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4374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水装置,包括:混水装置外壳,其内部具有混水腔;以及,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设置在混水装置外壳的一端处,且与混水腔相通,第二进水管设置在混水装置外壳的侧壁上,且也与混水腔相通,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一个进热水,而另一个进冷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冷水和热水进水管沿垂直方向设置,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没有两条进水管垂直的混水装置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通过在混水装置上设置回水管,可对用户排放到管道中却未被利用的有较高温度的混合水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了能源的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混水装置(也叫混水阀)种类五花八门,但冷、热水的进水方向都是平行的,当管路布置需要冷热水方向垂直的时候就很难实现,不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多种需求。同时现有的混水装置也不具备回水再利用的功能,使得大量的能源白白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水装置,本技术通过将冷水和热水进水管沿垂直方向设置,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没有两条进水管垂直的混水装置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通过在混水装置上设置回水管,可对混水腔中的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混合再利用,避免了能源的流失。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水装置,包括:混水装置外壳,其内部具有混水腔;以及,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的一端处,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的侧壁上,且也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一个进热水,而另一个进冷水。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混水腔中设置有混水构件,所述混水构件包括:移动塞,其下端朝向第一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进水口,且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第一进水口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合的第一水路开口 ;且所述移动塞的第一侧朝向第二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第二进水口,且与所述第二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第二进水口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合的第二水路开口 ;以及,移动机构,其连接至所述移动塞,以带动所述移动塞上下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水路开口和所述第二水路开口的开启方向相反。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弹簧,其设置在所述移动塞的所述下端,将所述下端支撑在所述第一进水管到达混水器的第一进水口处;以及,推压件,其与所述移动塞相抵触,且所述推压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壳体上,且其移动方向为挤压所述移动塞上下移动。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推压件具有斜面,所述推压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壳体上,并且水平移动以挤压所述移动塞上下移动。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移动塞分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部分,其中位于下面的部分具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置有感温件,所述感温件的外壳为弹性壳,所述感温件的内部设置有温介质;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进热水,所述第二进水管进冷水。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第一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上端设置有隔水件,所述隔水件具有底板和沿所述底板垂直向上设置的侧壁,所述隔水件与所述混水腔之间形成有一水流空腔,所述隔水件与所述移动塞的所述下端形成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形成所述第一水路开口。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所述移动塞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进水管到达混水腔的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形成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形成所述第二水路开口。优选的是,所述的混水装置中,还包括:回水管,其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的侧壁上,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回水管中设置有回水堵头。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冷水和热水垂直方向的进水方式方便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技术具有回水再利用的功能,对用户而言,降低了生活用水的成本和费用;对社会而言,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良好效应。本技术的装置中设置有感温件,可防止在冷水突然中断时,烫伤用户。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混水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混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混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路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混水装置,包括:混水装置外壳1,其内部具有混水腔;以及,第一进水管19和第二进水管20,所述第一进水管19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的一端处,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二进水管20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的侧壁上,且也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一进水管19和第二进水管20 —个进热水,而另一个进冷水。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混水腔中设置有混水构件,所述混水构件包括:移动塞,其下端朝向第一进水管19到达混水腔的进水口,且与所述第一进水管19到达混水腔的第一进水口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合的第一水路开口 ;且所述移动塞的第一侧朝向第二进水管20到达混水腔的第二进水口,且与所述第二进水管20到达混水腔的第二进水口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合的第二水路开口 ;以及,移动机构,其连接至所述移动塞,以带动所述移动塞上下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水路开口和所述第二水路开口的开启方向相反。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弹簧11,其设置在所述移动塞的所述下端,将所述下端支撑在所述第一进水管19到达混水器的第一进水口处;以及,推压件5,其与所述移动塞相抵触,且所述推压件5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壳体I上,且其移动方向为挤压所述移动塞上下移动。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推压件5具有斜面,所述推压件5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壳体I上,并且水平移动以挤压所述移动塞9上下移动。应当说明,该推压件5还可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上,并延伸入所述混水腔,此时,其可沿上下移动以挤压所述移动塞9上下移动。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塞9分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部分,其中位于下面的部分具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置有感温件,所述感温件的外壳为弹性壳,所述感温件的内部设置有温介质;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9进热水,所述第二进水管20进冷水。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水管19到达混水腔的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上端设置有隔水件22,所述隔水件22具有底板和沿所述底板垂直向上设置的侧壁,所述隔水件22与所述混水腔之间形成有一水流空腔,所述隔水件22与所述移动塞的所述下端形成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形成所述第一水路开口。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塞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进水管20到达混水腔的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形成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形成所述第二水路开口。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优选,还包括:回水管21,其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的侧壁上,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回水管中设置有回水堵头18。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混水装置,混水装置外壳1,其内部具有混水腔;以及,第一进水管19和第二进水管20,所述第一进水管19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的一端处,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二进水管20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I的侧壁上,且也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一进水管19进热水,而第二进水管20进冷水。所述混水腔中设置有混水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水装置外壳,其内部具有混水腔;以及,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的一端处,且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混水装置外壳的侧壁上,且也与所述混水腔相通,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一个进热水,而另一个进冷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爱迪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