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动工具的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1、5V外接电源、12V外接电源、第零滤波电容C0、调速接口电路、连接口P11、连接口P10、稳压电路、串口电路、蜂鸣器电路、复位电路、TFT小板接口P4、霍尔接口电路、继电器电路、热敏电阻接口电路、下载接口P6、三相驱动无刷电机电路、电机排线接口P2、外电源接口电路、监测电压电路、电机电流检测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精简,且功能容易实现;能够使包胶机的速度可控;在具备一般包胶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检测电路中电流、电压、温度的变化情况;内含有滤波电路、过流检测电路等,使得包胶机在相对恶劣的情况下正常包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工业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动工具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我国汽车产业近来年蓬勃发展,全国各类汽车总量已达8000万台以上。汽车线束做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连接汽车的电气电子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有汽车神经之称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汽车线束要保证汽车在各种恶劣环境和行驶条件下都具备可靠性与安全性。不管是高级豪华轿车还是经济普通型汽车,线束编成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由电线、联插件和包裹胶带组成,它既要确保传送电信号,也要保证连接电路的可靠性,向电子电气部件供应规定的电流值,防止对周围电路的电磁干扰,并排除电器短路。目前大多汽车线束生产厂用人工包胶线束,人工包胶线束的工作速度慢,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劳动力成本增大。为了提高线束包胶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研制了手持式电动工具,受到了线束生产厂商的重视,但由于新产品价格高昂,未能进入到汽车线束生产领域。为此诸暨中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已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手持式智能电动工具。在具备一般包胶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检测电路中电流、电压、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调节包胶的速度,控制显示屏的显示信息,也能更好更准确的控制包胶的速度与质量。鉴于汽车线束生产过程仍然采用人力进行包胶。它具有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包胶质量差、人工成本高等缺点。为此,开发了一类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实现包胶过程的自动化。这里,公布一种针对此类机器的一种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动工具的控制电路。本技术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1、5V外接电源、12V外接电源、第零滤波电容CO、调速接口电路、连接口 PU、连接口 P10、稳压电路、串口电路、蜂鸣器电路、复位电路、TFT小板接口 P4、霍尔接口电路、继电器电路、热敏电阻接口电路、下载接口 P6、三相驱动无届Ij电机电路、电机排线接口 P2、外电源接口电路、监测电压电路、电机电流检测电路。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电源内核管脚(5脚)与第零滤波电容CO的一端相连接,第零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电源管脚(6、7、9脚)与5V外接电源相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接地管脚(4、10脚)接地。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1、12、15脚)分别与电机排线接口 P2的2、3、4脚,连接口 Pll的3、2、I脚相连接;电机排线接口 P2的I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电机排线接口 P2的5脚接地;连接口 Pll的4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3脚)相连接,连接口 Pll的5脚与12V外接电源相连接,连接口 Pll的6脚接地,连接口 Pll的7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连接口 PlO的I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6脚)相连接;连接口 PlO的2、3、4、5、6、7脚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29、28、27、3、22、23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 P4的1、2脚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25、24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 P4的3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信号发射管脚(30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 P4的4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TFT小板接口 P4的5脚接地;下载接口 P6的I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复位管脚(I脚)相连接;下载接口 P6的2脚接地;下载接口 P6的3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下载管脚(26脚)相连接;载接口P6的2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所述的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型号为STM8S105K6T6C。调速接口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接插件Pl ;接插件Pl的I脚与霍尔接口电路中接插件P8的2脚相连接;接插件Pl的2脚接地;接插件Pl的5、4、3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同时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9、20、21脚)相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稳压电路包括电压转换芯片U2、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第十三滤波电容C13 ;电压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管脚(I脚)与12V外接电源相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2的接地管脚(2脚)接地;电压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出管脚(3脚)与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相连接,同时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的电压转换芯片U2的型号为K7805。串口电路包括接插件P3、第四电阻R4和第四三极管Q4 ;接插件P3的电源管脚(I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接插件P3的接地管脚(2脚)接地;接插件P3的信号接收管脚(3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信号发射管脚(30脚)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2脚)相连接;接插件P3的信号发射管脚(4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信号接收管脚(31脚)相连接;接插件P3的配置管脚(5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8脚)相连接;蜂鸣器电路包括蜂鸣器B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五三极管Q5 ;第五电阻R5的一端同时与蜂鸣器BI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蜂鸣器BI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8脚)相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复位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一滤波电容Cl ;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l的一端相连接,同时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复位管脚(I脚)相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接地;霍尔接口电路包括接插件P8和第八电阻R8 ;接插件P8的I脚与TFT小板接口 P4的6脚相连接;接插件P8的3脚接地;接插件P8的4脚同时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32脚)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接插件P8的5脚相连接,同时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继电器电路包括接插件P7、第四二极管D4、第七MOS管M7 ;接插件P7的I脚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七MOS管M7的漏极相连接;接插件P7的2脚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同时与12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七MOS管M7的栅极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I/O管脚(15脚)相连接;第七MOS管M7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七MOS管M7的型号为A03400 ;热敏电阻接口电路包括接插件P9、第九电阻R9、第十四滤波电容C14 ;接插件P9的I脚与第十四滤波电容C14的一端相连接,同时接地;接插件P9的2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四滤波电容C14的另一端相连接,同时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l的A/D转换管脚(14脚)相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三相驱动无刷电机电路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智能电动工具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1、5V外接电源、12V外接电源、第零滤波电容C0、调速接口电路、连接口P11、连接口P10、稳压电路、串口电路、蜂鸣器电路、复位电路、TFT小板接口P4、霍尔接口电路、继电器电路、热敏电阻接口电路、下载接口P6、三相驱动无刷电机电路、电机排线接口P2、外电源接口电路、监测电压电路、电机电流检测电路;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电源内核管脚,即5脚与第零滤波电容C0的一端相连接,第零滤波电容C0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电源管脚,即6、7、9脚与5V外接电源相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接地管脚,即4、10脚接地;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11、12、15脚分别与电机排线接口P2的霍尔信号口2、3、4脚,连接口P11的三个管脚相连接;电机排线接口P2的电源管脚1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电机排线接口P2的接地管脚5脚接地;连接口P11的一个管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13脚相连接,连接口P11的电源输入管脚5脚与12V外接电源相连接,连接口P11的接地管脚6脚接地,连接口P11的电源管脚7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连接口P10的1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16脚相连接;连接口P10的2、3、4、5、6、7脚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29、28、27、3、22、23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P4的两个管脚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25、24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P4的数据接收管脚3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信号发射管脚,即30脚相连接;TFT小板接口P4的电源管脚4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TFT小板接口P4的接地管脚5脚接地;下载接口P6的下载复位管脚1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复位管脚,即1脚相连接;下载接口P6的接地管脚2脚接地;下载接口P6的下载通信管脚3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下载管脚,即26脚相连接;载接口P6的2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调速接口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接插件P1;接插件P1的纽扣电池正极连接管脚1脚与霍尔接口电路中接插件P8的纽扣电池负极管脚2脚相连接;接插件P1的接地管脚2脚接地;接插件P1的三个管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同时分别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19、20、21脚相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稳压电路包括电压转换芯片U2、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电压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管脚,即1脚与12V外接电源相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2的接地管脚,即2脚接地;电压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出管脚,即3脚与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相连接,同时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十二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地;串口电路包括接插件P3、第四电阻R4和第四三极管Q4;接插件P3的电源管脚1脚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接插件P3的接地管脚,2脚接地;接插件P3的信号接收管脚3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信号发射管脚,即30脚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2脚相连接;接插件P3的信号发射管脚4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信号接收管脚,即31脚相连接;接插件P3的配置管脚5脚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8脚相连接;蜂鸣器电路包括蜂鸣器B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五三极管Q5;第五电阻R5的一端同时与蜂鸣器B1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蜂鸣器B1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 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18脚相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复位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相连接,同时与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复位管脚,即1脚相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霍尔接口电路包括接插件P8和第八电阻R8;接插件P8的纽扣电池负极连接管脚1脚与TFT小板接口P4的6脚相连接;接插件P8的接地管脚3脚接地;接插件P8的一个管脚同时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单片机控制芯片U1的I/O管脚,即32脚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接插件P8的电源接口5脚相连接,同时与5V外接电源相连接;继电器电路包括接插件P7、第四二极管D4、第七MOS管M7;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宇,余善恩,侯晓国,吴添恒,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中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