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5104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伪瓶盖。它包括瓶口(20)、内盖(21)和扭断环(23),瓶口(20)与内盖(21)之间通过螺旋接口可拆卸连接,所述瓶口(20)的下端外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01),所述扭断环(23)的内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31),瓶口(20)与扭断环(23)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201、231)构成棘轮机构;所述扭断环(23)与内盖(21)之间通过可分离对接结构连接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反向旋转开启瓶盖时,扭断环的止转齿与瓶口的止转齿之间不会发生打滑现象,并使扭断环在开盖过程中能被充分的破坏,因此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结构简单、实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伪瓶盖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对包装瓶瓶口进行封装的瓶盖,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瓶盖。
技术介绍
为了使瓶盖具有防伪功能,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带有扭断环的防伪瓶盖等,并不断地予以改进。目前带扭断环的防伪瓶盖,一般是在瓶口上设置沿周向均布的18或者24个止动齿,而在扭断环的内圈上设置对称的两个止动齿,这种结构的扭断环在装盖过程中,扭断环止动齿与瓶上止动齿极易重合,在旋拧开盖过程中这些止动齿不能起到止动的作用,扭断环的断裂处产生永久变形,或使扭断环不能断裂,导致瓶盖无法通过正常的旋拧动作打开,或对扭断环的破坏不够,使瓶盖有再利用的可能,从而降低其防伪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伪瓶盖,该防伪瓶中的扭断环在旋拧开盖过程中能被充分的破坏,因此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防伪瓶盖,包括瓶口、内盖和扭断环,瓶口与内盖之间通过螺旋接口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口的下端外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所述扭断环的内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瓶口与扭断环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构成棘轮机构;所述扭断环与内盖之间通过可分离对接结构连接成一体。在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后,由于瓶口与扭断环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构成棘轮机构,反向旋转开启瓶盖时,扭断环的止转齿与瓶口的止转齿之间不会发生打滑现象,使扭断环在开盖过程中能被充分的破坏,因此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为了提高瓶盖开启的便利性,所述瓶口的止转齿沿瓶口外壁周向非均匀分布,所述扭断环的止转齿沿扭断环内圈周向非均匀分布。止转齿非均匀分布,可减少扭断环随内盖反向旋转的起始空转行程,当这些止转齿的数量足够多时,可消除扭断环的起始空转行程。作这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使扭断环更易于被扭断,所述扭断环的内圈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使扭断环横向截面减小的断裂缺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瓶口与扭断环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构成棘轮机构,反向旋转开启瓶盖时,扭断环的止转齿与瓶口的止转齿之间不会发生打滑现象,并使扭断环在开盖过程中能被充分的破坏,因此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结构简单、实用。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十幅附图:图1是本技术防伪瓶盖的结构示意图(使用状态);图2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瓶口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瓶口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内盖的纵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内盖的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外盖的纵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扭断环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扭断环的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瓶塞的纵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防伪瓶盖中下管的纵剖视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瓶体10、止退槽11、瓶口20、止转齿201、内盖21、凸环211、环形凸棱212、纵向凸棱213、纵向凹槽214、外盖22、环形凹槽221、纵向凸棱222、扭断环23、止转齿231、连接桩232、断裂缺口233、下管24、止通齿241、凸棱242、瓶塞25、环形凸棱2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防伪瓶盖,包括瓶口20、内盖21和扭断环23,瓶口20与内盖21之间通过螺旋接口可拆卸连接。如图2、图3所-->示,瓶口20的下端外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01,如图7、图8所示,扭断环23的内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31,瓶口20与扭断环23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201、231构成棘轮机构。如图1所示,扭断环23与内盖21之间通过可分离对接结构连接成一体。封装时,将扭断环23对接于内盖21下端,将其插入瓶口20,正向旋拧,内盖21带动扭断环23通过螺旋接口连接固定在瓶口20上,内盖21顶壁上的密封结构将瓶口20密封,而其下端口则将扭断环23压紧在瓶口20下端的凸缘上。反向旋拧开启瓶盖时,由于止转齿201、231构成棘轮机构,扭断环23不会发生相对于瓶口20的转动,旋转的内盖21使扭断环23发生断裂,瓶盖开启。扭断环23断裂后无法复原,不能再次利用,因此本技术的防伪瓶盖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为了提高瓶盖开启的便利性,如图3所示,止转齿201沿瓶口20外壁周向非均匀分布,如图8所示,止转齿231沿扭断环23内圈周向非均匀分布。止转齿201、231非均匀分布,可减少扭断环23随内盖21反向旋转的起始空转行程,当止转齿201、231的数量足够多时,可消除扭断环23的起始空转行程。此外,为了使扭断环23更容易被扭断,还可在扭断环23的内圈上还开设至少一个使扭断环23横向截面减小的断裂缺口233,在由图8示出一个实施例中,即在扭断环23的内圈上均布设置有4个断裂缺口233,开启瓶盖过程中,扭断环23被断裂成至少两段。图1、图7、图4和图5则示出了内盖21与扭断环23之间的一种可分离对接结构。如图7所示,所述可分离对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扭断环23顶面上的至少两个向上凸起的连接桩232,如图4、5所示,沿其周向在内盖21内壁下部的间隔开设若干条供连接桩232插入的纵向凹槽214。而在图4中还公开了一种对瓶口20密封结构,如该图所示,内盖21的顶壁上设置有沿轴线向下延伸的凸环211,该凸环211与瓶口20内壁紧配合并形成密封。如图1所示,在内盖21外还可套装有一外盖22,该外盖22与内盖21紧配合连接,以避免旋拧时外盖22与内盖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而在图4、图6中则示出了外盖22与内盖21之间的一种紧配合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内盖21的外壁上部具有至少一道绕其周向的环形凸棱212,外壁下-->部则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条纵向凸棱213。如图6所示,外盖22内壁上部开设有与环形凸棱212相对应的环形凹槽221,内壁下部则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条与纵向凸棱213相啮合对应对应的纵向凸棱222。显然,瓶口20可以直接作为瓶体10的瓶口部位,也可以是瓶盖的一个部件。在后一种情形下,瓶盖还可包括一其下部与瓶体10瓶口部位的内壁紧配合连接的瓶塞25,该瓶塞25的上部与瓶口20内壁形成紧配合连接。如图9所示,可在瓶塞25的下部外壁上设置至少两道沿纵向间隔设置的环形凸棱251,瓶塞25通过环形凸棱251与瓶体10的瓶口部位内壁紧配合连接。如图1所示,在瓶口20的下端还带有沿瓶体10瓶颈部位向下延伸的下管24,该下管24的内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退齿241,止退齿241的后部可卡入开设在瓶体10的止退槽11内,下管24内壁下部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条纵向凸棱242,纵向凸棱242与设置在瓶体10外壁上的止转齿相啮合,以避免瓶盖与瓶体1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上面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的一些原理,由于对相同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修改和改动的。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防伪瓶盖,包括瓶口(20)、内盖(21)和扭断环(23),瓶口(20)与内盖(21)之间通过螺旋接口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口(20)的下端外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01),所述扭断环(23)的内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31),瓶口(20)与扭断环(23)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201、231)构成棘轮机构;所述扭断环(23)与内盖(21)之间通过可分离对接结构连接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防伪瓶盖,包括瓶口(20)、内盖(21)和扭断环(23),瓶口(20)与内盖(21)之间通过螺旋接口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口(20)的下端外壁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01),所述扭断环(23)的内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止转齿(231),瓶口(20)与扭断环(23)之间通过相适配的止转齿(201、231)构成棘轮机构;所述扭断环(23)与内盖(21)之间通过可分离对接结构连接成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齿(201)沿瓶口(20)外壁周向非均匀分布;所述止转齿(231)沿扭断环(23)内圈周向非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断环(23)的内圈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使扭断环(23)横向截面减小的断裂缺口(233)。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离对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扭断环(23)顶面上的至少两个向上凸起的连接桩(232),以及沿其周向间隔开设在内盖(21)内壁下部的若干条供连接桩(232)插入的纵向凹槽(2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21)的顶壁上设置有沿轴线向下延伸的凸环(211),该凸环(211)与瓶口(20)内壁紧配合并形成密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庆胡勇胡昌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