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包括底板、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弹性力臂和接触部,所述吸取部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吸取部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的另一端与接触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钩起部卡入所述通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具有抗冲击能力好、可有效防勾起、体积小及焊板力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连接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而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连接器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电流流通,从而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连接器形式和结构也是千变万化。现有技术中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体积较大;其抗冲击弹片通过侧壁抗冲击,而侧壁的多孔设计使得其抗冲击力量小,从而导致弹片易受到外力影响且抗冲击效果不明显;其与产品接触后的弹力亦较小;同时,侧壁设计的焊接面较小,焊接力较小,存在产品上板焊锡后附着力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抗冲击力大且焊接面大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包括底板、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弹性力臂和接触部,所述吸取部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吸取部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的另一端与接触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钩起部卡入所述通孔中。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为弧形凸起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臂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一缓冲臂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臂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臂的一端与第一缓冲臂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的另一端设有折回部。本技术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I)通过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的设计,当弹片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会起到很好的抗冲击能力,具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2)通过钩起部和通孔的配合设计,即设有防勾起结构,具有有效防止弹性力臂被勾起的技术效果;(3)整体结构具有体积小的优点,且底板的整个下表面均可以作为焊接面,即增大SMT焊接面,从而焊板后产品附着力明显提升,具有更大的焊板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的图1翻转后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在受压力后的结构图。标号说明:1、底板;21、第一缓冲臂;22、第二缓冲臂;23、通孔;24、折回部;31、吸取部;32、弹性力臂;33、接触部;34、钩起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第一缓冲臂、第二缓冲臂和防钩起结构的设计,从而获得很好的抗冲击能力和防钩起效果。请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本技术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包括底板1、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I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I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I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21和第二缓冲臂22,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31、弹性力臂32和接触部33,所述吸取部31的一端与底板I连接,所述吸取部31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32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32的另一端与接触部33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33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34,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23,所述钩起部34卡入所述通孔23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实施表面贴装技术(SMT)时,通过吸取部将产品放置在焊接位置上,底板远离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的一面可作为焊接面,所述抗冲击弹片连接器通过焊接面固定焊接后,当接触部接触受压时,弹性力臂受力变形,直至下压至最大行程;当弹性力臂被外力钩住提起时,钩起部卡入通孔中,可防止弹性力臂被钩起。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通过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的设计,当弹片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会起到很好的抗冲击能力,具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2)通过钩起部和通孔的配合设计,即设有防勾起结构,具有有效防止弹性力臂被勾起的技术效果;(3)整体结构具有体积小的优点,且底板的整个下表面均可以作为焊接面,即增大SMT焊接面,从而焊板后产品附着力明显提升,具有更大的焊板力。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33为弧形凸起结构。由上述描述可知,接触部优选为弧形凸起结构,以方便接触部接触受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臂21的一端与底板I连接,所述第一缓冲臂21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臂22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22的一端与第一缓冲臂21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22的另一端设有折回部24。由上述描述可知,折回部的设计可以使本技术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受力更稳定。请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本实施例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包括底板1、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I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I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I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21和第二缓冲臂22,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31、弹性力臂32和接触部33,所述吸取部31的一端与底板I连接,所述吸取部31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32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32的另一端与接触部33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33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34,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23,所述钩起部34卡入所述通孔23中。所述接触部33为弧形凸起结构。所述第一缓冲臂21的一端与底板I连接,所述第一缓冲臂21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臂22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22的一端与第一缓冲臂21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22的另一端设有折回部24。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具有抗冲击能力好、可有效防勾起、体积小及焊板力大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弹性力臂和接触部,所述吸取部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吸取部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的另一端与接触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钩起部卡入所述通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弧形凸起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臂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一缓冲臂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臂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臂的一端与第一缓冲臂连接,所述第二缓冲臂的另一端设有折回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包括底板、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冲击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分别朝向底板方向依次折叠,所述第一折叠部沿底板相反方向折弯依次形成第一缓冲臂和第二缓冲臂,所述第二折叠部包括吸取部、弹性力臂和接触部,所述吸取部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所述吸取部的另一端与弹性力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力臂的另一端与接触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接触部的另一端设有钩起部,所述第一折叠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钩起部卡入所述通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园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