爬模,整体式提升钢平台,电动提升脚手架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其中液压爬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目前,国外的超高层建筑爬模主要是专业化公司承担,集成化、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国内虽然出台过部分规程,但总体模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其成熟性、规范性不够,提高爬模设计通用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不但解决核心筒爬模施工中的难题,有效减少了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和干扰,而且还能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加快爬升速度,缩短了工期,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包括上支撑桁架、上架横梁、核心内筒、架体、上架立柱,所述架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架横梁和下支撑桁架,所述上支撑桁架设置在所述上架横梁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立柱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桁架的两侦U,并连接在所述上架横梁的底部,所述核心内筒设置在所述上架立柱,且所述核心内筒内设置有钢架混凝土操作层、模板操作层和爬模操作层,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所述模板操作层和所述爬模操作层之间通过蛙式导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所述模板操作层和所述爬模操作层均内设置有四个液压系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核心内筒采用Y-TM200型蛙式液压顶升爬模系统,所述架体总高度为13.2m,架体支撑跨度根据结构空间布置,最大跨度8.5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在超高层内核心筒使用蛙式爬升系统,内爬模采用双油缸设计,增加了架体在上升时的稳定性,同时在支撑桁架端部设置约束装置,在爬升时提供约束导向,使得桁架承载能力得到大大增加;本专利技术所采用核心筒蛙式液压爬模施工技术措施和细部节点设计能满足核心筒沿竖向截面变化的要求,能够满足高工改装作业的安装性和操作性,采用此种蛙式液压模板,施工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不难发现,与同类技术相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的剖面图; 图中标号:1、上支撑桁架;2、钢筋混凝土操作层;3、模板操作层;4、蛙式导轨;5、下支撑桁架;6、上架横梁;7、核心内筒;8、架体;9、上架立柱;10、爬模操作层;11、液压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包括上支撑桁架1、上架横梁6、核心内筒7、架体8、上架立柱9,所述架体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架横梁6和下支撑桁架5,所述上支撑桁架I设置在所述上架横梁6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立柱9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桁架I的两侧,并连接在所述上架横梁6的底部,所述核心内筒7设置在所述上架立柱9,且所述核心内筒7内设置有钢架混凝土操作层2、模板操作层3和爬模操作层10,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2、所述模板操作层3和所述爬模操作层10之间通过蛙式导轨4连接。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2、所述模板操作层3和所述爬模操作层10均内设置有四个液压系统4。所述核心内筒7采用Y-TM200型蛙式液压顶升爬模系统,所述架体8总高度为13.2m,架体支撑跨度根据结构空间布置,最大跨度8.5m。娃式液压爬升系统 油缸型号:YG-210-125/90 ;额定最大压力:20MPa ;缸筒直径:125mm;活塞杆直径:90mm ;油缸行程:210mm ;单行程爬升高度:150 mm ;油缸工作提升力:200KN ;自锁装置:双向液压锁;油缸同步误差 5_ ;同步控制:分流集流阀(同步阀,活塞伸出速度约250_/min)0 LY-TM200型蛙式爬模系统单机位使用双油缸,设计提升力为20t,实际工作顶升时,4机位承受荷载。主平台在施工状态下设计承受荷载<5KN/m2。爬升情况下承受设计荷载^ lKN/m20承受最大荷载56t,顶升时实际安全系数:N=20 X 8/56=2.86。蛙式系统爬升原理 以达到一定强度剪力墙为载体(通常强度达到lOMPa),通过两组埋件承载。爬升时,上支撑桁架I和支撑桁架下5分别交替承载,利用自身液压顶升系统和上下两组防坠爬升器,依次顶升架体(架体8与上支撑桁架I连接),下支撑桁架5及埋件承载时顶升架体(模板与架体相对固定),就位后架体重量转移至上支撑桁架I及埋件上。液压顶升系统和上下两组防坠转换器爬升功能,利用上支撑桁架I提升上架立柱9及下支撑桁架5,至埋件位置后就位。施工流程 混凝土浇筑完毕,绑扎上层钢筋,混凝土达到强度,安装附墙架,架体8顶升到一个层高就位,顶升下导轨及下支撑桁架5 —个层高就位,合模饶筑混凝土,循环施工。爬升过程的稳定控制措施 核心筒液压爬模系统爬升过程中的稳定性一直是控制的重点,如果稳定性控制不当,爬升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载,使得提升的受力点不均匀,容易对架体产生破坏,发生安全事故。为保证架体爬升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上支撑桁架1、下支撑桁架5端部设置导向约束装置,为架体8爬升时提高导向约束,架体8顶升时,蛙式导轨4固定在下支撑桁架5上,上支撑桁架I设有导轨约束导向装置,保证架体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发生偏移。上支撑桁架I的上下弦钢梁,设置八套扶墙导向轮,防止爬升过程中发生架体偏移。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在超高层内核心筒使用蛙式爬升系统,内爬模采用双油缸设计,增加了架体在上升时的稳定性,同时在上支撑桁架1、下支撑桁架5端部设置约束装置,在爬升时提供约束导向,使得桁架承载能力得到大大增加。架体共有六层操作平台,从上至下分别为:上两层为钢筋混凝土操作平台2,可借助此两层平台绑扎钢筋,中间两层为支模操作平台3,可在此平台上完成合模、拆模、清理模板等工作,下层为爬升操作平台10,最底层为拆卸清理维护平台;当墙体混凝土达到脱模要求后,先爬升爬模架,将爬模架爬升至上一层,此时将模板退550mm,即可借助此空隙清理模板,然后将支模体系靠近外墙,并对其进行刚性拉接,此时即可借助上两层操作平台绑扎墙体钢筋;再用蛙式导轨4与架体实现互爬;蛙式液压爬模能增加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劳动效率,技术水准为国内先进。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蛙式爬模装置,包括上支撑桁架(1)、上架横梁(6)、核心内筒(7)、架体(8)、上架立柱(9),所述架体(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架横梁(6)和下支撑桁架(5),所述上支撑桁架(1)设置在所述上架横梁(6)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立柱(9)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桁架(1)的两侧,并连接在所述上架横梁(6)的底部,所述核心内筒(7)设置在所述上架立柱(9),且所述核心内筒(7)内设置有钢架混凝土操作层(2)、模板操作层(3)和爬模操作层(10),所述钢架混凝土操作层(2)、所述模板操作层(3)和所述爬模操作层(10)之间通过蛙式导轨(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开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