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2440736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包括内圈,内圈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外沟道和第二外沟道,内圈外对应套装有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两外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外圈的内周面上具有内沟道,两外圈的内沟道与内圈的两个外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每个外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宽边端面和窄边端面,第一外圈的窄边端面与第二外圈的窄边端面对应接触顶压配合。由于取消了内外隔圈,避免内外隔圈的研磨,简化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力修配工艺,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时间,提高预紧力调整的效率。整体式内圈使得整个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过程简洁、高效,省去复杂的调整步骤,降低轴承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角接触球轴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要组配使用,即两套、三套甚至更多套角接触球轴承以一定的配置方式组配在一起使用,基本的组配方式有背对背(即两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面对面(即两外圈的窄边端面相对设置)和串联(即一个外圈的窄边端面与另一个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具体根据实际工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组配方式的组配轴承。—般的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主要是通过内、外隔圈将两套角接触球轴承串联组配在一起而形成,两套角接触球轴承分别具有内圈、外圈和设在内外圈之间的钢球,使用时再通过外隔圈和内隔圈对轴承进行预紧并使轴承的载荷线相互平行。但这种组配轴承的缺点是客户在使用时预紧力的调整十分繁琐,调整不当会导致轴承寿命缩短,甚至无法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紧力主要由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确定,需要对外隔圈的轴向长度和内隔圈的轴向长度进行研磨才能确定轴向游隙,由于调整轴向预紧力以及研磨隔圈的工艺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而且工序繁杂,导致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安装时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内、外隔圈进行预紧的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预紧操作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组配上述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圈,内圈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外沟道和第二外沟道,内圈外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外沟道对应的第一外圈和与第二外沟道对应的第二外圈,两外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外圈的内周面上具有内沟道,两外圈的内沟道与内圈的两个外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每个外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宽边端面和窄边端面,第一外圈的窄边端面与第二外圈的窄边端面对应接触顶压配合。所述的内圈上的两条外沟道在内圈轴向上——对应的靠近内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所述的两外圈的设计参数相同。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组配上述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配上述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外圈合套在内圈的第一外沟道处和将第二外圈合套在内圈的第二外沟道处,内圈支撑在支撑平面上,内圈上具有与第一外圈对应的第一轴向端面和与第二外圈对应的第二轴向端面,在将第一外圈单独的合套在内圈上时,内圈的第二轴向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二外圈单独的合套在内圈上时,内圈的第一轴向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合套在内圈上时相应窄边端面均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分别向合套在内圈上的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施加迫使相应外圈朝向支撑平面移动的相同大小的设定载荷,对应测量在承受设定载荷时第一外圈与所述内圈的第二轴向端面的间距LI和第二外圈与所述内圈的第一轴向端面的间距L2 ; 步骤二,将LI和L2作和并减去内圈的轴向宽度B得到所述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两外圈的相对两窄边端面的间距H,将所述间距H与所述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的轴向游隙匕做和,得到待磨削厚度b,按照b/2的厚度对两外圈的窄边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 步骤三,将将磨削加工后的两外圈及相应钢球对应的合套在内圈上。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一中,先将内圈的第二轴向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并使第一外圈单独的合套在内圈的第一外沟道处,第一外圈的窄边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一外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I,然后将第一外圈拆下,并将内圈翻转以使内圈的第一轴向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将第二外圈单独的合套在内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第二外圈的窄边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二外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2。所述的设定载荷由顶压在相应外圈上的载荷块施加在相应外圈的宽边端面上。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中,内圈设有双沟道,并与两分体设置的外圈套装在一起,装配时,在保证内圈强度的情况下,可省去内隔圈,从而可消除现有的两内圈以及内隔圈端面平行差和平面度带来的误差,提高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并且,由于取消了内外隔圈,避免内外隔圈的研磨,简化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力修配工艺,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时间,提高预紧力调整的效率。整体式的内圈使得整个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过程更加简洁、高效,省去复杂的调整步骤,降低轴承安装难度。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组配方法中,通过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外圈合套在内圈的第一外沟道处和将第二外圈合套在内圈的第二外沟道处,可通过测量得到的两外圈的窄边端面与内圈的相应轴向端面的间距,进而计算得到待磨削厚度,根据该厚度均分的对两外圈的窄边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从而保证组配完成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达到设计要求,整个组配方法操作简单,测量方便,组配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将第一外圈单独合套在内圈的第一外沟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将第二外圈单独合套在内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圈5,内圈5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外沟道51和第二外沟道52,两条外沟道在内圈轴向上一一对应的靠近内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内圈5外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外沟道51对应的第一外圈I和与第二外沟道52对应的第二外圈2,两外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外圈的内周面上具有内沟道,两外圈的内沟道与内圈的两个外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4,在内圈和两外圈之间还分别设有钢球保持器3。本实施例中,内圈5的两条外沟道的设计参数与两外圈的内沟道的设计参数相对应,均与钢球4的半径参数对应。这样,在将两外圈合套在整体式的内圈上时,使得内圈5的两条外沟道、两外圈的内沟道与钢球4形成的载荷线向轴承的中心轴线汇合形成面对面式安装的组配结构。每个外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宽边端面和窄边端面,第一外圈I的窄边端面与第二外圈2的窄边端面相向布置,并且第一外圈I的窄边端面与第二外圈2的窄边端面对应接触顶压配合。本实施例中,两外圈的设计参数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两外圈的设计参数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内圈采用整体时结构,在内圈上设置两条外沟道以与两个外圈相配合,省去了现有的两个内圈及内隔圈的结构,简化了串联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结构。本实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圈,内圈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外沟道和第二外沟道,内圈外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外沟道对应的第一外圈和与第二外沟道对应的第二外圈,两外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外圈的内周面上具有内沟道,两外圈的内沟道与内圈的两个外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每个外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宽边端面和窄边端面,第一外圈的窄边端面与第二外圈的窄边端面对应接触顶压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晋姜韶峰范雨晴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